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
《麒麟来了》是2020年的日本大河剧,日本秉持中国习俗,认为在君主施行仁政的时代,一定会出现麒麟祥瑞,剧中的麒麟就是指辅佐君主的明智。说起麒麟,这可是古代中国幻想出来的圣兽,历朝皇帝都想要麒麟降世,以此证明自己的统治英明神武。但问题是,谁也没见过麒麟长什么样。到了明代郑和下西洋,郑和还真找到了一种神奇的动物,模样和中国人幻想的麒麟相似,即长颈鹿,它被明人认为就是圣兽麒麟,由此引发出麒麟之贡。今天文史君就带大家看看麒麟(长颈鹿)入华史。
一、中国古代不产长颈鹿
宋明以前很少见到关于长颈鹿的记载。至宋代,北宋邢昺的《尔雅疏·释麟》中有“麟,麇身牛尾,狼额,马蹄,有五彩,腹下黄,高丈二”,这说的可能就是长颈鹿。
长颈鹿
南宋赵汝适《诸蕃志》中就说,在琵琶罗国产一种生物,“状如骆驼,而大如牛,色黄,前脚高五尺,后低三尺,头高向上”,当时人称为“徂腊”。
所以暂时可以认定,到了宋代,中国人才对长颈鹿有了一定的认识。因为宋代商贸海运发达,从海外引入物种还是很方便的,但这种长颈鹿只限于在皇家动物园观览,邢昺曾任礼部尚书,赵汝适是皇亲国戚,他们是有机会见到长颈鹿的。
赵汝适
二、郑和下西洋的捷报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原因,说法很多,基本就是寻找建文、耀兵海外两种。但今天文史君再说一种被人忽视的原因——寻找麒麟。
虽然宋代已有关于长颈鹿的记载,但宋亡之后,长颈鹿也就销声匿迹了,实物谁也没见过。到了郑和下西洋时,郑和沟通南洋诸藩,其中第四次下西洋开始于永乐十年(1412年),沿东南亚诸藩西进,一度经过印度半岛。在印度半岛,郑和见到了描述中的“麒麟”。
孟加拉的国王(当时称榜葛剌)在郑和的忽悠下,永乐十二年(1414年)入朝,献上了明代第一只长颈鹿。按照景泰时期成书的《瀛涯胜览·阿丹国》所说,当时藩国土语(索马里语)称之为giri,音似圣兽麒麟。此言一出引得朱棣龙颜大悦,毕竟朱棣是造反上台的,现在藩国进贡了麒麟,表示自己是天命所归,是圣君。所以长颈鹿就在明代称之为“麒麟”。
郑和的航线
就是在这一年,龙颜大悦的朱棣钦命宫廷画师画下麒麟图,并将翰林学士的《瑞应麒麟颂》写在其上,此图流传至今,现藏于中国台湾省的博物院。
三、关于明代长颈鹿的来源
现在长颈鹿被认定原产于非洲,那么孟加拉怎么可能给明朝朝贡长颈鹿呢?这是因为明代时,阿拉伯人控制着印度洋航运,印度洋沿海各港几乎全在阿拉伯人控制之下,通过强大的阿拉伯世界航运线,实现物质自由交换还是很容易的。根据台湾省历史教授陈国栋的说法,孟加拉进贡的长颈鹿是埃及马穆鲁克王朝君主所赠。
按照以后的记载,有明一代,孟加拉只在正统三年(1438年)再次进贡过一次长颈鹿,自此再无进贡可见,孟加拉的确没长颈鹿了。但孟加拉朝贡长颈鹿获得了巨大的赏赐,“颁赐甚厚”,朱棣甚至将孟加拉国王次子也封为王。
长颈鹿
永乐十三年(1415年)秋,麻林国也来朝贡麒麟。这个麻林国在哪儿,说法不一,可能是索马里、坦桑尼亚,也可能是肯尼亚。从时间上看,从厚赐孟加拉国王到麻林国来朝,时间跨度不足一年,不可能是麻林国得到孟加拉因上贡麒麟而谋得巨利的消息才主动来朝。但别忘了,这时候郑和还在下西洋呢,郑和是永乐十三年十二月回的国,所以很可能还是郑和劝诱麻林国王主动向朱棣朝贡麒麟。
朱棣剧照
四、搜索麒麟是郑和下西洋的新任务
