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起源是什么?除了纪念屈原,还有多种鲜为人知的说法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端午节起源是什么?除了纪念屈原,还有多种鲜为人知的说法

一年一度的端午要来临了。我们家的端午没有什么特别的,也没有什么浓厚的节日氛围,至多就是门前挂一把菖蒲,饭桌上多几个粽子罢了,而且这粽子还是超市或者便利店中买来的,无甚稀罕。

但我对端午仍怀有向往与憧憬,这股情感多来自汪曾祺先生的一篇文章,名叫《端午的咸鸭蛋》。这篇文章记述了他对于家乡端午的印象,主要是家乡端午的一些习俗,诸如系百索、做香角、喝雄黄酒等等,当然,其中最主要介绍的还是午饭“十二红”中的咸鸭蛋。

那么这些众多习俗背后的端午,它的起源和由来又是如何的呢?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聊一聊这个流传千年的节日——端午吧。

端午的起源——人物纪念说

赵蕃的《端午三首》里有这样一句,“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现在人们提起端午,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屈原。端午是为了纪念屈原、吃粽子和划龙舟的习俗也和屈原有关的说法已经深入人心了。

南朝人宗檀在《荆楚岁时记》中写到,“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命,故并命舟楫以拯之,至今为俗。”而同样的说法,即认为端午是为了纪念屈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格外多,比如吴均的《续齐谐记》、《隋书·地理志》等。

到了唐,端午纪念屈原的风俗已经很兴盛了。而今天,在屈原的故乡秭归县,庆祝端午更是与屈原分不开。每年五月初五,当地人便会开展隆重的仪式来祭祀屈原,也会举行划龙舟、诗会等大型活动。

其实关于端午的起源,除了纪念屈原,还有纪念其它人物的说法。

比如在浙江尤其是钱塘江一带地区,人们就认为端午是为了纪念伍子胥。

伍子胥何许人也呢?他是战国时期吴国的一个士大夫,本为楚国人,可楚平王杀了他的父兄,他因此弃楚奔吴,发誓要报此血海深仇。后大仇得报,但吴国新任君主和他在是否与越国一事上产生争执,吴王夫差要议和,不听取伍子胥灭越的建议,甚至听信谗言,赐死伍子胥。伍子胥不堪受辱,自刎而死。而后,吴也被卧薪尝胆的越国灭亡。

伍子胥的尸体被夫差派人抛入大江,那一天正好是五月初五,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含冤而死、尽忠报国的大臣,便以端午为节,以竞渡龙舟为俗,怀念他。《吴越春秋》便记载了此事。

而人物纪念一说,除了咱们上述提到的屈原,还有为找寻父亲尸体投江的孝女曹娥,这种说法有东汉《曹娥碑》、东晋《四明丛书》为证;还有为苍梧百姓尽心尽职、奉献终身的太守陈临;也有卧薪尝胆三余载,以竞渡为名操练水军灭吴的勾践;甚至还有被火烧死的介子推。

但根据学界的考察,端午节的起源并非是为了纪念某个人,它最初其实来源于对龙的图腾崇拜。

端午起源——其它说

闻一多先生曾专门研究过端午的起源,他认为端午的根源不在屈原,不在其它,而在龙。他的书籍《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专门阐述了这个观点,他由古时吴越地区的部落都在五月初五这一天祭祀龙的图腾这一点出发,发现端午的习俗、文献典故等都与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就此,他认为端午起源于对龙的图腾崇拜。

而除此之外,还有夏至这一说。端午一般在夏至前后,而古时夏至正是农事活动的重要和关键期,也是害虫等生长繁盛的时候,以农为本的人们害怕这时出岔子,便在此期间举行活动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这样,一代一代沿袭下来便有了端午这一节日。《续汉书·礼仪志》记载,“日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揉懋。”

另一种恶日说与夏至说有一点类似,就是夏至说认为五月夏至前后的害虫瘟疫不好,而恶日说则认为古时人们以五月为毒月,以五月初五这一天为恶日。故而这一天人们都要斋戒沐浴,规避五毒,就连这一天出生的孩子也被认为是不详的。

我私以为夏至和恶日说都有些道理,毕竟这个月份确实容易滋生蚊虫,也容易诱发疫病。而且咱们今天很多地方的端午都有避五毒、喝雄黄酒这类辟邪祛毒的习俗。

不过话说回来,关于端午节起源一事,众说纷纭,并且都还有据可循,那么究竟哪一种才是它真正的源头呢?

起源在何

其实在笔者看来,端午节肯定不是起源于纪念人物,毕竟早在这些人物出现之前,民间就有过端午的说法了。更何况,怎么可能这些人物就都恰好在五月初五这一天干这些事了呢?关于人物起源多多少少都有杜撰的成分在里面。

但是,无论是纪念人物也好,还是图腾崇拜、恶日、夏至也罢,非要肯定其中一种而否认其余绝对是行不通,也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比如咱们假定夏至说是端午的起源,难道就能将其它说法从端午这个节日中剔除吗?肯定不可能。

端午节从诞生到如今,已经绵延和发展了千余年,以上任何一种说法都是其发展过程中的新鲜血液,到现在,从前那些新说法早就已经深深地镌刻进端午这个文化内涵中,成为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也正是因为有这些多种多样的传说与故事,才使得端午的内在含义越发广阔,端午也才有了更多的活力与生机,能够不断绝地传承到今天。

今天我们讨论端午的起源也只是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端午,从它古老的历史中发掘新意义,从而与今天我们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它焕发新的生命力而已,并不是为了去否定其它说法。

认识事物不是我们的根本目的,我们要做的是在此基础上思考,如何使今天已经开始显出疲态的端午适应这个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如何让它历久弥新。

参考资料:梅迪.论端午节及其文化[D].湖北:华中科技大学,2012. DOI:10.7666/d.D232451.

余义泽.中国秭归端午习俗与韩国江陵端午祭之比较[D].黑龙江:黑龙江大学,2018.

林风.闲话端午[J].四川省情,2012,(7):57-58. DOI:10.3969/j.issn.1671-3540.2012.07.029.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