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秉鉴(一七六九~一八四三年),又名伍敦元,祖籍福建泉州,其先祖在康熙初年定居广东,开始经商。到伍秉鉴的父亲伍国莹时,伍家开始参与对外贸易。伍国莹的第二个儿子伍秉均创办了怡和行,哥哥去世后,弟弟伍秉鉴继续接手经营。由此可见伍家也是个经商世家。
伍秉鉴可谓名声在外,在英、美等国的商业圈中是一号让人敬畏的人物。伍秉鉴的影响力到了何种地步?二○○一年美国《华尔街日报》统计了「过去一千年中最富有的五十人」,他赫然在列,并且是入选的六位中国人中唯一一位商人。《华尔街日报》还表示,伍秉鉴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资产拥有者,天下第一大富翁」。
然而,伍秉鉴在国内的名声几乎与其国际名声成反比。时至今日,提起歷史上的大商人,人们想起的是子贡、白圭、吕不韦、沈万三等人,绝少有人知道这位近代的「天下第一大富翁」。对于一位曾经蜚声海外的世界首富而言,这种对比相当值得玩味。接着就让我们来看看伍秉鉴的「世界首富养成记」。
从广东十三行开始
要说伍秉鉴,必言广东十三行。
十三行是鸦片战争前,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广州口岸商行之总称,实际上是清代闭关锁国政策的产物。十七世纪后期,康熙放宽了海禁,开放广州等四处为通商口岸。乾隆二十二年(一七五七年),规定通商口岸只限广州一处。当时的对外贸易被公行垄断,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年),公行被认可为合法的通商机关。虽号称「十三行」,其实商行的数量并不固定,不断变化,但一直沿用「十三行」为总称。
十三行中的商行各有不同经营范围,也各有关系密切的外国交易伙伴,基本上垄断了对外贸易。几乎所有与清王朝有经济往来的亚洲、欧洲、美洲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十三行有直接的贸易关系,大量的茶叶、丝绸、陶瓷等商品从广州运往全世界。当年十三行的繁荣可用「金山珠海,堆满银钱」来形容。据地方志记载,一八二二年,十三行集中分布的那条街发生大火,大火中熔化的洋银满街流淌,竟流出了一二里地,形成一条壮观的「银河」。该场大火造成的损失总计四千万两白银,却不过是十三行财产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罢了,由此可以想像十三行到底有多富有。在前后一百年间,广东十三行为清廷贡献了四十%关税收入。
十三行逐渐被称为「天子南库」,也造就了一批世界级大富商。
在盛极一时的十三行中,又以为首的四大商行最富有,分别是潘启官的同文行、卢观恒的广利行、伍家的怡和行、叶上林的义成行。而在这四大商行中,最杰出的是伍家的怡和行,并于一八○一年由伍秉鉴正式接手掌管。
伍秉鉴是一位极其精明的商人,在眾多外国交易伙伴中,他一眼选中了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并与之建立了极为密切的关系,这是他成为享誉国际商界的世界级大商人最重要的一步。东印度公司的毛料、纺织品等产品,往往透过伍家的怡和行行销全中国;盖有伍家戳记的茶叶和丝绸产品品质上乘,畅销于国际市场,东印度公司也乐于收购。后来,双方关系日益密切,东印度公司周转不灵时,甚至常向伍家借贷,伍家也成了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主。
除了东印度公司,伍秉鉴还与美国商界渊源颇深。曾有一位波士顿商人找他借贷七万两千美元在广州进行投资,不料经营不善,到期时不但还不出本金和利息,甚至连从广州回美国的路费都没有。伍秉鉴得知后,把波士顿商人请来,当着他的面撕毁了借据,宣布帐目结清,请他安心回国。
伍秉鉴还认了一个在中国贩卖茶叶和鸦片的年轻美国商人约翰.福布斯(John Murray Forbes)为义子,福布斯获得伍秉鉴给予的五十万银圆投资后,顺利回美展开铁路运输业务,后来成为横跨北美大陆的泛美铁路最大承建商。伍秉鉴也是福布斯在中国所经营的旗昌洋行的主要交易伙伴。种种慷慨之举,为伍秉鉴在美国商界赢得了极大的声誉。伍家的生意从中国做到海外,在美国已涉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等许多行业,伍秉鉴也因此在交易过程中得到了较大的优惠。
除了与英、美等大国的贸易,伍秉鉴还拥有庞大的世界级贸易网路,其商业帝国的版图覆盖了印度、孟加拉、马来西亚等地,并远至西欧的荷兰、普鲁士等国。伍秉鉴在世界各地都有长期合伙人与代理人帮他打理本地商务,包括欧洲、北美、南亚和东南亚等地区,他也因为对待这些合伙人和代理人的宽厚慷慨而负有盛名。
林则徐的成功与伍秉鉴的失败
从史料上看,伍家的怡和行向来都是做正经生意,茶叶贸易则是最主要的经营内容,但有些由伍家担保来华进行贸易的外国商人为了牟取暴利,往往在货物中夹带鸦片。一方是朝廷官府,一方是多年来贸易往来的生意伙伴,伍家两边都得罪不起。早在道光元年(一八二一年),伍秉鉴就因隐瞒外船夹带鸦片,被清廷摘去了三品顶戴。