如果说前几次郑和下西洋,多少有些寻找建文帝、耀兵海外的感觉,那么当朱棣皇位坐稳后,下西洋的意义就完全没了吗?也不是,尤其是第四次郑和下西洋带来了神兽麒麟,宣告了朱棣是圣王、明主、天命所归,此后郑和下西洋的任务就多了一项,搜索麒麟,并引发了藩国的麒麟之贡。
大明宝船
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始于永乐十四年(1416年)年末。按照宣德时期《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记》,这块石碑记载了郑和第五次下西洋的状况,其文说:永乐十五年(1417年),统帅舟师,进发西域,经过阿丹国,该国进贡麒麟。
阿丹国就是也门,从下西洋的路线来看,这是郑和第一次逼近非洲近海,而且是沿东非洲海岸线航行,联系第四次下西洋的麒麟朝贡,似乎这一次下西洋,就是和寻找麒麟有关。
明代东非和也门都是阿拉伯人的势力
有明一代,因为海外诸藩的能力有限,临近大明的那些恭顺的藩国,多不产麒麟,无麟可贡,而偏远的东非则处于伊斯兰文明世界,他们自成一派,虽然生产力十分落后,但内心骄傲,对东亚天朝未必真心臣服,加上海运的难度,所以有明一代,其实海外诸藩朝贡麒麟的次数屈指可数。
郑和第六次下西洋的明确任务就是找麒麟。《瀛涯胜览》和《明史·外国传》都说郑和船队六下西洋,分船航行,其中一支由周太监行至阿丹国,当地国王虔诚备至,亲率大小头目来迎,周太监宣读天朝大皇帝诏书,宣读之后,船队和该国进行交易。周太监“市得猫睛,重二钱许……麒麟……以归,他国所不及也”。
明代太监
很明显周太监在阿丹换到了中国罕见的大猫眼石和麒麟,这是分驶他国的船队没办到的功绩。但可惜的是,这只麒麟没有入华,因为从郑和船队驻地霍尔木兹出发回江苏要颠沛百余日,长颈鹿因颠簸和水土不服死于途中,这也是有明一代麒麟难以入华的重要原因。
到了第七次下西洋,主要任务完全成了找麒麟。仁宣之治堪称明代鼎盛,如此盛世必须要有圣兽的点缀,麒麟成了最好的祥瑞,所以宣德五年(1430年),郑和七下西洋。
宣宗朱瞻基
《瀛涯胜览》就说在古里国(在印度半岛)见到了天方国人(在阿拉伯半岛),郑和从船队中分出7个人,跟随他们去天方国,一年之后,他们带回了天方国使臣,并买了麒麟一只,这一伙人就先回明朝。
古里和天方国的位置
宣德八年(1433年),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诸藩十国使臣朝贡,供奉之物仍有麒麟,但哪国所贡不知道,礼部尚书胡濙“率群臣称贺”。如此麒麟成了海外诸藩的主要朝贡物之一,史称“麒麟之贡”。
文史君说
麒麟,是中国自古相传的神兽,是历代王朝统治者都梦寐以求的祥瑞。纵观郑和七下西洋,从永乐十二年长颈鹿第一次入华,到宣德八年诸藩朝贡,藩国共向大明主动朝贡4次,郑和船队购买麒麟2次,其中死了一只,总共只有5只长颈鹿入华。稀少的长颈鹿不能被一般人所见,更成了神秘的祥瑞。藩国朝贡麒麟刚好安慰了篡权夺位的朱棣内心的不安,以长颈鹿(麒麟)为象征,安抚民众,更能维护统治。如此麒麟就成了第四次下西洋以后朱棣的执着追求。长颈鹿的确象征着大明王朝的盛世和稳定,现在日语“长颈鹿”就写作汉字“麒麟”,读作kirin,从这也能看到盛世大明足足影响了东瀛岛国几百年。
参考文献
《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
马欢《瀛涯胜览》,商务印书馆,1962年。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