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蒙冤入狱之际,一位狱卒劝他认罪,一位狱卒背起遗体连夜出城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岳飞蒙冤入狱之际,一位狱卒劝他认罪,一位狱卒背起遗体连夜出城

南宋名将岳飞,成为多少人心中的遗憾,如果“尽忠报国”的岳飞不被奸臣秦桧所害,南宋或许可以不必偏安一隅,踏平金国。

然而,天地之间存阴阳,也存善恶,有英雄岳飞,便也有奸臣秦桧,有“尽忠报国”的伟大,便也有了“莫须有”的荒唐。

一位南宋时期的名将,是如何无敌于金戈铁马的战场,却死于奸臣秦桧的构陷?一个英雄,成为“谋反”的叛逆,在这个艰难的过程当中,其实蕴含了无数次善与恶、正与反的激烈交锋

蒙冤入狱

岳飞是南宋屏障,金国吞并南宋最大的“绊脚石”,一直进攻不下南宋,成为金国的一个心病,因为此时的蒙古正在快速崛起,金国的压力大增,一边要防范蒙古,一边又放不下对南宋的垂涎。

绍兴十一年(1141年),金国终于在困境之中做出无奈选择,因为无力进攻南宋,迫不得已之下,希望能够和南宋暂时议和。

议和固然是金国的无奈之举,却还是希望展示出强大的国力,以强势的姿态逼迫南宋付出巨大代价,而这个代价之中,金国除了想要金钱之外,还想要一个人的命——岳飞。

在金国与南宋议和的博弈期间,秦桧这个金国利益代言人自然是全力以赴为自己的主子争取利益,因为金国希望议和,所以秦桧主和,赵构也不想打仗,万一事情失败,自己的皇位就不保了。但是议和却能稳稳的做皇帝,享受帝王待遇,所以赵构也想议和。

岳飞不一样,他心中是国家完整,是向北而望的焦虑,是对重整山河的渴望。所以,他在接到召唤他回京的金牌时,他不情不愿,但是这种“忤逆”不是个人私心,而是出于不顾自身安危的公心,只不过最终他还是没有突破“忠”的限制,选择回京。

岳飞失去了一切官职,也失去了手中最重要的“筹码”岳家军。关于岳飞的记载,在《宋史》中的记载极为有限,所以笔者参考了野史的记载。在《三朝北盟会编》中记载,岳飞曾在在一村寺中会见了自己的四个部将,分别是王贵、张宪、董先、王俊。

岳飞与四人在夜间会面,“移时不语”,反复踱步,可以看出岳飞当时的心境,有些烦乱和游移不定,所以他才找来这四位“可靠之人”一起参谋。

过了一会,岳飞突然对他们发问:“天下事竟如何?”惊得四人都没敢做声,因为以岳飞的身份,问出这样的话来,让在座的四人都有些吃惊。不过岳飞应该是苦思不得解,所以才希望能得到他们的看法,但是他们却都想歪了。

这个时候,张宪起身对岳飞说道:“在相公(岳飞)处置耳。”天下事如何?看岳飞怎么处置。这一问一答,让王贵、董先、王俊三人误解更深。

岳飞能与这四人商量,说明十分信任他们,但是他们却让岳飞失望了,在秦桧的威逼利诱之下,都统制王贵、副统制王俊告张宪谋反。秦桧的如意算盘是,先诬告张宪,再逼他污蔑岳飞,最终将岳飞定罪处死。

然而秦桧的如意算盘却落空了,张宪虽然被入狱,但是他却是一个硬汉,任凭你什么刑罚招呼,绝不肯污蔑岳飞一句。

岳飞因为受到“牵连”,被秦桧下在狱中,蒙冤的岳飞入狱,只能等待着秦桧捏造罪证,秦桧却迟迟没能找到突破口,毕竟岳飞忠肝义胆,尽忠报国,他去哪里寻找罪证呢?

