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道曾让日军义无反顾地去死,今天的日本人,还信武士道吗?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武士道曾让日军义无反顾地去死,今天的日本人,还信武士道吗?

武士

1870年日本废藩置县,旧武士失去了带刀、称姓、当兵、杀人免死等诸多特权,而随着秩禄处分,武士的经济基础也被剥夺,武士阶层被彻底消灭。但是,武士这些人没被消灭,他们换了一个身份,改成士族,照样进入新政府。所以,武士道精神还存活在这些人心中,日本的军国主义武士道就是从这里来的。

一、武士道被冷藏

明治维新开始之时,武士道其实是被冷藏的。明治天皇在维新伊始就明确批评武人掌权是“违我国体”,他的诏书更是明确宣布“日本帝国之人民”共有的品质,就是忠君爱国、骁勇善战,但绝口不提武士道。这些敕令、诏书都无视或冷漠对待贯穿德川时代200余年的武士道精神,充分体现了天皇对武士道的厌恶。

明治天皇睦仁

天皇为什么厌恶武士道呢?

因为武士道产生于德川封建时代,当时的日本有200多个藩,藩下的武士只效忠各自的领主,而非国家天皇,中央明治政府是决不能容忍这样的分权的。所以,与其说武士道被冷藏,不如说在明治前期,武士道和主流价值背道而驰,是政府严厉批判的对象。

武士

二、军队让武士道复活了

随着日本军制的近代化,日本军队的精神建设也被提上日程。所谓日本军队精神建设,就是把日军从旧时代武士忠于主君、忠于各自藩国的精神变成近代效忠天皇、效忠日本国家的精神。

日本阅兵

日军的政治思想课是由山县有朋的智囊、日本明治时代思想家西周完成的。西周当时就提出了引入西方兵制,独创日本军队精神的建议,当时主管兵制改革的山县同意了这一建议。1871年12月,西周帮山县制定了《读法》,强调的就是“以武士道的忠节、信义、勇敢、质素、服从作为军人精神的根本”。

1878年,山县发布了臭名昭著的《军人训诫》,核心是“武士道的忠实、勇敢、服从是维持军人精神的三大元素”。由此开启了武士道复活的第一步。

山县有朋

1882年,明治天皇尽弃前言发表了《军人敕谕》,这是为了善后因武士叛乱而引发的西南战争,同时防止自由民权运动的“毒瘤”进入军队而做的防御措施。

《敕谕》是军国主义和武士道及军队融合的最终成果,用类似封建时代的军法来约束军队,极大地强化了军队的思想建设。《敕谕》文章不长,是天皇御赐给军队全体的,所以每个士兵都要背诵,正文核心还是武士道忠君:朕为尔等之大元帅,朕视尔等为肱骨,尔等视朕为君父,“以此永成国家之干城”。

就这样,武士道精神开始侵入明治政权的支柱——军队。

日军

三、侵略战争促进军国主义武士道发展

如果只是将武士道中为人做事的品质灌输给日军,日军还不至于太过野蛮,但日本恰恰侵略成性,战争中的残暴严重腐蚀了武士道,致使武士道扭曲为军国主义武士道。

武士正在受训

维新之后,日本开展一系列扩张政策,尤其是甲午战争及日俄战争,日本很“幸运”,以小博大都赢了,这两大胜利极大地“振奋”了日本国威,使日本民族疯狂。为什么日本能够以小博大呢?日本人认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武士道精神远超清、俄两国的民族精神。

甲午战争

两次大战的胜利,让日本民族忘乎所以,明治以来的欧化情结终于被终止。以井上哲次郎为代表的右翼保守文人,开始疯狂鼓吹武士道,这种保守思想深得明治官僚们的心意,因为要是继续西化下去,保不准日本民间会为了民主“造反”,所以必须遏制欧洲思想,明治官僚们萌发了以日本民族精神对抗西洋精神的念头。

经井上哲次郎阐释、说明、宣传,以1905年井上哲次郎的《现代大家武士道丛书》出版为标志,武士道成为日本民族独特的精神。经官方允许,武士道由军队专有终于成了全民族的精神。

武士

四、侵华时期武士道疯狂发展

侵华战争属于侵略战争,但是跟过去的侵略战争相比,日本没有受到过如此抵抗,侵略难度堪比登天,所以必须单提出来,正是因为侵略困难,所以日本人的精神支柱才得以恶性疯狂发展。

《叶隐闻书》是江户时期的一部武士道著作,书不厚,全篇“死”字就出现了27次,“狂”字仅次于“死”,但纵观全书,“狂”也是“死”的意思,面对生死存亡之际发狂,就是果断地去死。该书和江户幕府朱子学核心价值观严重不符,其实是本禁书,武士中将此书奉文经典的人就成了叶隐派。

武士

叶隐派的核心主张:不管死是否死得其所、是不是为了大义,武士的最高境界就是干净利落地死。这种无脑说法恰恰适应了战争期间军队的需要,此时武士道中的“死”就是效忠天皇,官方宣传这种武士道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士兵完全剥夺自我,成为统治阶级的战争机器。明知道神风特攻就是人肉炸弹,但是士兵还是义无反顾地执行,原因之一就是武士道的“死”。所以说,武士道更成为军队精神建设的必修课。

神风队

战争时期军队是国民的偶像,偶像所崇拜的,粉丝自然也要追随,所以武士道在国民中更是大行其道。到了战争后期,日本本土物资极度缺乏,在肉体饱受摧残的时候,只好加强精神建设了,所以武士道更加成了日本国民的精神支柱。

旧武士

文史君说

日本武士道因为近代日本的侵略可谓臭名昭著,维新志士是设计明治政体的高官,他们都是从旧幕府时代过来的,经历了系统的武士道教育,所以武士道在他们的精神世界里是潜移默化地存在的,明治政体的设计中,深深地留下了旧时代的精神文化,这是必然。现在的日本社会也不再提武士道了,一方面是因盟国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审判,另一方面就是日本人更“堕落”了,所谓平成废宅岂是浪得虚名。照这么看,日本民族精神武士道也不怎么牢固嘛。

参考文献

本尼迪克特:《菊与刀》,三联书店2007年版。

李庆辉:《近代日本军队的武士道教育与对外侵略战争》,《大连城市历史文化研究》2018年00期。

李琼:《论日本近代武士道的产生与嬗变》,《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