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第一个留学生,加入美国籍,一生却只做一件事:强大祖国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他是中国第一个留学生,加入美国籍,一生却只做一件事:强大祖国

容闳

所谓科教兴国,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都离不开教育和人才。如果将时光倒回至近200年前,在那个尚不知“大学”为何物的时代,有一个年轻人,勇敢地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走出国门赴美留学。这个不经意的决定,带给他的不仅是全新的生活体验与广阔天地,还有沉甸甸的责任,他将要破除重重阻碍,将中国领往现代化的道路上去。这个人便是中国第一位留学生容闳。

一、耶鲁大学里的中国面孔

1828年,容闳降生在广东香山县一户农家。此时的清朝已经在近代的大门口了,广东广州早已成为清政府与西方人贸易来往的“唯一”口岸,而澳门也早已被葡萄牙人所占领,因此聚集了大量的西方商人与传教士,而这也为容闳日后出国提供了机会。

在容闳的童年时代,西方传教士还没有获得在中国合法传教的权力,他们只得在澳门、广州等沿海地区秘密传教,并在澳门设立免费的教会学校。但凡家里经济条件允许,是没有人愿意把孩子送到这种不正规的教会学校里去的,所以教会学校就打出“免费”的金字招牌,吸引穷苦人家的子弟前来学习。家庭贫困的容闳没钱念私塾,只得前往澳门的教会学校就读,而这个选择将会改变容闳的一生和近代中国的面貌。

澳门是当时传教士传教的主阵地

1846年,容闳就读的学校已经由澳门迁往香港,校长勃朗夫妇因病返美,在回国前他们打算带几个中国孩子前往美国接受教育,而容闳便是提出申请的孩子之一。此时出国对于中国人来说,无异于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除了因生计被迫下南洋的人之外,还没有人去过西方。容闳的母亲忍痛与容闳分开,目送他前往一个完全陌生的彼岸世界。

到达美国之后,容闳经过刻苦努力顺利考入美国顶级学府耶鲁大学。不同于美国本土的学生,容闳面临的不仅仅是语言问题,还有大量的在美国学生看来是常识的自然人文知识需要他去补习。

耶鲁大学:世界顶尖大学之一

在耶鲁大学,容闳原本可以公费留学,但是他拒绝了,因为一旦接受官方资助,就必须在毕业后当传教士。虽然他也是基督徒,但他觉得贫穷不是放弃自由的理由。所以,他在学校里“勤工俭学”以赚取读书的学费和生活费,忙碌的生活使他“读书恒至半夜,日间亦无余晷为游戏运动”。经历过种种磨难,容闳在耶鲁大放光彩,他曾两次击败美国学生夺得英文论文大赛冠军。要知道,当时耶鲁大学有500名学生,而容闳是唯一的华人。

1854年,容闳自耶鲁毕业,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留美学生。容闳在耶鲁时加入了美国国籍。我们今天对加入外国国籍的同胞的感情极其复杂,但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在中国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道路上,这些人却是极其爱国的。容闳即如此。

二、亦中亦西的容闳,中国近代化的推动者

毕业后的容闳,面临着关乎自身前途的择业选择。他说:“予既受此文明之教育,则当使后予之人,亦享此同等之利益。”他希望他的同胞也能像他一样,到西方接受高等教育,为了这个心愿,他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国。

此时的清政府正面临着立国以来最为“凶残”的敌人即太平天国,而太平天国的迅猛发展也让容闳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接受了美国“自由、平等”教育的容闳在归国前就已经对祖国即清政府失望透顶,而表面上以“基督神学”为立国基础的太平天国对容闳来说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国度。况且,他和洪秀全、洪仁玕等天国领袖,还是广东老乡。

1860年,容闳在亲赴天京后,很快便放弃了支持太平天国的想法,他发现太平天国所信奉的思想根本不是正宗的基督教,洪秀全也并不是一个可以信赖的领袖,既然不打算为天国“效力”,那么可供他选择的路就只剩一条:帮助清政府走向现代化。

太平天国

1860—1890年代被誉为中国的洋务自强时代,诞生于“旧时代”的中国士大夫,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不再以“中学”为救国的唯一途径,强大的西方军工科技与经商理念在中国得以引进和实践,而容闳就在这场自强运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863年,容闳前往安庆拜谒曾国藩,并受曾国藩委派赴美购买江南制造总局所用的机器,自此容闳正式与曾国藩等洋务大臣一道,着手推动清朝的自强与变革。后来容闳被曾国藩举荐成为江苏巡抚丁日昌的部下,在任期间容闳翻译了大量的西方自然科学书籍,并着手推动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学生赴美留学,即晚清的“留美幼童”计划。

第一批留美幼童(前排左二是詹天佑)

留美幼童计划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幼童们从美国带回了新思想、新技术、新观念,为行将就木的东方大国注入了活力。中国近代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和运动,如洋务运动、中法战争、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建立民国等等,都有留美幼童拼搏的身影。他们的身上承载着中华强国的大梦。

三、维新、革命,容闳的晚年生涯

1875年,容闳跟随留美幼童一同前往美国,出任幼童出洋肄业局副委员,负责对留美学生的管理,但出于种种原因,留美幼童计划半道夭折,120名幼童被提前召回国,只有詹天佑等极少数学生学成学业毕业归国。

留美幼童计划对于容闳,就像北洋水师对于李鸿章一样,都凝聚着他们毕生的心血。留美幼童计划的夭折,让容闳对洋务派大失所望,并决定暂居美国。所幸,这批留美幼童,在中国现代化蜕变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容闳在美国的寓所

甲午中日战争后,容闳在对祖国万分担忧的状况下回国,并投身于维新运动当中。但由于在运动中的种种斗争问题,容闳的建议并未得到清政府的回应。百日维新之后,容闳也被列为“变法的不法分子”,而不得不逃离北京,南下上海租界暂避风头。

此后容闳赶往美国,多次投身于孙中山发动的革命运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容闳连写三封信与孙中山,想要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孙中山也向容闳发出邀请,但此时的容闳已经80多岁且身患重病,1912年4月21日,容闳病逝于美国,结束了传奇而壮烈的一生。

孙中山先生

文史君说

教育关乎国家的根本与未来,要想使国家富强,必须培养出大量优秀的人才。毫无疑问,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留学归来的人,容闳是中国教育史上十分关键的人物。归国后的容闳与不同的派别合作,先是洪秀全的太平天国,继而是李鸿章领衔的洋务运动,再是康梁为核心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最后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这一次又一次看似毫无立场和原则的选择背后,是容闳感人的爱国心和强国梦。

参考文献

张瑞安:《容闳: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先行者》,《文史月刊》2016年第4期。

刘晓琴:《容闳与耶鲁大学再研究》,《广东社会科学》2019年第3期。

叶克飞:《先醒来的人:近代中国第一批留学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作者:浩然文史·刘越)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