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皇看相扑,仕子考科举,古代朝鲜日本七夕画风跟我们差别大?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天皇看相扑,仕子考科举,古代朝鲜日本七夕画风跟我们差别大?

古代中国被周边国家称为“天朝”,很多优秀文化都传播到了周边国家,特别朝鲜半岛和日本受到的影响则是最深的。其中“牛郎织女”的传说更是典型的代表。那么七夕节又是何时传入两国的呢?

▲万国来朝图

七夕风俗之所以能够顺利地传入两国,这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分不开的。我们先来看朝鲜,中朝两国国境毗连,既有便利的水陆路交通,又有近捷的海上通道,尤其是汉王朝在朝鲜半岛建立了汉四郡以后,中原的先进文化通过官方和移民陆续传播到朝鲜,其中就有汉代的“牛郎织女”传说和七夕民俗。在东汉时期,“牛郎织女”传说是人们用作绘画和雕刻的重要题材。可见,汉朝时期人们绘画或者雕刻“牛郎织女”传说的相关内容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正因为如此,它也借乘汉四郡的余威传播到了朝鲜半岛。从中可以断定,“牛郎织女”传说在朝鲜半岛传播的历史非常久远。

▲汉四郡

然后是日本。“牛郎织女”传说和七夕民俗能够传入日本,遣隋使和遣唐使功不可没。他们积极学习唐朝文化,并且移植到日本列岛。回国时又带回了大量的书籍,包括详细记载七夕民俗的《荆楚岁时记》等。日本史料《续日本纪》有这样的记载:天平六年(唐年历开元二十二年)的七月七日,圣武天皇在兴致勃勃地欣赏相扑表演,然后命文官学士赋七夕诗。此汉诗也被录入了下来:“秋七月丙寅,天皇观相扑戏。是夕徙御南苑,命文人赋七夕诗,赐禄有差。”这段史料也说明最晚在公元734年,七夕已经传入了日本。

那么七夕节对两国文化又产生了什么影响呢?还是先说下朝鲜。如果说宋王朝是中国各种民俗文化的黄金时期,那么明清时期的朝鲜李朝也迎来了民俗文化的大发展时期。李朝时期民间的七夕节活动主要也是从中原传来的包括乞巧、乞文等活动。乞巧指的是妇女们的穿针比赛,是七夕节上的一种有比赛性质的娱乐活动。乞文则是儿童乞求文才的活动。除了民俗活动以外,七夕更是被列入到了的李朝科举制,也就是“七夕制”。

李朝时期,明清使节频繁到朝鲜。而回国后的史料记载里很多都谈到李朝时期宫廷的七夕活动,也就是“七夕制”。“七夕制”作为李朝时期非常重要的科举之一,深受朝廷的重视。在李朝时代就和明清时代一样。科举考试就使无数士人为之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才智。普通百姓深知只要通过入仕就可以出人头地,因此参加“七夕制”的文人墨客络绎不绝。李朝统治阶级也希望更多的潜在精英投入到“七夕制”等科举考试中来,为官僚队伍补充力量。这些因素为“七夕制”等科举考试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再来说日本。日本的七夕风俗在奈良、平安时期非常盛行。此后经历了数代武家政权以后、终于迎来了江户时代的文化大发展。这个时期,民间过节的普通百姓普遍在竹子上挂满写有思念和祝愿歌之类的诗词,武士家族也非常重视七夕节。在庭中隆重举行牛女星祭。宫廷中行七夕祭。七夕祭当天,幕府将军则在自己的寓所中,摆木桌,放西瓜、桃等果实,进行七夕祭,场面非常繁华。但到了明治时期,这些活动不再流行,儿童则成了七夕活动的主流成员。这一时期,日本开始利用西历。关东是七月七日过七夕,关西则是八月七日过七夕。

▲古代日本

▲今天日本的七夕

说到日本的七夕风俗,不得不提黄遵宪的《日本国志》。1877年11月,黄遵宪跟随以何如璋为首的中国驻日使团赴日本。1878年起着手编撰《日本国志》,1895年正式出版。他在这部书中详细地介绍了日本的七夕民俗。《日本国志》共四十卷,五十余万字。它是中国近代第一部系统而深入地研究日本的百科全书式著作,曾被誉为“数百年来之作”《日本国志》在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文人学士是通过它认识到了异国的七夕风俗。

另注1:《荆楚岁时记》传入日本以后,其中的的民俗内容对日本的民俗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它的主要内容甚至在一千年以后的明治时期由神宫司厅编撰的《古事类苑》中所收存。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吹雪,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