司马懿晚年靠装病求生,为何能最终翻盘取胜?他的代价是晚节不保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司马懿晚年靠装病求生,为何能最终翻盘取胜?他的代价是晚节不保

曹操对司马懿有过一句评价,“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今观曹操之言,确有先见之明,然而司马懿所作之事,真正达到“非人臣”地步时,其实已经年逾古稀。

纵观司马懿一生功过,自然难以“忠臣”自处。

隐忍的老人

司马懿对曹魏之功勋,曹芳有过评价,“太尉体道正直,尽忠三世,南擒孟达,西破蜀虏,东灭公孙渊,功盖海内。”

曹芳提到的还仅仅是司马懿的战功而已,在曹魏的农耕经济发展中,司马懿在屯田、水利等方面都做出过杰出贡献。

粗略来算,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以前,可谓功盖曹魏,堪称曹魏功臣,其忠直甚至可比蜀汉诸葛亮。

司马懿61岁,任职太尉,得到魏明帝曹叡信任,与曹爽一起成为辅政大臣。

曹爽“少以宗室谨重,明帝在东宫,甚亲爱之”,自幼得曹叡喜爱,如今大权在握,不愿与司马懿同享大权,通过一系列手段,将司马懿踢出权力中心。

曹叡死后,司马懿便逐渐失去手中权力,一晃十年过去,曾经的曹魏重臣已经被曹爽欺压到只能装病自保。

70岁的司马懿,用装病与曹氏第三代年轻人斡旋,不知道他是否在这个过程当中,想起当年曹操逼他出仕,他也是用装病逃避,只不过那一次他面对曹操,没能得偿所愿。

这一次装病,早不是意气勃发的青年,年入古稀,却还要故技重施,手无寸权,远离权力中心十年的司马懿,这一次争的是命,关于自己的命、家族的命。

司马懿送走曹爽派来试探的李胜,令其相信自己命不久矣,才换来短暂苟延残喘的机会。

正始十年正月(公元249年),少帝曹芳拜谒魏明帝之墓,“爽兄弟皆从”

眼见曹爽兄弟与皇帝离开京都,司马懿知道机会来了,蛰伏许久的司马懿,决定抓住此次机会,夺取京城控制权,逼迫曹爽就范。

反击

司马懿本身已是强弩之末,他凭什么策动这次政变?

他此刻最大的依仗,不是旁人的支持,因为他在没取得任何成果时,不会有任何人陪他一起玩命,他依仗的是自己的亲人,司马孚、司马师、司马昭,尤其是司马师,其“阴养死士三千,散于人间”,此刻大手一挥,早已集结完毕。

司马懿此次行动的思路极为清晰,目的十分明确:

以阴养的三千死士为基础力量,令“宣王部勒兵马,先据武库”,武库为国之重地,其中储备战事武器装备,禁军虽然数千,却并非全部武装,仅仅是执勤兵甲可持武器。

占据武库,可提升自己队伍的战斗力,以武装士兵对非武装人员,其结果可想而知,司马懿率先占据武库的目的,便是制造出短暂的优势时间差,提升自己政变成功率。

占据武库后,部分人驻守,避免禁军反扑,另一部分人进攻司马门入宫,控制郭太后。

司马懿如此安排简洁有效,因为他一旦成功占据司马门,便形成进可攻退可守的局面,掌控司马门,便等于掌控内城与外城的咽喉,进与出尽在掌握,可以随着时局变化而拥有更多选择。

控制郭太后也是极为重要的一步,因为司马懿的举动属于死罪,但是他一旦成功控制郭太后,便掌控了话语权,可以将他自己做的一切都合法化,同时还能打着太后的懿旨控制京都。

最终,形成以京都为根据地对阵在外的少帝和曹爽兄弟的局面。

司马懿的思路固然正确无比,但在此次事件的推进过程中,曹爽的一些特殊安排也开始发挥作用。

比如司马懿最重视的武库,便设立在洛阳城东北角落,司马懿的人想要夺得武库,必经之路上需要通过曹爽府。

可见,曹爽对于司马懿并非没有防备,而且这样的防备手段对司马懿造成了巨大阻碍,使得司马懿的队伍一时间无法通过曹爽府。

原因很简单,曹爽在自己的府邸设置了军事化的防卫工事——门楼。在门楼上配备弓箭手,这群没有武装的死士,就如同砧板上的鱼肉一样,强行通过必然损失惨重。

“爽帐下督严世上楼,引弩将射帝,孙谦止之曰:"事未可知。"三注三止,皆引其肘不得发”

