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九尾狐是神兽?中国首位与狐相爱的人是夏朝国君!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历史上真实的九尾狐是神兽?中国首位与狐相爱的人是夏朝国君!

今天,意外发现一部治愈番:《百妖谱》

以众妖怪相,讲述世间沧桑,人心的复杂。与日番《夏目友人帐》一样的路子,算是一部属于成年人的童话故事

才看到第一集,就被一只灰狐圈了粉。

仅凭两句台词便炸番弹幕:

我救的不是他,而是多年前一个寒夜里,醉梦中仗剑江湖的少年。”

同样是一条命,我觉得,值。

一个看不懂人心的灰狐,只因一次救命之恩,便吞噬万魂,断尾舍命去报恩。关键那个恩人,不再是仗剑天涯的恣意少年,而是杀伐果断的施虐者。

嗯,这点成功引起了我会灰狐的好奇。

对于灰狐,《百妖谱》小说中是这样描述的:

狐妖之中有异类始于亶爰,眼眸如灰雾,故称灰狐,天生黑白两色,生时无雌雄之分,成年后可凭自身意愿,或成男,或成女。灰狐之尾尤珍贵,取之则化光,以光喂人,再辅以另一人之姓名八字之咒念,则食光之人对此人必心生喜爱纵有杀父之仇,亦可放之不计。”

翻译成大白话:灰狐属于上品有灵性的狐狸。最珍贵的是尾巴,要是吃了他的尾巴,此生它便会拿命护这个人周全

这,还挺有神秘色彩的。

所以今天咱们搞一篇狐的主题,深入了解下狐文化。

在中国,关于某种动物的衍生文化并不鲜见,北京人喜欢养蝈蝈、斗蛐蛐,这十分喜闻乐见且历史悠久;但与我们即将谈论的狐文化还存在很大差异。

一来,狐文化在历史源流上更加古老;二来,狐文化的主角比上述两者更加奇特而深有魅力。

狐文化不仅在中国文学中独树一帜,且在中国本土宗教方面也旗帜鲜明。总之,狐在中国文化元素中的地位不同凡响

《青丘狐传说》剧照

关于狐的传说最早见诸于《山海经》。且从《山海经》起,狐已经脱离了本身的自然形象,具有了某种鲜明的神性

“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其形象最基本的特点就是“九尾”,传说世平则出为瑞也。

先秦经典《孝经》援神契说:“德至鸟兽,则狐九尾”。

《宋书·符瑞志》则说:“白狐,王者仁智则至”。

永乐年间的《瑞应图谱》中说:“王者不倾于色,则九尾狐至焉”。

可见九尾狐曾被视为祥瑞,可称之为瑞兽

东汉赵晔在《吴越春秋·越王无馀外传》中说:“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度制,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证也......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

涂山氏

这个故事里,涂山九尾狐嫁与大禹,助其成就帝业,上演了一幕爱情事业双丰收的美好故事。

可见这个时期,狐代表的含义是美好兴旺。这可能是中国最早关于人与狐的爱情故事

这一阶段,九尾狐的神性被放大,成为图腾瑞兽

祥瑞之兽到底如何一步步走下神坛,以至于在后世眼中,成为妖邪的代名词

笔者探究了不少书籍,找到一点蛛丝马迹。

《山海经》描述: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之前人们关注于它的神性而忽视了另一个特性:即九尾狐食人

后世儒学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巫风弥漫,出现“万有神教”,人们受到巫术意识的影响,逐渐开始相信物老成精。故此狐因吃人的特性而被逐渐妖魔化。

《说文解字》中说:狐性多疑,每渡冰河,且听且渡,故言疑者称狐疑。按照狐本性多疑警惕的特点,增加了魅惑人心的元素,而其中九尾狐又属狐中极品,故此被认为是狐中最具邪性的一类。

至于狐跌落神坛,其中贡献最大的要数历代小说家

到汉唐时期,造纸术的传播更加剧了这种情况。

东晋《玄中记》提到:“狐五十岁,能变化为妇人,百岁为美女,为神巫,能知千里外事。善蛊魅,使人迷惑失智。千岁即与天通,为天狐。”

