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华一幕
在全面侵华战争的责任归属上,一般认为天皇和军部负有极大责任,这里容易被人忽视的是近卫文麿。近卫文麿是日本的大名门、同天皇家关系根深蒂固的贵族,也是五摄家之一的近卫家家主。他在全面侵华战争中,三次成为首相,实为推动日军全面侵华的罪魁祸首之一。
一、近卫的优势
二二六兵变之后上台的广田弘毅(这是在东京审判中绞死的唯一日本文官)和林铣十郎,虽然对军队言听计从,但是无力应对日本国内的各种矛盾,日本亟需一个强人政府主导政治。在这种情况下,军部、元老重臣、财阀、官僚、政党都将目光投向了贵族政治家近卫文麿。经过元老西园寺公望的推荐,1937年6月4日,近卫文麿正式任职首相,开始主导日本政治。
近卫文麿
近卫当选首相有其自身的优势。
首先,出身极高。近卫家是封建时代天皇朝廷之下最高官职摄关的世袭家族之一(统称“五摄家”,就是藤原摄关家族的五个支族,此五家有资格任职朝廷最高官职关白、摄政、太政大臣等),家族地位极高、历史悠久。即便是在近代四民平等之后,近卫家爵位是明治维新之后的臣下五等爵位中最高的公爵,其高贵的政治地位足以震慑四方。
其次,近卫文麿的父亲近卫笃麿是贵族院议长,组建过多个政党,长期混迹在政治圈内,所以他们一家对近代政治可谓熟悉,对政党、财界、官僚很有影响。
第三,近卫家凭借高贵的出身,很容易影响天皇,能得到天皇的支持。
近卫内阁合影
就这样,能满足军部、政党、皇宫等多方需求的他当选乱局下的首相。在全面侵华战争前、战争中,三次任职首相的他实际制定了一系列对华战争决策。
二、七七事变扩大战争是近卫的责任
明治维新后,日本侵华固然是日本军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但是日本有其自身弱点,那就是国土狭小,资源短缺,人力资源不足,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大财阀垄断,农民生活长期贫苦,这一切共同制约了日本能支持的战争规模。所以,不论是第一次侵略台湾、甲午战争,还是之后的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日本都不敢发动全面战争,都是以局部胜利带动整体,逼中国就范。可正是近卫文麿的上台,日本的野心才突然膨胀,打起了总体战争全面侵华的计划。
卢沟桥事变
按照《近卫手记》所说:“当时中日间已至非武力解决不可的程度”,足见近卫在对华关系上是个鹰派。七七事变爆发,近卫立即推出了相应对策,对七七事变的结果处置上,他指使日本必须保证平津地区在日本控制之下。7月11日,在近卫主导下,内阁决定立即向华北增派7个师团,并称内阁在华北问题上“下了重大决心,决定采取必要的措施”。
近卫控制的日本国策研究团体昭和研究会,也向内阁提交了《关于处理中国事变的根本方法》,这篇报告就一个中心,即“为了摧毁抗战的最大因素—国共合作势力,攻下汉口是绝对必要的”。此时日军才开始侵占卢沟桥等华北地区,而近卫等人已经想到要去华中占领汉口,可见其“目光长远”。之后七七事变的名称被不断扩大,称为“华北事变”,进而改成“中国事变”。至1938年10月,广州、武汉沦陷,日军在中国关内的兵力已达24个师团,100余万人。
七七事变遗址
三、第一次近卫声明
为配合军方的战争进度,作为政府首脑的近卫也打起了外交牌,其主要对华外交就是公开的三次近卫声明。这三次声明也是近卫作为全面侵华战争总头目的铁证之一。
1938年1月御前会议上,近卫政府提出了《处理中国事变的根本方针》,决定“与满洲国及中国之合作,形成东亚和平之枢纽,并以此为核心,对世界和平作出贡献”。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在没有达到这个目的之前,日本要尽一切手段逼国民党就范。换言之,什么时候达到了这个目的,什么时候才能结束战争。
“伪满洲国”旧址
但实际上,负责军事的陆军参谋本部对这种无休止的战争感到厌倦,陆军明确拒绝了政府提出的《方针》。因为在中国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使得日军深陷战争泥潭,前线会战可以击败中国军队,但无法歼灭中国军队主力,后方的中国游击队还在占领区“捣乱”,日本穷于应对,这样分散实力不利于对苏作战(此时日本没有彻底决定南下还是北上)。因此,日本陆军坚决反对长期对华作战。
