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关条约》签订现场
自太平天国之后,以曾国藩、李鸿章等汉人大臣组成的湘淮军集团强势崛起,地方督抚在战争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政治、经济与军事权力,也由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中央政府决策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之下,甲午战败后中央政府签订屈辱条约的行为,引发了地方军政大员的严重抗议。
影视剧中的甲午海战
一、条约签订前后的地方督抚
1895年3月21日,中日双方代表最终确认,2天之后的23日签订条约。事情本已一锤定音,但签约消息却不知为何不胫而走,甚至在20号那天,以江浙为中心的东南各省督抚,便已经收到条约即将签订的消息,甚至条约的内容也有所获悉,这对他们来说无异于平地惊雷。以张之洞为首的东南督抚立刻开始互通消息,并打算向中央政府进言。
张之洞
3月26日,尽管条约已成,但张之洞还是向北京发出电报,直言反对屈辱和约的签订。而早在和约尚未签订的21日,尚在东北督办军务的刘坤一更为直接,面向全国公开发电,强烈反对签订和约。
据统计,条约签订前后,国内发出反对声音的督抚约有14位,如果考虑到许多总督同时管理数省,那么可以说,一个全国性质的反对浪潮已经形成,对中央政府的决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刘坤一
如果说大陆各省督抚纯粹是出于对国家的担忧而反对签约,那么时任台湾巡抚的唐景崧,他的反对就很现实,因为一旦条约签订,他所辛苦管理的台湾必定拱手让与敌国,无论从感情上还是利益上,都很难接受!
《台湾 1895》中的唐景崧
二、废约再战声音此起彼伏
1895年4月8日,光绪皇帝几经摇摆,最终还是无奈地在条约上盖上了皇帝大印,《马关条约》自此正式生效。这时候再谈反对,已是徒劳,但条约的完成还有最后一道手续,那就是中日双方互相换约。
既然未到绝路,就还有改变的机会,就当时状况来看,清朝还有三条路可走,一是请求中央废约,二是寻找机会更改条约内容,三是阻碍中日换约。
条约经皇帝盖印后才会生效
4月10日,在强势督抚张之洞的主持下,闽浙总督、湖北巡抚、江西巡抚、台湾巡抚等七地督抚联名上奏,表明条约的签订是丧权辱国。他们对这次上奏的期望很大,如果奏折被采纳,对国家来说是万幸。
领衔上奏的督抚张之洞
除了阻止中日换约,各省督抚最主要的观点就是主张废约再战,其实议和对督抚来说并不是不能接受,因为自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与西方各国已签署数项条约。但这次不一样,我们竟输给了曾经的小学生日本!
况且,条约的危害远远超过以往任何一项条约,不但赔偿数额令人瞠目结舌,还要割让整个台湾岛与辽东半岛,与其这样屈辱议和,还不如再战。
中日马关条约
再况且,中国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依靠幅员辽阔的土地与四五亿的人口,完全可以与日本耗下去,打一场“持久战”,小日本必然无法在中国长时间驻扎,中国或能取得一场大胜。
再再况且,中国还可以向西方国家求助,借力打力,正如同后来的“三国干涉还辽”一般,当时有这种想法的督抚不少,不仅有张之洞、李鸿章等强势督抚,江西、台湾督抚也有这样的想法。在国势衰颓的当时,引入“外援”或许是十分无奈的办法了。
三国干涉还辽
三、朝廷的反应
面对各省督抚的反对,朝廷又是怎么做的?
其实光绪对条约的签订也很痛苦,自3月23日签署到4月14日换约,这半个多月的时间为光绪提供了思考的时间。与各省督抚不同,光绪知道与日本再战是不现实的,大清禁不起再一次的战败,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在条约的内容上进行修改,为此他多次向李鸿章发电,询问能不能与日本商讨修改条约内容,修改核心就是台湾问题。
影视剧中的光绪
但李鸿章身在谈判现场,对条约能不能改很清楚,对光绪皇帝的要求多给予“反对”,这让光绪十分无奈,只能转头咨询督办军务的刘坤一与王文韶两位督抚,能不能与日本再战。
但这时候发生了一件十分“诡异”的事情!当王文韶主和与刘坤一主战的电报发至京城的时候,塘沽一带突发海啸等自然灾害,这阵惊雷仿佛打醒了“尚不死心”的光绪,使他意识到再度开战已是“上天”都不看好的事情,唯有议和才能保住大清。
痛苦的光绪
总而言之,尽管各省督抚面对《马关条约》的签订十分不满,采用各种各样的办法向中央提出倡议,但条约最终还是签订了,这是国家的无奈,更是时代的悲剧!30多年后日本侵华时人们才发现,他们当年提出的应对日本的办法,其实是很有价值的,无论是引入外援,还是与敌国打持久战,都被应用到中日全面战争当中,成为中国战胜日本的重要因素!从这一点来说,思想的价值与力量是可以跨越时空的。
文史君说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各省督抚不畏中央的威严,勇敢地表达出反对签订屈辱条约的声音,就这一点来说,他们的爱国之心光耀千秋,尽管条约还是如期签署并确认,但面对外来侵略,中国人的民族意识逐渐产生并发展,中国人爱国的情感始终没有泯灭,并在此后的20世纪更加强烈,最终以全民族之力战胜了日本,获得了真正的民族尊严。
参考文献
茅海建:《“公车上书”考证补(二)》,《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4期。
贾小叶:《试论督抚与〈马关条约〉签订后的换约问题》,“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学术会议。
(作者:浩然文史·刘越)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