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时的“国人”究竟是什么人?真正的战斗民族,能决定天子废立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西周时的“国人”究竟是什么人?真正的战斗民族,能决定天子废立

西周时期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概念——国人。这个词经常出现,有很多成语和故事都和“国人”有关,所谓“道路以目”,那些不敢说话的就是国人,但是西周的“国人”和现在的“国人究竟有何不同,却很少有人知道。”

“国人”究竟包含哪些人?换言之,西周春秋时期哪些人有国人的权利和义务。对于国人这个问题,诸家也有不同的看法。钱宗范《国人试说》中赞同“国人”是居于“国”(都城)及其近郊之人的意见。他从“国人斗争”的角度来分析,认为西周春秋时期的国人是指居于国及其近郊的士、农、工、商、皂、舆、隶等人。

吉本道雅的《春秋国人考》,,是依据《左传》中有关“国人”的记载来探讨西周国人的,他认为所谓“国人”即是“国”(诸侯居住的邑)的成员,不同于“国”统治不到的疆域(鄙、野)的成员。他认为能包括在“国人”身份中的是诸侯、卿大夫的上层(世族)、大夫的下层、士农工商等。同时他还把国人看成是身份兵役的负担者。童书业先生认为“国人”系国都中(包括近郊)士、农、工、商四种人,大致为下层贵族及上层庶民。从上述观点来看,国人一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居国之人,一是享有国人权利和义务的人。

对于这个问题赵世超先生经过考证在其《周代国野制度研究》一书中,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现抄录如下:西周春秋时期得以居国的主要有以下几类人,一是周天子和各诸侯国君以及他们的族人;二是为贵族消费服务的工商业者;三是被征服者的家族;四是执役于官府和贵族家中的奴隶。在天子和诸侯的族人中,甚至被征服者的家族中,都含有作为下层族众的农民,被征服者也是其中的一部分,比例应该很小。

以上是得以居国之人,再谈谈居国之人中哪些人享有国人权利和义务。贵族的家内奴隶和在官府中服役的奴隶不属于国人当是没有疑问的。国人的政治权利源于氏族民主制的遗存,族居于国的农民,既然同贵族还保持着一定的血缘联系,故在原则上,他们也应包括在国人的范畴之中。《左传》襄公三十年:郑伯“盟国人于师之梁之外”。“师之梁”是郑城门名,在城外盟国人,说明国人有不少居于农郊。

西周的国人就是周天子直接控制的全部的经济和军事来源,所谓“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如果周天子没有这些国人的支持,那么就没法得到军队的支持,所以说西周时期的“国人”实际上都是有一定地位的贵族,所以动辄能够影响天子的地位也就不足为奇了。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