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明显的是尊崇刘备贬低曹操的故事,“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除了有对蜀汉集团“仁政”的肯定和刘备“汉室宗亲”的血缘因素,来体现所谓的封建正统思想之外,更主要的是《三国演义》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成书过程,中间经过了无数人的加工,各种材料伴随着不同时代、地位、教养的无数作者与读者的爱憎褒贬,先后进入三国故事。尽管创作者数量庞大,但这些人身上有着我们这个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心理,那就是对一个普通人进取奋斗的基本肯定,这直接导致《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呈现出“尊刘贬曹”的整体倾向。
对白手起家、赤手空拳匡扶天下志向的认可
刘备穷吗?穷,穷得令我们怀疑他“汉室宗亲”的身份是假的吧?怎么贵为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最终只能与寡母“贩履织席为业”呢?桃园结义次日,兄弟三人欲参军击打黄巾贼众,但身边只有军器没有马匹,还好遇到两名中山大商送良马五十匹,金银五百两,镔铁一千斤,这才打了兵器、铠甲并拉扯起了五百余人的队伍投奔刘焉,逐渐开始崭露头角。但刘备后来屡战屡败,带着一帮兄弟几易其主,快到五十岁了才勉勉强强拥有了自己的地盘。
而曹操出生于汉朝太尉这样的豪门大族,刺杀董卓失败后回陈留,在父亲的提示下,得陈留巨富卫弘相助召集义兵起事,书中写道:“卫弘尽出家财,置办衣甲旗幡。四方送粮食者,不计其数。”更不用说夏侯氏子弟和曹氏子弟还有其他优秀人才的相助,儿时好友袁绍更是引兵三万前来会合。这样的起点,比刘备好多了,但他也是经过十七年的艰苦奋斗,中间还多次被打得落荒而逃,到五十三岁时才统一北方。
孙权的起点则是三人中最高的,他十九岁继承了父亲孙坚、兄长孙策打下来的家业,接管江东六郡,一下子就拥有了曹操、刘备奋斗二三十年才有的资本,兄长临终叮嘱他:“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在张昭、周瑜和其他新旧臣僚的尽心辅佐下,孙权很快站稳脚跟、逐步稳定江东局势。
百姓总是更同情弱者的,更何况这个弱者还是一个与普通百姓处境十分相似的忠厚人呢?刘备少失父亲,为人宽和少言,不似曹操幼时即“有权谋,多机变”,也不像孙权得父兄丰富的家底,又有一干忠心臣子辅佐,于是,在一千多年的流传里,尤其是在说书艺人迎合听众的喜好过程中,大家不约而同地把情感偏好给了起军条件较差的刘备和蜀汉集团。
对屡败屡战、不安于享乐的进取精神的肯定
如果仅仅是对刘备起家条件的同情,那还不足以演变成一股思想倾向。人们尊崇刘备,更在于对刘备身上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的认同。《三国演义》中写道:
刘备与刘表于后堂饮宴,起身如厕,因见己身髀肉复生,亦不觉潸然流涕。表见玄德有泪容,怪问之。玄德长叹曰:“备往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散;今久不骑,髀里肉生。日月蹉跎,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避难荆州的刘备上厕所时,看到大腿上的肉又长了出来,不禁掉下泪来,回到座上的时候,脸上还留着泪痕。刘表见了很奇怪,问他:“贤弟这是怎么啦?”刘备长叹道:“我以前一直南征北战,身子不离马鞍,大腿上肥肉消散,精壮结实;到这里来后,很久没有骑马作战,闲居安逸,髀肉复生。一想起时光如水,日月蹉跎,人转眼就老了,而功名大业尚未建成,因此悲从中来。”说这话的刘备四十六岁,已在荆州刘表家闲居了六年,距离桃园三结义时的二十八岁也已经过去了十八年;这十八年,他眼看着曹操灭袁绍、征乌丸、建铜雀台,一步步登上人生巅峰,他却被打得东躲西藏,先后投奔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人,“中年危机”很是严重啊,换成普通人早就羞得无地自容,隐居避世,平淡了此生了。但刘备心中还没有忘记自己的追求,他还要伺机再起。所以之后三顾茅庐请孔明出山相助,“大丈夫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先生不出,如苍生何?”乃至“泪沾袍袖,衣襟尽湿”的诚挚,终于迎来诸葛亮的生死相随。
难怪后人有诗赞玄德曰:“曹公屈指从头数:‘天下英雄独使君。’髀肉复生犹感叹,争教寰宇不三分?”
