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粮食,作为一种作风,和其他很多老派人谨慎入骨髓的习性一样,可能会让20几岁的人感到不适应。食物吃一半扔一半才是这代人的日常。冷不丁谈粮食,年轻一代确实可能反应不过来是什么意思。
历来谈粮食都是谈安全感问题。号召节约反对浪费未必意味着就要没米下锅,更可能的意思是提醒你注意居安思危,不要把安逸和顺境当成当然。
一口吃的还能把人难住吗?太能了。缺吃少穿才是人类历史的绝对主流。重提珍惜和节约没什么奇怪的,世界不是永恒不变的,储备粮食是个必须学习的传统艺能。
01
古代的粮食储备
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宣曲任氏的先祖,是督道仓的守吏。秦朝败亡之时,豪杰全都在争夺金银珠宝,而任氏独自用地窖储藏米粟。后来,楚汉两军相持于荥阳,农民无法耕种田地,米价每石涨到一万钱,任氏卖谷大发其财 ,豪杰的金银珠宝全都归了任氏。
▲古代陶制粮仓模型
不同历史时期,资产的价值不同,生逢乱世,没有比粮食更重要的了。
粮食不仅让任氏家族致富,更让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得了天下。史记记载,楚汉战争后期“汉兵盛食多,项王兵罢(疲)食绝”,这是因为汉军占领了秦朝著名的粮仓敖仓。而说动刘邦拿下敖仓的郦食其,留下了千古名言:“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
敖仓在今天河南荥阳东北敖山,这里是秦朝储备和转运粮食的基地,到楚汉战争时还有大量存粮,它们落到刘邦手里,成了决定历史命运的砝码。能支持大军一直吃赢下楚汉战争,可以想象这里曾经有多少存粮。战争状态下,只要能咽下,就是救命粮。
▲邙山骆驼岭上发现有秦汉故城。有学者认为,这里就是敖仓城
隋朝建立的洛口粮仓也叫兴洛仓,位于今河南省郑州市巩义河洛镇七里铺村以东的黄土岭上,洛河入黄河之口的地方。仓城周围二十余里,共有三千窖,每窖藏粮八千担,洛口仓约可容纳粮食2400万担,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粮仓。
▲洛口仓距秦汉敖仓很近,洛口附近的地质、土壤条件特别适合窖藏式仓储的修造。洛口仓位于洛水东岸高原之上,地势高,土层厚,水位低,“北方土坚燥,掘土为窖,藏粟至百余年不坏”
在隋末唐初的战乱中,洛口仓成为了隋军、瓦岗军、王世充等不同势力反复争夺的战略要地。王国维《观堂别集》里说:“故李密一据洛口仓,而旬日之间,聚众数十万。李绩袭黎阳仓,开仓恣食,一旬之间,得胜兵二十万余。唐高祖入长安,亦发永丰仓以赈饥民。”真是粮在手,跟我走。
▲回洛仓遗址,人们用这种绿化方式展示古粮仓
存粮的意义古人早就有总结。《礼记·王制》里说,“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非其国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虽凶旱水溢,民无菜色。”
▲古代陶制粮仓。古代粮仓长分两种,一种是地上粮仓,一种是地下粮仓。地上是一群仓房组成的仓城,它们地点远离农舍,注重防火防盗,不让人员和牲畜靠近,仓内用木板和草来隔绝潮气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地下储粮仓窖技术最为完善的阶段,这些粮食窖藏不仅要选择建在干燥的缓坡地上,还要濒临水运通道,以便大规模集中和转运储藏粮食。宋代以后地下储存粮食方式衰落,几乎都改为地上。
地下粮窖,一般是先从地面向下挖一个圆缸形土窖,窖壁和底部经夯打坚实,达到光洁、平整,再用木柴把窖壁烧变色,使其难于渗水,在窖底铺设一屋杂有黑灰色混合物的红烧土碎块层。在窖壁下半截还涂一层类似沥青的粘液,高约1米。窖壁内铺一层厚约2~3厘米的木板,并衬以草席和谷糠。
窖顶可能是木架结构的草顶。先用木棍和木板搭成由中心向周围辐射的木架,上铺苇席或蒲席一层,然后盖上束草,草上涂一层很厚的混合泥,以达到密封和防止地面水下渗的目的。外形如圆锥体。
1970年代发掘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北的唐代含嘉仓,它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粮仓,天宝年间含嘉仓的储备量占全国储备的一半。发掘时,数百个粮窖都是空的,但其中160号保存了一窖粟(谷子),约有50~60万斤。
“当考古人员挖开160号仓窖上面的土层时,发现里面保存的粮食仍然粒粒分明,糠是糠,米是米,一吹,只剩下米粒,只是颜色有所不同,有的为棕色,有的则明显发黄。后利用仪器检测,发现这些粮食颗粒48%被炭化,52%是有机物。”
有报纸说,“当时考古人员在仓窖的木板缝隙中,发现了一些谷子样的颗粒,取出来后第三天竟然发芽了。后送到原洛阳农科所培养,第二年竟长到膝盖高,还结出了果实!”
