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价比极高的“装甲猎手”,德军38式驱逐战车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性价比极高的“装甲猎手”,德军38式驱逐战车

因为上世纪三十年代末期的苏台地区危机以及随后英法等国为了避免战争而对纳粹德国采取的一系列绥靖政策,捷克军方开始积极备战并要求著名的Skoda兵工厂研发一种新型的轻型坦克,在设计人员的努力下1938年末全新的LT-38坦克开始在捷克装甲部队中正式服役。然而在德军的铁骑前捷克人的抵抗显得十分乏力,次年3月,捷克全境被吞并,新型坦克也成了纳粹德国的战利品并被改名为Pz.38(t)在德军装甲部队中继续使用。

Pz.38(t)轻型坦克在二战前期的实战中表现出了十分优秀的性能,在德军标志性的“闪电战”中,这种坦克凭借其超强机动能力每天可推进百里左右,帮助德军装甲部队冲击敌军阵地,并在防线处于撕裂状态时迅速对慌乱的士兵进行分割包围。然而在二战中期面对盟军的重型坦克时,38T坦克表现出了明显的无力感,德军只能将这款坦克放在仓库里积灰。不过设计人员发现,38T坦克的底盘还有很高利用价值,在此基础上德军推出了多种坦克歼击车、自行火炮继续在军队中服役。我们今天的主角“追猎者”战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它也是二战末期德军使用最广泛的坦克歼击车之一。

一、盟军空袭阴影下的三号突击炮替代者

相比于二战前期就加入战斗的“黄鼠狼”坦克歼击车、“蟋蟀”自行火炮,1944年才正式诞生的“追猎者”算是后辈。实际上,如果不是英国皇家空军的一次精准空袭的话,这种战车可能根本不会出现——1943年开始,盟军对德国本土的空袭愈发频繁,皇家空军也在这年秋天对德国展开了新一轮的空袭行动,并成功炸毁了位于柏林的埃尔凯特公司制造厂。这对承受着巨大压力的德军前线来说可不是一个好消息,因为这里是著名的三号突击炮的主要产地,这种自走炮是当时德军装甲部队最重要的反坦克武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军方高层一边要求当时已经被吞并的捷克BMM公司(原Skoda兵工厂)想办法继续生产三号突击炮,一边快马加鞭进行四号突击炮的研发。

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BMM公司并不具备生产三号突击炮的必要条件,不过设计人员还是向德军提议可以运用38T坦克的底盘研制一种新型的坦克歼击车来暂时弥补三号突击炮的空缺,军方高层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批准了这一方案。1944年春,首批三辆新型战车的原型车成功从BMM公司的制造厂中驶出,随后被命名为“38T式坦克歼击车”(我们所说的“追猎者”是二战后才出现的名称,古德里安在写给希特勒的一份报告中习惯性地使用了士兵对这款战车的称呼“追猎者”,这一称呼也就延续至今);同年4月,这种坦克歼击车正式取代了当时在德军中服役的同样使用38T坦克底盘的“黄鼠狼”战车进入量产阶段。

1944年4月20日希特勒的生日宴会上,BMM公司第一次向他展示了这种新型战车,希特勒对其表现出的出色性能感到十分满意,并要求国内各大有条件的制造厂都开始生产这种战车,最好能在短时间内达到1000辆/月的产量。“追猎者”在正式投入部队服役后被主要分配至步兵师下属的歼击车营,主要任务就是在战场上对抗敌方的装甲部队,给己方步兵提供支援与保护,而它在实战中也确实表现出了一定的机动反装甲能力。不过1944年之后的纳粹德国显然已经出现了全线崩溃的趋势,再加上盟军轰炸机对德国本土制造厂的空袭,直到战争结束“追猎者”战车也仅生产2800余辆,远没有达到计划的目标。

二、“追猎者”的主体设计

单从外形上来讲,“追猎者”就十分特殊,其一体化的车身、两侧采用的倾斜装甲、突出的炮盾以及偏向右侧的主炮轴线让人看一眼就很难忘记,在战场上的辨识度极高。这种坦克歼击战车总重13吨左右,在二战时期德军所有战车中属于很轻的类型,同时也是纳粹德国的最后一款歼击战车;在实战之中,“追猎者”由于其较小的体形很难被对手击中,这为其带来了较高的存活率,而较小的轮廓也可以让它在执行伏击任务时更难被盟军发现,提供任务成功率;除此之外,38T坦克底盘的生产相当成熟,这意味着该型战车能够大量供给前线,对缺少了三号突击炮的德军来说意义十分重大,“追猎者”也因此成为了二战晚期德国装甲部队中出场率最高的一种战车。

