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住胡同“肌理”,留住古都风韵,老城保护有了“北京标准”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保住胡同“肌理”,留住古都风韵,老城保护有了“北京标准”

“著名的胡同三千六,

没名的胡同赛牛毛。”

历史上的北京胡同众多,而众多的胡同也成为北京这座古城的特色和底蕴。可惜,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本大面积的老胡同四合院正在逐步被现代化的钢筋水泥森林所蚕食,目前已经所剩无几。

一个城市之所以有生命,之所以与另一个城市有区别,就在于它的空间格局、街巷水系、建筑空间以及其中承载的文化。而作为城市肌理的北京胡同,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无不凝结着祖先们的汗水和不可磨灭的印记。这些汗水和印记,承载的是一座城市的记忆。

青砖灰瓦是老北京的胡同底色。大拆大建,毁掉的是老祖宗的古建筑,即使搬来西式的洋古董,不仅毫无美感和灵魂可言,又如何让城市中的居民留得住记忆、记得住乡愁?

北京老城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是北京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全国文化中心最重要的载体与根基。保护老城不仅是为了保护珍贵的历史遗存,重要的是留下城市的历史传统、建筑的精华,保护历史文化的载体,滋养有特色的建筑和城市。

“老城不能再拆了。”这是北京新总规发布后,所有人的共识。好在,北京市住建委于4月26日正式发布《北京老城保护房屋修缮技术导则(2019版)》,自5月7日起正式施行。

该导则是为了全面推动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其中明确提出,二环路以内胡同街区的环境整治,京味儿得浓!

也就是说,对胡同的风貌和环境整治,尤其要避免千篇一律以及外来文化元素的任意移植,准确把握文化特色,突出层次和特色。

在保持胡同原有肌理、走向和空间尺度的基础上,注意保留和恢复胡同内原有的上马石、拴马桩、泰山石等文化元素,突出所在区域的风貌特色,塑造具有老北京文化特色的胡同空间。

保护古都风韵,正是从保护老北京门前的老砖瓦、老构件、老门墩等一砖一瓦开始。

有人评价,如果说新总规是老城保护的规划蓝图,导则就是老城保护的设计蓝图;新总规是行动纲领,导则就是行动方案。也就是说,自导则实施之日起,北京老城保护有了“行动方案”,中国的老城保护有了“北京标准”。

北京东城区的雨儿胡同的改造就是一个成功的样板。经过拆除160余间违建,接通上下水,建设独立的厨房、卫生间等疏解整治措施,不仅留住了胡同肌理和风貌,留住了原住民,还留住了正宗的乡音、乡愁、乡情、乡味,保留下了纯正的胡同气息和胡同的魂,而且真正让老胡同居民过上了现代化的生活。干净整洁的胡同,让老街坊们感觉“久违的烟火气又回来了”。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落实“老城不能再拆”的保护理念,借鉴雨儿胡同的经验和原则,一步步一点点去做,北京的胡同保护就一定能恢复其原有风貌,就能最大限度留住历史印记,留住“京味儿”,留住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脉。

相信北京老城,这个被梁思成先生誉为“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的地方,在老城保护的相关政策下,必定会焕发出古韵新风,再次熠熠生辉。

文/刘增宝

图片来自网络,欢迎关注我们!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