▲确定含嘉仓身份的铭砖,记录了仓窖位置,储粮来源、数量,入窖年月以及授领粟官的职务、姓名等。这些铭砖大约一式两份,窖里窖外各一份,作为每个粮窖的档案使用
▲粮仓用的封囤用的粮印。主人在粮囤的表面盖上这个封印后,粮食的表面就被 “固”住了,若有扰动必定缺失变形,那就要动家法或者王法了。粮印粗分两种。一种是私的,也就是照片这种有私人名号的。另一种是官的,或是富国/裕民/南新之类的仓名,或是丰/腴/盛之类的吉祥字,带水火虫的字一概不用。via@正牌瞎溜达
02
现代的屯粮食
存粮食是中国人的执念,其他国家是怎么做的呢?各国粮食储备思路不同,方式不同,公开程度也是千差万别。
1974年,国际粮农组织的《世界粮食安全国际约定》要求,一国的粮食安全储备量是一国年消耗量的17-18%。
目前粮食出口位居世界前列的是美国、欧盟、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但这些国家大多自身储备量较低,它们的余粮主要由世界市场吸收。
加拿大储备仅占世界储备量5%,澳大利亚仅占3%。阿根廷仅占1%,巴西粮食储备量规定为国内1个月消耗量。
美国政府主导的储备量约500万吨,约为国内年产量的1.4%。美国的联邦储备,主要由政府支持下的农产品信贷公司完成,同时鼓励农场主自主储备。
相比起欧美主要是由民营机构储备粮食,最热衷储备的亚洲国家,中国、印度、日本等都是政府直接着手。
中国和印度都是历史上对粮食高度敏感的国家,历来占据世界粮食储备量的绝大多数份额。印度存得多的时候每年要储备粮食8000万吨。
中国现阶段粮食储备体系包括四个部分:①战略储备(“506”);②备荒储备(“甲子粮”);③后备储备(专项储备)④周转储备(商品储备)。但具体数目并不公开。据2011年中国农业问题专家李国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的说法,中国的粮食储备已超过国际通行标准一大半。
东亚地区无论穷富都热衷储备。日本对国家储备粮高度重视,除了保证粮食安全,还有高额补贴农业保护农业的目的。
▲日本学生参观粮食储备库
对于特别热衷储备粮食的国家来说,粮库不足恐惧症是永恒的。粮库不足,甚至造成很多粮食露天存储,实际浪费严重。
▲印度露天堆放的粮食。印度是世界第二大粮食生产国,2012年的报道,有超过1900万吨粮食露天存放
储存粮食的一大问题是储存期限,中国国家粮食部门明确规定,粮食储存到规定年限(一般是4-5年)后,不能再作粮食出售其依据主要是因为粮食储存过久,粮食的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造成营养缺乏。
根据《中央储备粮油轮换管理办法》,粮食每年要进行部分轮换,推陈储新。国内规定的粮食储存期是:
长江以南地区:稻谷2~3年;小麦3~4年;玉米1~2年;豆类1~2年。
长江以北地区:稻谷2~3年;小麦3~5年;玉米2~3年;豆类1~2年。
粮食陈化是一种自然现象。粮食是有生命的有机体,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特别是超过正常储存年限以后,粮食的内部结构逐渐松弛,酶活性降低,呼吸能力衰退,生活力减弱,这是粮食自身的生理、生化变化过程。粮食在储存期间即使是未发热、生虫、生霉,也仍然存在陈化的自然现象。
一年内的粮食是新粮,存一年以上就是陈粮,年年丰收的情况下,没人愿意吃陈粮,这就是给惯的。
▲公众敏感的陈化粮是一个卫生概念,不完全是时间概念
▲无论是国家仓储还是个人少量存粮,虫害都是最头疼的对手,对于家庭来说,暴晒和冷冻都是除虫办法
▲米象
2019年10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时隔23年再次发表了《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中国粮食年产量占世界四分之一,2018年中国粮食产量近6.6亿吨,比1996年的5亿吨增产30%以上,是1949年1.1亿吨的近6倍。目前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0公斤左右,比1996年的414公斤增长了14%,比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209公斤增长了126%,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中国谷物自给率超过95%。
但白皮书指出,“从中长期看,中国的粮食产需仍将维持紧平衡态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
仔细品读会发现,国内农业生产仍然资源紧张,粮食能够自给自足,但是副食来源,尤其是近些年最事关生活水平改善的肉蛋奶供应上,却已经离不开国际市场,体现在对大豆等最基础蛋白质来源的依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