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提到具装甲骑,往往人们的印象中是从魏晋南北朝到宋、辽、金、西夏时期人马皆披重甲的铁猛兽、铁浮屠、铁鹞子的形象。在当时,这种人马俱甲的骑兵在面对步骑严整阵型中无论是冲锋还是下马步战都有不错的表现。而到了明代,因为有“软弓、长箭、快马、轻刀”的四大利器说法,大家普遍认为明军骑兵不再使用具状骑兵了。那么,真是这么回事吗?
在到了明朝,由于明军主要的敌人蒙古人,很少有以阵列作战的习惯,明军骑兵非常重视机动作战。不过,这不意味着具状骑兵在明军中的消失。明军重骑兵主要是由两宋时的全具装发展为重点区域保护的半具装。
唐顺之的《武编》中,关于大明半具装骑兵,记录了这么一段话:”周马之身,最为利害,惟头面胷臆,马面子旧制虽巧,近日符离陈蔡之役,马多被伤,中寿星脑额而死,臣今制为贴额,用绵布衲作一片贴在马面子内额脑之间,脱遇矢石可透铁面,尚有铁额可隔此马面,所以合用贴额,大全装鸡项大而秋钱小,或暑月闷热,雪雨氷结,彻去秋钱,尚有鸡项可蔽肥肉.此马甲所以合用,小全装我军马甲,甲身例是垂下过防一尺许。”大明大名鼎鼎的半具装骑兵制式的明确记载便出自于此,而为什么到了大明,原有的全具甲骑兵反而被淘汰了?
实质上五代两宋的重骑兵除了在冲阵、接战时具有一定的防御优势外,对于骑兵的特质是有所牺牲的,而大明的半具装骑兵,在恢复了骑兵原有的机动性的同时也保留了一定的防御能力。
两宋时期的重骑兵,很大程度受到五代时期骑兵应用的影响。而当时骑兵应用则是带有以骑兵配合大批步兵,步骑协同阵型作战的浓厚沙陀风格。沙陀民族原本生活的地区,虽然产出良马,但马匹数量却远不能和蒙古高原相比,因而也产生了重甲精骑兵的战术,对为数不多的骑手和马匹进行最好的保护。
这种武装到牙齿的精骑兵一般会在战况白热化阶段,作为影响战局的关键进行集群冲锋使用,必要时也可以下马步战。但如果连续身披重甲作战,人马疲惫,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损耗了骑兵的续航能力。
早在五代梁晋争霸时,晋王李存勖就意识到这个问题,因而在训练士卒时,为了保证作战时马匹的持续作战能力,就曾下令,“骑兵不见敌不得骑马”,并严格约束士卒,对违反这一军令的军士处以斩首的最高处罚。虽然这样保护了战时骑兵的战力,但同时也让中原王朝以往骑兵长途奔袭的战术使用较以往大大减少。
除了中原王朝外,辽、金、西夏多少也受到这种重骑兵使用的影响。当面对严整的阵型时,游牧军队也会发现,即便是在平原之上,普通的骑射也很难冲垮,因此,辽军、金军在作战中也会选择重骑兵下马步战,而且对于这种战法也是驾轻就熟。金宋原州之战中,“【金将,完颜璋麾下】习尼列与移刺补、奥屯撒屋出、崔尹、仆根撒屈出以兵五千沿壕为状,余兵皆舍马步战,击其前行骑士,走之。于是,行马以前冲以长枪,行马以后射以劲弓。良辅【姚仲】兵稍挫,习尼列乘胜麾兵,撤其行马,破其七阵。”这种作战风格一直到蒙古兴起时还在沿用。
蒙金战争时期,面对乌古论石虎的步兵阵型,蒙古名将木华黎也下令骑兵步战,称:“此不可用长兵,当以短兵取胜。”
中原的重骑兵战法在影响着蒙古,蒙古的多功能战法同样的也在影响着中原,而这两种战法的融合主要体现在蒙金战争时期,蒙古大汗直隶怯薛军以及金军的忠孝军都是全能性较强的的重骑兵部队。而在此之后的元、明两朝中,原本全身具甲的铁骑逐渐没落,随战斗需要随时进行调整的多功能半具甲骑兵成为了重骑兵的主导。
▲明军重骑兵,以半具装为主
