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中国军队的德制一号坦克小传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抗战中中国军队的德制一号坦克小传

曾用笔名:元首卫队

在欧生活8年,精通德语,爱好二战史及现代战争史,从2000年起,曾在“战争的艺术”、“德国军事中心”、sonicbbs等军史网站和《突击》、《战争史研究》等纸媒上发表多篇原创文章及翻译多部德语电影电视剧中文字幕

今天是七七事变83周年,纪念战争初期最黑暗艰苦时刻奋战的中国军民

一号坦克(Panzerkampfwagen I)是德国的一款轻型坦克,自1932年开始设计,并于1934年开始大量生产,它原先仅作为德军建构新一代的装甲战斗与技术时所使用的训练车辆,虽然在战斗表现中显得脆弱,但在1939年9月至1941年12月间,一号坦克仍占德军坦克中相当大的比重,并被投入期间的各大战役中使用,如西班牙内战、二战的波兰、法国、苏联、北非战场。

而与国人最有交集的,则是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使用。

青天白日旗下的德制战车

国民政府在1936年下半年以103万帝国马克(Reichmark)向德国购置一批一号A型坦克,数量有10辆(部份文献)、13辆(部队官兵回忆)、15辆(德国出口纪录及杜聿明回忆)、17辆(编制数)等说法,莫衷一是。此款项约合今日3400万美元。

这批一号坦克(根据克虏伯公司记录为Panzer I.La.S型)因国民政府采购流程迟缓而在1937年6月才经海运抵达南京,当时称“克虏伯式战车“,而第二次中日战争在一个月后就已爆发,剩下的订单也随之取消。

然而海运过程未作特别防护,以致车体内积水、机电零组件受潮锈蚀受损,一度使国民政府认为德国以二手坦克混充新品交货。

德国陆军车辆在1927年至1937年7月19日期间遵循“多彩涂装”(Buntfarbenanstrich)规范,以消光土黄(Erdgelb-matt)、消光褐(Braun-matt)、消光绿(Grün-matt)等三色区块喷涂于车体;区块之间辅以消光黑(Schwarz-matt)条纹。

1937年7月19日德军通令将车辆涂装改为铁灰(Dunkelgrau)及暗褐(Dunkelbraun)双色迷彩,已涂布三色涂装者则维持不变;翌年再通令以铁灰为底色,附加三分之一区域暗褐。1940年6-7月间才因节省涂料考虑而改采铁灰单色。

因此这些1937年6月运抵中国的一号坦克应为战前德军的三色迷彩涂装,但现存照片中似乎皆呈现单一色调。这可能是因为涂料劣化所致,也可能是因运送过程产生锈蚀,在翻修中经打磨而以现场的深绿色涂料重新涂装。不太可能出现后世各类作品中所显示的铁灰色涂装。

本应呈现的德式标准三色迷彩涂装的国军一号坦克

这种铁灰色涂装不太应该出现

这批一号坦克编为1937年5月16日于南京方山营房成军的国军第一支装甲部队:陆军装甲兵团(团长杜聿明少将)战车营第三连,连长为赵鹄振少校。编制为连部两辆指挥坦克,下辖3个排,每排5辆坦克,总计17辆;并附属搜索班(春达浦牌摩托车12辆)与运输排(汽车10辆)。

另据该连官兵回忆,实际编制为连部一辆指挥坦克,下辖3个排,每排4辆坦克,总计13辆。至于何种编制为真,现已不可考。国军使用的一号坦克习惯以苏制7.62 mm DP轻机枪替换原有的德制7.92 mm MG 13机枪,可能是基于弹药补给的考虑。

实际演练时发现一号坦克并不适用于中国南方的地理环境。湿热气候易使发动机过热,加上车内温度动辄高达60摄氏度,因此无法长时间操作。

同时因履带接地面积小,容易陷入南方常见的大片水田中,且该型坦克车底距地面高度足够可在干涸的水稻田内行驶,无法翻越超过1.5米的田堤。

该型坦克诱导齿高度仅45毫米,在越野行驶时行走机构内积存大量的泥草混合物,导致诱导齿实际外露高度仅有15至20毫米,因而极易甩脱履带

装备一号坦克的第3连并未参与1937年8月13日爆发的上海淞沪会战,而是在11月8日国军淞沪总撤退后,紧接着于11月底展开的南京保卫战中,受蒋介石严令死守南京,与战防炮教导队第二营一部编组为战炮分队,为南京城防司令部总预备队之一,12月11日忽闻南京撤守导致的大混乱下因无法渡河而遭到日军俘虏,全军覆没。

此时日本装甲部队由八九式中型坦克及九四式轻装甲车构成,但不论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或后续抗战初期中国战场的数次战役,皆无中日双方坦克直接对决的战例。

八九式中坦克甲-前期型

1937年12月12日中午日军爆破南京中华门瞬间,城下的便为九四式轻装甲车

直到1939年6月诺门坎事件爆发后,日军才与苏军发生首次坦克对战,但日军在10天内损失四成坦克而惨败收场。

落入魔爪

1937年12月8日南京保卫战期间,装甲兵团战车营第三连三排的4辆一号坦克集结攻击日本朝日新闻社的3名战地记者,后为增援的日军步兵击毁3辆。照片为遭击毁的其中一辆。

部份一号坦克为日军俘获,包括车体前方漆有314编号的一辆。此编号似同于德军三码编号,意指第3连第1排的4号车,与装甲兵团战车营的编制相符。但国军当时是否实行此种编码方式则不明。

此外,下方照片中站在车上欢呼的日本军队应是篡改过的复合照片,作为宣传之用。

1939年1月8日至15日,于中国战场俘获的坦克集体展示于东京靖国神社。一号坦克上的青天白日徽为日军所涂绘:车旁的告示牌则称此为“ソビエト製の鹵獲戦車 ”(苏制缴获坦克),避称同盟的德国。

至于国军是否曾在一号坦克上涂绘青天白日徽,若有的话涂绘于何处,至今也无明确的答案了。

1939年2月间,这些俘获的坦克再送至兵库县西宫市阪神甲子园球场展示。照片左至右为国军在第二次中日战争初期装备的法制雷FT-17 (奉系军阀张作霖于1922年购置,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后即已退为训练 用 )、两辆德制一号坦克(装甲兵团战车营第3连装备)、两辆苏制T-26 (1938年1月成立的第200师装备)、英制维克斯 Mk. E B型 (装甲兵团战车营第1连装备)。

日军也曾将俘获的一号坦克用以测试。

而这批落入日寇之手的国军坦克最终在战争后期美军的战略轰炸中损失殆尽,不知所踪。

“燃烧的岛群”是一个专注于太平洋战争和中日战争回顾的军史网,首创于2000年5月,2005年至今论坛在线,2017年转战各种自媒体平台。本站力求依据翔实准确,点评角度独到,不吹不黑不喷,已完成作品包括珍珠港11篇、中途岛7篇、巨兽之亡14篇、制胜神器3篇等,欢迎新老朋友们持续关注。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