对参谋本部的“懦弱”,近卫深感厌烦。他说:“参谋本部实在太软弱!”(原田熊雄《古园寺公与政局》)。近卫政府和陆军在结束对华战争上坚持己见,互不相让,以至于海军大臣米内光政预言,“如果参谋本部不信任政府,那么不是参谋本部辞职,便是政府辞职”(《中日战争时期的通敌内幕》)。
经过反复磋商,一直心比天高的陆军居然向近卫低头了,在保存近卫《方针》大意的前提下,进行了局部文字修改,从而同意了近卫的《方针》。当天夜里,近卫将御前会议最终妥协案上交天皇,天皇同意。1938年1月16日,日本对华公布了第一次声明,即第一次近卫声明。
该声明核心部分称:“帝国今后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而期望真能与帝国合作的中国新兴政权的建立与发展,并将与新政权调整两国邦交,协助建设复兴的新中国。”(《日本外交年表及主要文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日本不承认中国有一种正统政权国民政府,而期待(支持)一个新的政府代表中国来和日本谈卖国。
南京国民政府
这份声明的公布对中国来说是极度屈辱的,因为实际代表中国的国民政府,居然不被日本承认,日本还扬言会支持以推翻国民党为目的的“新兴”政府,这意味着中日两国实际处于全面战争状态,是对中国的实际宣战。
这份声明其实并没有恐吓到中国(当然有现象表明,汪精卫对此颇为心动),反而坚定了国共合作抗日的决心,使日军侵华更加艰难。甚至日本内部都说:“撤销对蒋政权的承认,会使它陷入极端绝望的境地,它将拼死地同日军作困兽之斗。”(《中日战争时期的通敌内幕》)为了弥补损失,5月,近卫将锅全甩给了外相广田弘毅,将他免职,并将宇垣一成提为外相,派其继续对华进行谈判勒索。
四、此后的近卫声明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蒋介石迁都重庆继续抵抗,国共合作也没有瓦解,中国军队主力也没有被歼灭,日本深陷侵华战争泥潭更为明显。此时妄图快速结束中国战争已经不可能,日本又回到了政治诱降为主上。
11月3日,近卫发表了第二次近卫声明。该次声明仍采取居高临下的态度,首先断言蒋介石政府已经沦为地方割据政权,如果蒋介石愿意“悔改”,和日本共同防共反共,日、“满”、华“三国”共同建立“东亚新秩序”,日本还是欢迎的。
这次声明是以中国承认东北分裂于中国为前提的,要求中国帮助日本建立“东亚新秩序”。此秩序的核心内容就是中国承认日本东亚霸主的地位,中国资源任由日本掠夺,中国军事战略要地任由日本侵占。对这种直白的卖国,国民政府坚决反对。但此次声明发表之后,日本取得的最大战果就是12月18日国民党二号人物汪精卫叛逃。
《建军大业》中的汪精卫
对于汪精卫的“投桃”之举,近卫也采取“报李”措施。12月22日,近卫迫不及待地发表了第三次近卫声明,仍然以诱降蒋介石为主,但仍未达到目的。
五、加速日本国内法西斯化
近卫在对外方面将帝国主义面目展露无遗,在国内问题上也采取了加速日本法西斯化的政策。1939年围绕日本是否加入德意同盟(就是俗称的轴心国),日本高层开始大辩论,近卫就是加入轴心国的坚定分子。
行政方面,日本建立了寡头五相制度,即首、外、藏、陆、海五相制定国策,其他内阁成员不能置喙国策;同时设立企划院,负责国内物资调配以便集中供应军需。另外还别出心裁将各种右翼法西斯团体聚合,设立极右翼的大政翼赞会,企图取代资产阶级政党议会,实现一国一党的独裁。
东京审判
为了发挥总体战,近卫制定《总动员法》,将国民生活纳入军事化轨道,推动国民经济军事化。他还促进大垄断企业的发展,不顾中小企业死活,甚至鼓励兼并。
思想监控上,近卫内阁鼓励大家吃“国旗便当”,一层白米饭,中间放块红酸梅或红姜,既节省资源支援前线,又培养爱国热情;设立奉公日,要大家义务劳动,支援前线;设立各种产业报国会,加紧生产;严格控制出版物,加大审查力度,就连西方宣传民主自由的也不能发行了。
以近卫为开端,全面侵华战争爆发,日本国内严密的法西斯恐怖统治也逐步建立。虽然在此后战争问题上,近卫的首相宝座让位于东条英机,但是东条内阁承接了近卫内阁的一系列政策,内阁更替可谓换汤不换药,所以近卫实为战争罪魁祸首之一。
供奉战犯的日本靖国神社
日本法西斯战败后,盟军占领军开始对日本法西斯分子进行整肃。12月6日,驻日美军发出了对近卫文麿的逮捕令。12月16日清晨在被捕前几小时,近卫畏罪自杀。大量事实表明,近卫实际上是策划日本全面侵华、扩大侵华战争的罪魁祸首,由于他没有登上东京审判的审判席,因此他的“名气”较七名甲级战犯要小,以至于近卫的“名声”被东条英机、谷寿夫等人盖过,但是其罪行,历史是会铭记的。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