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今天的沙漠,都是古代人为破坏的结果吗?其实答案并不简单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中国今天的沙漠,都是古代人为破坏的结果吗?其实答案并不简单

美丽的科尔沁

美丽的科尔沁

2015年,我在内蒙古旅行时,常会看到各式各样的风沙防护林,当地人说是治沙用的,我就联想到小时候关于每年春季北京等地沙尘暴的故事,其沙源地就在内蒙古。

后来读了一些书以后才发现,古时候的北京是少有扬沙现象的。为什么古代会没有扬沙,但今天却容易出现呢?这还要从历史上沙漠的变迁说起。

沙尘暴下的北京

沙尘暴下的北京

沙漠是干旱气候的产物,今天我国主要的沙漠大多分布在新疆、甘肃、青海与内蒙古西部等省份。其面积几乎占国土面积的10%以上。但是中国沙漠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下形成的,而且中国很多地区的沙漠是因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逐渐形成的。

一、科尔沁沙地是如何形成的

科尔沁沙地,又被称为“科尔沁草原”,位于内蒙古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辖地设在通辽市,年降水量为300—500毫米。今天除了大片草地外,还有零星的树种,自然条件优越。

今天的科尔沁沙地(作者摄)

今天的科尔沁沙地(作者摄)

其实在历史时期,科尔沁地区沙丘非常少,植被状况十分良好,在辽代之前,这里曾经是水草丰美之地,像契丹、乌桓、匈奴与东胡,都先后在这里游牧。在新石器时代,科尔沁地区保存着大量红山文化与富河文化等遗迹,这说明那时人类已经开始在这里生息与繁衍。

这里有红山文化与富河文化

这里有红山文化与富河文化

后来考古学家还在科尔沁地区发现了大量契丹与鲜卑人留下来的墓葬,这些墓葬下面保留着大量的黑土层,这说明,科尔沁地区一度出现过发达的农业。

而科尔沁地区出现荒漠化的情况要推至11世纪左右,因为科尔沁地区是辽国政治中心所在地,所以大规模经济的开发已是在所难免的。契丹在此处建州立县,开辟农田,使这块草原渐渐变成了农牧交错之地,科尔沁的生态也开始逐渐恶化,植被开始减少。

科尔沁沙地

科尔沁沙地

至蒙元时,蒙古人南下,使科尔沁地区的植被有所恢复。但好景不长,到了晚清时期,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招来了大批汉人在科尔沁地区进行垦荒,曾经的牧场变为了农田,由于科尔沁地区的环境承载力有限,导致科尔沁地区沙化加速,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科尔沁沙地。

沙漠景色(作者摄)

沙漠景色(作者摄)

二、乌兰布和沙漠的历史变迁

乌兰布和沙漠东接黄河磴口,南至贺兰山,北至狼山,西达吉兰泰,蒙语意为红色的公牛。在更新世(从2588000年前到11700年前)时,乌兰布和沙漠还是黄河冲积平原上的一片草原,水草丰美,植被茂盛。

国家大力整治乌兰布和沙,漠生态逐渐恢复(作者摄)

国家大力整治乌兰布和沙,漠生态逐渐恢复(作者摄)

秦汉时期,北方的中原王朝为了防止匈奴入侵,在今天乌兰布河沙漠一带,通过移民进行屯田垦殖。秦时在这里设九原郡,汉代将九原郡改为朔方郡,后又设临戎,三封等县归朔方郡管辖。到了东汉以后,五胡乱华导致北方少数民族开始南入,曾经的农垦区也渐渐废弃,但此时在乌兰布和沙漠周边已经开始出现了大量的流沙,但依然可以种植植被,进行农田开垦。

游牧民族的生活景象

游牧民族的生活景象

一直到了宋代,由于当时中国气候整体上开始由暖变寒,导致乌兰布和沙地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沙深三尺,马不能行,不育五谷”,此时乌兰布和沙漠已经初具规模。

虽然这里的沙漠已经开始成型,但是在清初,该地还是有红柳等固沙的植被,但是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与人为过渡的开垦,至民国后,乌兰布和沙漠开始向西拓展,直至建国初期,由于沙化过于严重,新建的包兰铁路不得不改在黄河东岸铺设。

包兰铁路沿途

包兰铁路沿途

三、毛乌素沙漠自古就有吗?

毛乌素沙漠,位于今天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南部和陕北榆林交界的地方,沙漠成沙的时间也要早于乌兰布和沙漠与科尔沁沙地。在第四纪(约260万年前开始,)后,毛乌素沙漠周边就出现了小块沙地。

和乌兰布和沙漠一样,毛乌素沙漠在秦汉时也是防御匈奴的要地,所以中原王朝在这里广招移民,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开发。正是因为长期的过渡开垦,沙地才扩大。东汉时,毛乌素沙地曾有个大湖叫“奢延泽”,后来因为沙漠进一步扩大,河道出水口被沙丘堵塞,而最终干涸。

毛乌素沙漠

毛乌素沙漠

到了十六国时期,赫连勃勃在这里建立了大夏国,并定都统万城,说明此时毛乌素地区虽然已经出现沙化的迹象,但生态环境还可以,所以大夏国才会在这里开垦农业。至唐时,这里设置了夏州,但此地已出现了“皆流沙”的状况。

赫连勃勃所建立的统万城(作者摄)

赫连勃勃所建立的统万城(作者摄)

宋时由于这里的环境进一步恶化,不得不毁掉夏州城,到了宋元时期,毛乌素沙地已经是“夏州深在沙漠”的局面了。

清末因为“走西口”运动,导致大量的汉民进入蒙地,他们将原来的农牧交错区变为了完全的农区,毛乌素沙地因过度开发,生态被进一步破坏,最终至民国时期,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毛乌素沙漠。

毛乌素沙漠

毛乌素沙漠

文史君说

除了我们说的这些沙漠,河西走廊的民勤、呼伦贝尔沙地,还有宁夏的河东沙地,都出现过类似的状况。但是有一点需要说明,沙漠的形成绝非单纯地是古人所为,历史时期的气候环境经历了从暖转寒的过程,原本温和多雨的生态环境,开始向干旱少雨转变,这也是促使沙漠形成的原因。随着近几十年国家对生态的重视,这些沙漠与沙地的生态也开始得到了恢复,曾经黄沙遍野的天气也开始好转。

呼伦贝尔

呼伦贝尔

参考文献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作者:浩然文史·禹贡行者)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