《青丘狐传说》剧照

《搜神记》里记载:后汉建安中,沛国郡陈羡为西海都尉。他的部下有个叫王灵孝的无故逃去,陈羡欲杀之。找了几次,王灵孝都逃走了。

于是陈羡抓了王灵孝的老婆,经过询问这才知道原来是有精怪将其魅惑。

于是他率领数十将士带着猎犬去城外寻找,终于在一座空坟之中找到了失踪的王灵孝,而同时,一怪物从坟冢中窜逃离去。

他们将王灵孝救出坟冢,却发现他已经长得十分像狐狸了,口中还不停呼喊“阿紫!阿紫!”过了十多天,王灵孝才恢复正常,在众人询问之下,他说出了缘由。

原来,他在园中看到一名美女向他招手,自称名叫阿紫,他也不知道怎么的,就跟着那女人离去,并娶了她做自己的妻子,昼夜不分离。

有道士曰:此山魅也。那美女乃一只老狐所变,专吸人阳气,一旦吸干阳气,人就会变成狐。《名山记》曰:“狐者,先古之淫妇也,其名曰‘阿紫’,化而为狐。故其怪多自称‘阿紫’。”

《青丘狐传说》剧照

唐宋时期,关于狐妖的传说和作品更加广泛,甚至有“无狐媚不成村”的说法。

唐朝传奇话本中狐妖形象统计局部

唐宋时期的狐妖传说,与时代特征相结合,染上了佛教色彩。

狐妖已不仅局限于变化凡人,甚至达到化身仙佛的境地。

《广异记》里说:唐坊州中部县令长孙甲笃信佛道。忽一日见文殊菩萨乘五色云从日边下。全家虔诚礼遇供养数十日,唯独他儿子十分疑心,于是请来京城的道士将其击杀,原来菩萨是一只小狐所变。

又过月余,忽又一菩萨至,那道士依旧做法,但是这次却失败了。菩萨说:“你的法术都用光了吗?”道士说:“用完了。”菩萨道:“我是修行三万岁的狐仙狐刚子,你杀了我的子孙,所以我来报仇。”

到了明清时期,狐文化更加繁盛。

据不完全统计,大约56种小说里搜录了600余篇狐妖故事。

这一时期,关于狐妖的故事流传最广的有两个来源:《封神演义》和《聊斋志异》。这两部作品几乎奠定了当代狐妖在人们心中的基本形像。一为魅;二为情。笔者称之为媚狐和情狐。

《封神演义》中的狐妖故事人尽皆知,本为轩辕坟三妖之一的千年九尾妖狐受女娲令蛊惑纣王,她偶遇冀州侯苏护之女妲己,吸食其魂魄,占据其肉身,成为祸国殃民之妖后。若非她用媚术蛊惑纣王,也就不会有后面武王伐纣凤鸣岐山。

剧版《封神榜》苏妲己

在《封神演义》中,狐妖的魅惑本领达到了巅峰,因而妲己成为中国文化中最出名的狐妖。据传,九尾妖狐为姜子牙所灭,但也有传闻,她逃到了印度,化身为摩竭佗国斑足太子的王妃华阳天,之后又回到中国。

而《聊斋志异》中的狐妖大多与妲己不同,她们或多情,或可爱,以风流多情的姿态游戏人间。

狐女小翠为替母报恩,嫁与王太常家的傻儿子王元丰,不仅医治王元丰的傻病,还帮助王家获得了高官厚禄。

此外,莲香,阿秀等多情狐妖都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于世间多有痴情男子渴望艳遇狐妖,结成良缘美眷。

《聊斋志异》小翠

《封神演义》与《聊斋志异》这两部作品将狐妖的妖与灵,痴与情推向极致。

它展示了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男欢女爱为世人所欣羡和追求,同时这种灵异带来的惊悚又展示出当时人们对追求自由爱恋的畏惧与束缚,而正是这些矛盾的心理为我们展示出一个非常丰满的狐文化。

总体而言,狐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旗帜鲜明的体系内容

尤其在明清时期,文化逐渐走向死板禁锢,讲求存天理灭人欲,而那些文人笔下的狐妖形象却变得更加风流多情丰富多彩,这无疑是文人内心情感的一种宣泄

其中狐妖大多以女性形态出现,这是在千年男权社会掌控下,女性意识的一种萌发

在现实中,女性附属于男性,被男权所压迫;但在文学作品中,具有先进意识的文人为她们创造了舒展情感的世界和寄托精神的虚幻空间。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更加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和女性文化。

狐文化的传播发展体现着中国人对浪漫的无限追求,在当代,经过无数小说家的努力,狐形象已经至臻完美,融合了妖灵与美慧的两大元素,成为人们心目中不可替代的文化典型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