在西方商人眼里,伍秉鉴是个诚实、亲切、细心、慷慨且富有的人。英国人称讚他「善于理财,聪明过人」,但英国人心中也很清楚,伍秉鉴「天生有懦弱性格」,这也为怡和行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道光十九年(一八三九年),林则徐抵达广州主持禁烟运动。林则徐一到广州,就把矛头指向十三行的商人,说他们私下帮助洋商贩卖鸦片,毒害中国人。伍秉鉴打从一开始就要儿子伍崇曜告知外国商人,最好避避风头,切勿「捋钦差的虎鬚」,但外商此前与中国官员打过不少交道,认为林则徐虽然态度严肃,也不过与其他官员一样,是为了索贿而故作姿态,不以为然。林则徐最终使出铁腕,扣押伍崇曜,并让伍秉鉴戴枷向聚于商馆中的外商宣读相关的禁烟上谕和林则徐亲拟的文告,声明外商必须在「三日内取结禀覆」,交出所带鸦片。林则徐还借伍秉鉴之口提出警告,假如不按期限缴烟,他们的老朋友伍秉鉴就会被处死,缴烟者则可以继续与中国进行正当贸易。
外商中,美商多愿缴烟,希望能透过与伍秉鉴的良好关系继续保持对华贸易,英国商人则分化为缴与不缴两派,其中以大鸦片贩子颠地为首的鸦片商占了上风。当时广州外商的鸦片存货里,颠地一人就拥有总量的近三分之一,总共六千余箱~虎门销烟时,一共销毁了鸦片两万一千三百零六箱― 如果全数上缴,他们无疑是损失最大的,因此一直坚决拒缴,使得伍秉鉴往来奔波,费尽心力,总算从外商得到了一千零三十七箱鸦片。
为了息事寧人,伍秉鉴派儿子伍崇曜将这一千零三十七箱鸦片交给林则徐,希望就此结案。但这让事先调查过鸦片总数的林则徐大怒,派人锁拿伍崇曜等人审讯。其实林则徐并没有证据可以证明十三行和伍家真的参与了鸦片交易,但是伍秉鉴妥协了,表示愿以家资报效。林则徐却坚决地下令将伍崇曜逮捕入狱,让伍秉鉴顏面尽失,斯文扫地。林则徐此举实际上是杀鸡儆猴,对外表明他禁烟的决心,同时也派兵封锁了外国商馆,切断了外商的生活必需品补给。
林则徐的强硬手段激怒了英国人,双方剑拔弩张。这时英国商务总督义律出面了,提出一个「完美」的办法,也就是要外商将所有的鸦片交给林则徐,同时请求英国政府在此次危机解除后,立即派遣强大的海军对这些「野蛮又狡猾」的中国人进行武力威胁,所得赔偿即可用来补偿这些缴烟外商的损失。一旦战争成功,破除十三行的贸易垄断地位只是迟早的事,大英帝国更可以攫取到无法想像的巨大利益。义律最后说服了各国商人向清廷交出鸦片,紧接着的事态发展也一如义律所言,一八四○年六月,英国远征军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爆发。
据某美国商人的纪录,当伍秉鉴听说英国人派军队打过来时,当场「吓得瘫倒在地」。他清楚地知道,随着战争的爆发,十三行的垄断贸易已经不保,英国的最终目的是想在中国打开更多的通商口岸。十三行的行商们积极为战争募捐,出资修建堡垒、建造战船、制作大炮,衷心希望清廷能打赢这一仗。无奈事与愿违,清军在战争中全线溃败。一八四一年五月,英军长驱直入,兵临广州城下,奕山统领的清军无力亦无心抵抗,只想让十三行中惯与洋人打交道的商人们前往调停。于是,伍崇曜与英军统帅义律展开谈判,最终双方签订《广州和约》,协议规定清军退出广州城外六十里,并于一星期内交出六百万银圆赔款,英军则退至虎门炮臺以外。
这六百万巨额赔款,清廷勒令十三行商人承担其中的三分之一,做为十三行首领的伍秉鉴出资达一百多万。然而,赎城之举并没有为伍秉鉴带来荣誉和感激,更多的反而是非议。从战争一开始,和洋人做生意打交道的行商就被国人贴上了「汉奸」的标籤,不管捐了多少银两,也难以抹去那「勾结洋人,毒害中国」的恶名。
「世界首富」的悲哀
儘管鸦片战争让伍家损失不小,但对于号称世界首富的伍家来说,并不算伤筋动骨,而且伍家在海外的生意已经十分兴隆,这次失败并未让家族的命运就此衰败。只不过经歷了这些悲剧性变故,伍秉鉴连受打击,旧病復发,于一八四三年九月病故,得年七十四岁。
伍秉鉴的一生折射出了行商(与前文所述「行商坐贾」的「行商」不同,此为商行的行商)这一特殊群体以及整个封建社会中依靠于政府的官商群体的无奈。十三行是政府闭关锁国的产物,伍秉鉴靠着十三行的贸易垄断地位,享尽荣华,却无法在紧要关头左右事态的发展,甚至无法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尊严。官商也仅仅是商而已。
身处中外两个世界的夹缝之间,他如果完全禁绝外国商人贩卖鸦片,将严重影响自己的生意;遇到钦差大人追究责任,他身为行商首领亦无法脱离罪责。中外衝突一旦爆发,立场更是尷尬,他既是大清臣民,鸦片商人也都是他长期合作的老友,而且这两方在真正剑拔弩张时,全都弃他于不顾。这是身为官商的悲哀。然而,最悲哀的是,伍秉鉴一直不断地将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财富贡献出去,却仍旧得不到丝毫的尊重,做为一位中国古代的商人,他们永远要仰官府的鼻息,在政策的夹缝中艰难求生。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