到了明朝以后,由于兼具破阵作用的火器的发展,已经可以通过全具装骑兵冲阵以外的方法进行破阵,半具装骑兵也因此在有明一代得到了大规模的应用。据明代唐顺之编纂的《武编》中可以得知,明军马匹骑兵马匹的主要装备分为了这几种:马面子、鸡颈、马身甲、胸甲等等。“马面子”是一块狭长的金属制的护面,上面开有眼孔,主要保护马匹面部,与马匹额头等大,内里经唐顺之改进后有棉布用作贴额;“鸡项”其实是一副马颈部的护甲,由甲片缀成,前面有搭扣可以扣上; “马身甲”即是马匹身上的主要甲胄,约莫与马匹等长,此外,一些重骑兵还会在马身甲下缀连虎斑部裙防止流矢。
相比两宋时期的重骑兵,明代马铠覆盖面积有很明显的下降,搭后等大片甲胄被废弃,更加注重机动性作战,同时明军骑兵作战时也具有很好的破阵功能,以及更擅长小规模接战。骑射方面,明军有时候会沿用蒙古人的“曼古歹”战术(即是通过骑兵迂回射击,形成一定规模的密集弓箭群攻击,有时候明军也会将此战术应用于三眼铳骑兵上进行破阵),而对阵方面,由于明军主要的对手蒙古人马匹众多且行踪不定,迫使明军骑兵要有以小股军队与蒙古人纠缠的能力,因而,明军也十分重视执枪冲锋训练。
据《武艺图谱通志》载,明军骑兵训练时:“柄长十五尺,其法初出马。右手执辔。左腋挟枪。作新月上天势。右手执前。左手执后。高擧过额。换执左右手。作左前一刺。换执左右手。作右前一刺……如是者无定数。”而对于火器,明军骑兵更多选择了单位时间火力密度更强的三眼铳这类火门枪而非鸟铳这类火绳枪,这也与明军所要面对的敌人,并无大规模重甲部队、且短于阵列作战有关,三眼铳的火力强度,短距离的射击威力已经满足士兵的要求,且三眼铳具有多次连发、装填迅速的优点,具有很强的破阵功能性。因此在北方的明军中,三眼铳这种看似落后的连发火门枪比之鸟铳更受士兵们的欢迎。
▲火神庙壁画中,手持三眼铳冲阵的明军骑兵
显然,能够适应几乎任何一种作战方式——具装冲锋、长短兵步战、骑射、步射、火器作战的明军半具装骑兵战力是相当强的,不仅是壬辰倭乱时的日军,即使是后来崛起的后金军也对明军骑兵的强悍颇为恐惧。万历二十六年,经略邢玠提到过,日方的俘虏称明军中其所“深畏”的就是明军骑兵。按《经略御倭奏议·卷二》所说:“弓马为中国之长技,横骛飚奔,风雨骤至,势非倭之跳跃踌蹰者所能支。此不特稷山之堵截,青山之追逐,蒙山战克,历可指数。近日贼之首鼠而不敢出,出而无不歼者,皆以马之力。”
面对日军时数次以骑兵部队发起阵列冲锋、追歼等各类战法,击败日军,明军骑兵的全能性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当明军骑兵面对擅长重步兵作战的后金军时,以突袭为主的小股军队作战表现也毫不逊色。如宁锦之战中满桂援宁远途中与八旗野战时,八旗步兵未成阵列,明军就与八旗即不分胜负,即便后来在宁远城下与八旗野战也丝毫不输八旗。而由于明军重骑兵使用半覆盖马铠兼顾全能性,负载较轻,往往在小规模作战之后也能避免敌军纠缠,迅速脱离战场。
大凌河之战中的一支明军还曾把八旗旗主多铎打下马来,幸被部下救出;铁岭之战中,贺世贤的军队就偷袭后金军得手;松锦之战中的乳峰山之战明军更是主动进攻,一度逼迫清军转移阵地。
从宋金到大明,由于不断适应战场需要,原本全身具装的铁甲骑兵逐渐没落,为全能性更强的半具装骑兵所取代,而这类骑兵,也在实际作战上体现了不俗的战力。即便到了明末,细究明清历次战役就能发现这些战役中,局部的野外战斗明军骑兵的表现并没表现出力有不逮。但是由于明代政府的行政机制在当时已经严重磨损,到了大战时各个部队互拖后腿,即便明代重骑兵战力不俗,在大战时也已经无力回天。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