就在僵持时,曹爽账下的射手就要射杀司马懿,却被孙谦阻止了,一连三次。孙谦的理由是“事未可知。

他的这句话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还没弄清什么情况,不要乱射。第二种是,司马懿此次事变失败还是成功都不好说,你射他万一他成功了,未来没法交代。

司马懿见门楼没有发起攻击,决定冒死前行,毕竟时间对于此刻的他来说太过宝贵,再延误下去也是必死。

司马懿因此顺利夺取武库,将自己的战斗力提升,于是,率军急攻司马门。

司马门乃是皇宫南门,是城门亦是军门,其内可以屯兵,易守难攻。

令人惊奇的是,司马师与司马孚带兵强攻之下,竟然短时间内取得成功,因为史料没有具体记载,无法得知其如何破门。

只能知道司马懿在事后也大喜而言,“此子竟可也!”可见,司马师的能力之强,甚至超乎了父亲司马懿的意料。

司马懿入司马门,控制郭太后,再拉上蒋济在城内四处巡视,进一步将洛阳城控制在手中,并且屯兵城门处,试图以此阻止曹爽兄弟的反扑。

晚节不保

司马懿所做的一切,虽然干净利落,却离真正的成功相去甚远。

因为曹爽此时虽然身处城外,但是一众亲信与少帝曹芳却都在其左右,最重要的是,大司农桓范也趁乱从城中逃出去,来到曹爽身边,曹爽得知司马懿所作的一切以后,只是“留车驾宿伊水南,伐木为鹿角,发屯甲兵数千人以为卫

截止目前,司马懿的所有行动都不足以使其取得最后的胜利,大司农桓范对此分析的很透彻,他劝曹爽说,此刻应该带着少帝前往许昌,征天下兵马前来讨贼。

“桓范果劝爽奉天子幸许昌,移檄征天下兵”

桓范之言,确是良言。曹爽如果与少帝赶往许昌,再调兵马征讨司马懿,司马懿基本没有什么胜算,毕竟皇帝不在都城,他只是趁皇帝外出作乱的“贼子”而已。

最重要的是,桓范还对曹爽说了一句紧要的话,“所忧当在谷食,而大司农印章在我身”。

桓范身为大司农,掌管天下粮草,有兵有粮的情况下,即便是司马懿也很难对抗。

桓范能看透的事情,司马懿自然也能看透,司马懿深知,此举成败不在他,而在于曹爽的一念之间。

司马懿做出的应对是,诓骗蒋济给曹爽写信,劝他主动投降,并且做出承诺,只是夺他们兄弟兵权,爵位仍然保留,可以安享太平。“济书与曹爽,言宣王旨"惟免官而已"。

为了使曹爽深信不疑,司马懿随后又“遣爽所信殿中校尉尹大目谕爽,指洛水为誓!

这一次的司马懿,甚至不惜自己发下毒誓,保证不伤害曹爽,引诱曹爽返回洛阳。

曹爽一听,司马懿发毒誓了,觉得此事可信,最重要的是,司马懿此刻已经年过古稀,过几年他一死,我不还是继续掌权吗?何必去打一场没把握的仗呢?

曹爽没有听桓范的苦苦相劝,答应了司马懿,返回洛阳。

范哭曰:"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犊耳!何图今日坐汝等族灭矣!

曹爽之所以相信司马懿赌咒发誓,主要是因为古代对于神明的敬畏之心仍在,何况是司马懿这样的几朝元老,更没有食言的道理,加之蒋济一旁做保,曹爽才深信不疑。

结果,如桓范所言,司马懿拼着一张老脸不要,诛杀曹爽等人,并夷三族。蒋济得知此事,内心郁结,不久便离开人世,他我无论如何也没想到,自己的这位多年老友,竟然如此恶劣。

司马懿此举成为其一生污点,可谓是奸诈至极,为取得最终的高平陵之变胜利,舍弃一生忠义不要。

可以肯定的是,司马懿此举不是为了自己,因为他在两年后便离开人世。或许,这便是“父母当为子女计深远”吧,拼个晚节不保,也要给自己子孙后代留一个完全江山。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