对共谋大业、肝胆相照、浴血与共的兄弟情的推崇
很多人都认为,刘备摔阿斗是逢场作戏、收买人心的行为,当时曹操率大军南下,赵云担当保护刘备家小的重任。曹军来势汹汹,刘琮不战而降,刘备驻守新野,得到消息时荆州已丢,只能出走以避难,危急时刻刘备与两位夫人及儿子走散,勇猛的赵云七进七出曹营,终于寻到阿斗,追上刘备,交还其子。刘备接过孩子,看到满身浴血的赵云,将阿斗掷之于地,说道:“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赵云一听,忙向地下抱起阿斗,感动地说道:“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摔孩子的行为,确实赢得了赵云和在场下属的人心。但结合刘备此时的境况来看,真情流露的成分应大于政治作秀。刘备二十八岁起军,好不容易拉扯了一帮兄弟和自己打天下,奔波十几年,却连个立身之地都没有,老婆儿子没了以后可以再找再生,但跟了自己十几年、忠心耿耿的一员猛将要是折损了,这可是“一去不复返”的大损失啊。诸葛亮北伐时,已经七旬的赵云仍主动请战,“临阵不退,遇敌则先”的英雄气概至今读来仍让人荡气回肠。这种为刘备上刀山下火海、同生共死中淬炼出来的兄弟情,怎能不让刘备动容!
同理,让我们再看看诸葛亮。刘备的基业来得太不容易了,所以他深知以阿斗的资质,在虎狼环伺的乱世,若无诸葛亮帮助,实在难以保住辛苦打下的江山。白帝城托孤之时,他动容地将刘禅托付给丞相,并说道:“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三国演义》中写道:
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
诸葛亮一开始是害怕的,他也恐惧这是否是试探。所以他“汗流遍体”,但很快他明白过来,这份嘱托更是刘备的信任和对蜀汉未竟事业的遗憾。没有人不想把基业传给自己的子孙,但刘备深知基业的来之不易,相比孩子,他更在乎这份与兄弟们共同打下的基业能否延续,所以才会说出“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的肺腑之言,若非对诸葛亮人品和能力的绝对信任以及为大局着想,刘备是绝不可能说出这样的话来的。试想,若非真心相待,诸葛亮又怎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蜀汉殚精竭虑,终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呢?这份肝胆相照、坦诚相待的兄弟情,令读者动容。
与奸雄曹操相对比,更能看出刘备这种兄弟情的真挚与难得。听说关羽事危,刘备哭着说道:“云长有失,孤断不独生!孤来日自提一军去救云长!”听到死讯,刘备大叫一声,昏厥于地。听到张飞遇害的消息,刘备再次“放声大哭,昏厥于地”。后来更是不顾诸葛亮的劝阻,执意出军为关羽报仇。而反观曹操,“周公吐哺”的诗词写得大气豪迈;“赤足迎许攸”更是为自己赢得了求贤若渴的美名,但许褚怒杀了许攸后,曹操只是“深责许褚,令厚葬许攸”。荀彧被称为“王佐之才”,为曹操战略方针的制定起了莫大的作用,但一旦忤逆到自己,曹操也派人送食盒给他暗示,最终导致荀彧服毒自杀。如此一对比,跟刘备做兄弟可比跟着曹操或者孙权好多了。
因此,正是老百姓出于对一个白手起家、积极进取、真诚对待与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们的刘备的认可,而不只是出于对“汉室宗亲”的“刘皇叔”的尊敬,才是小说“尊刘贬曹”思想中尊崇刘备的主要原因,也是一千年后,登上建康赏心亭的辛弃疾动容地写下“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的心理背景。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