一位心如蛇蝎的狱卒

在《宋史》当中记载,岳飞冤死的时候,只留下八个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难道秦桧就是用这八个字定罪岳飞,然后将他处死吗?这岂不是比“莫须有”还要荒唐?笔者以为,秦桧虽然是坏人,但是他不是傻子,他虽然是陷害忠良,但是至少也得伪造一份伏罪书吧。

在《三朝北盟会编》中记载,岳飞最终是被迫签字画押“认罪”了,而且是因为一个狱卒的“诱导”“规劝”,岳飞才无力的写下最后的凄凉。

岳飞蒙冤入狱,但是岳飞却并不认罪,因为他实在是无罪可认。当时审问岳飞的人是御史中丞何铸,何铸审问过程中,岳飞撕裂衣服,露出多年征战的伤疤,尤其是背上的“尽忠报国”四个字,让何铸对自己审问岳飞的行为感到羞愧。

何铸上报秦桧,岳飞冤枉。秦桧当时的反应很明显,檜不悅曰:此上意也。秦桧当时就给何铸施压,并且明言,这是赵构的意思。何铸依然不肯为虎作伥,声色俱厉的说道:“無故戮一大将,失士卒心,非社稷之長計。”

秦桧被何铸怼得说不出话来,最终只好换了自己的心腹万俟禼继续审问。关于其中的详情,《宋史》依然没有记载,只是草草地写了一句“飛死狱中,子雲斩於市”。

《三朝北盟会编》中记载了一些细节,与前文提到的狱卒有关,岳飞一直都不肯被屈打成招,让秦桧也很无可奈何。

岳飞一次被审问完毕后,回到狱中,遇到了看守自己的狱卒,原来,这名狱卒一直以来对岳飞十分照顾,声称是他的崇拜者。但是这一次却一改往日的和颜悦色,一脸鄙夷的看着岳飞,并且说道:“我平生以岳飞为忠臣,故伏侍甚谨,不敢少慢,今乃逆臣耳。”

岳飞一生无所畏惧,唯独不愿别人说他不忠,为何狱卒说他是“逆臣”,岳飞不禁问狱卒为何?

狱卒又说:“君疑臣则诛,臣疑君则反……若君疑於臣不诛,则复疑於君而必反。反既明甚,此所以为逆臣也。”

狱卒的意思是说,君怀疑臣就会诛灭他,臣子怀疑国君就会谋反。如果君王怀疑臣子但是不诛灭的话,臣子出去后就肯定会反君主。你岳飞拒不认罪,活着出去肯定就要反君主,这不是逆臣是什么?

岳飞一听,觉得十分有道理,君要臣死臣不死,这是不忠啊,“不忠”之事他岳飞不能做,所以认罪画押,“伏法”了。

大家可以看到,狱卒先是对岳飞好,而后又劝岳飞认罪,张口就“咬”住了岳飞的要害,说他要做“逆臣”。狱卒如何有这般见识与口才?恐怕是有人欲加之罪却不可得,最终伏下这“狱卒”作为“杀手锏”,以岳飞的“忠”去诛岳飞。

狱卒的理论很简单,皇上赵构让你死,你不死,你出去就会造反成为逆臣。这逻辑虽然“狗屁不通”,但是却直戳岳飞的要害。最重要的是,这番话中还传递一个重要信息,要杀你的是赵构,却只字不提秦桧。由此看来,再加上秦桧之前说过“此上意也”的话,谁指使狱卒呼之欲出了。

一个大义凛然的狱卒

岳飞之死,有王贵、王俊的背叛,也有张宪的忠诚;有岳飞的尽忠报国,也有秦桧的残害忠良;有狱卒的蛇蝎毒言,自然也有“忠肝义胆”的侠士。

在监狱之中,还有一个狱卒,名叫隗顺。他是一个平凡的狱卒,但是却有一颗大义凛然的心。在岳飞被秦桧害死之后,虽然人人知道岳飞忠义,但是在生死面前,都选择了沉默。

英雄岳飞的遗体就在那里,谁也不敢为他收尸,这个时候,隗顺挺身而出,连夜背着岳飞的遗体出城,相信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很多侠义之士为他提供了帮助。

隗顺将岳飞的遗体入葬在九曲丛祠旁,将他的玉佩放在遗体腰下,因为他相信有一天,岳飞会得昭雪,他临死的时候告诉自己的儿子,要照看好岳飞的墓葬。

直到20年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赵昚即位,岳飞被平反,岳飞的遗骨也因隗顺的保护,才才得以迁葬杭州西湖畔“宋岳鄂王墓”,让后人能够祭奠岳飞真正的遗体,否则今天大家看到的岳飞墓,恐怕只能是衣冠冢了吧。

秦桧再跪多少年,也赎不了他的罪过。查无实证之下,竟然以“莫须有”残害忠良,罪大恶极。岳飞之死,英雄之死,体现的是忠奸,也是善恶。

致敬,英雄,岳将军千古,您的忠义我们后人来继承,守卫疆土,义不容辞!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留下你想说的话,顺手关注

岳飞蒙冤入狱之际,一位狱卒劝他认罪,一位狱卒背起遗体连夜出城

参考文献:《宋史》《三朝北盟会编》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