在装甲防护方面,BMM公司的设计人员采用了倾斜装甲,这种装甲布局可以为战车的防护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实际上自从苏联T-34坦克加入战场之后,纳粹德国的所有新型坦克都采用了这样的装甲,对服役较早的坦克也进行了装甲方面的加强,捷克设计师自然也要赶上这一“潮流”,为“偷猎者”量身打造了倾斜60度、厚度达60mm的倾斜装甲,车身侧后方的装甲厚度也达到了20mm。客观来讲,这样的护甲强度对于一款13吨的轻型战车来说已经十分强力了,不过这也意味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追猎者”坦克歼击车使用的是较为基础的160马力汽油引擎,如此厚重的装甲导致其机动性有所降低,量产版最高时速仅为42km/h,作战范围也只有177km,不过也足够使用。

与此同时,“追猎者”在设计方面的缺陷也不少。这种战车主炮的视界过于狭小,想要对战场上快速移动的敌方目标进行精准打击需要不停挪动车身;在内部布局方面也有点欠考虑,这款战车的75mm PaK-39-L/48主炮需要从右侧装弹,然而其在车体上的安装位置同样在车体最右端,这给装弹手带来了不便,战场上的攻击效率也大打折扣;除了这些之外,“追猎者”还存在车内空间过于拥挤的问题——为了追求装甲厚度而牺牲了一部分内部空间,在车组人数上也没有进行缩减,车长的座位被压缩到战车的最后方,他前面就是一片没有安装观测塔的车顶,在战车需要翻越障碍物车身微微抬起时,车长的视线就会被完全阻挡,有相当一部分在战场上损失的“追猎者”都是因为类似的原因。

三、武器系统及发展

“追猎者”坦克歼击车的主武器是PaK-39坦克炮,副武器则是1挺1200发备弹量的7.92mmMG-34通用机枪。PaK-39炮自1942年1月诞生以来,一直凭借其强大的威力被德军广泛运用在各类坦克歼击车之上,该型火炮采用了电子打火发射的方式,并安装有半自动上膛系统;其炮口制动器的安装十分灵活,可以根据安装的对象随时进行拆卸(在“追猎者”上搭载时就会选择拆掉制动器)。这款火炮的炮口初速可达750m/s,炮管寿命最高7000发,实战证明该型火炮有能力在千米之外击毁绝大多数的盟军坦克,德军四号坦克的后期版本为了与苏联装甲部队的重型坦克相抗衡也将主炮更换为了PaK-39。

除了这些搭载常规武器的“追猎者”之外,设计人员还按照希特勒的意思制造出了多种衍生版本。1944年底,眼看着德军的颓势有些无法逆转的倾向,希特勒“脑洞大开”,要求一批“追猎者”将主炮更换为一种装置在金属保护管中的火焰喷射器,然而这种喷射器的技术在当时还不是很成熟,十分容易损坏,德军共装备了约50辆这种所谓的“38式”火焰放射坦克,并将其部署在西线战场对抗盟军;除此之外,德军还装备了30余辆安装了150mm SLG-33/2榴弹炮的“追猎者”、超过100辆专门用于修理战场上遭到破坏的友军装甲车辆的救济型车辆“38T Hetzer”以及一种装备了对空火炮的防空型战车,不过这些版本直到战争结束也没能投入量产。

尽管1944年之后累计有2000余辆“追猎者”战车及其衍生型被装备在德军装甲部队中并投入一线战场,但是作为一种投入战场较晚轻型坦克歼击车,仅凭这一种武器是无法阻止盟军涌向德国本土的钢铁洪流的。对这款战车来说比较幸运的一点是,在战争结束前夕,宣称永久中立的瑞士就在对38T坦克的底盘进行研究;在战争结束之后,瑞典军方从捷克进口了一批“追猎者”战车并服役至上世纪七十年代,让这款战车获得了第二春。

总体来说,这款战车的综合表现是合格的,其低矮的外形与德军进行防御战时的战术十分契合,通过伏击给盟军造成了一定损失,虽然后期在巨大的实力差距下该型战车根本无力掩护己方步兵,自己也往往因为苏军强大的火力而化为路边的燃烧的残骸,但这些都是德军全线崩盘带来的结构,并不是某一种武器就可以改变的。过仅从设计层面来看的话,“追猎者”在性能上不乏亮点,单辆造价也只有5.4w帝国马克,这样的高性价比对后世坦克制造行业产生了积极影响,为那些经济状况并不良好的国家提供了一种新的装甲武器设计思路。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