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半个地球援建黄埔军校的苏联巡逻船“沃洛夫斯基”号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穿过半个地球援建黄埔军校的苏联巡逻船“沃洛夫斯基”号

↑ “沃洛夫斯基”号的前身,美国私人豪华游轮“吕西斯忒拉忒”号 来源:forums.airbase.ru

历史小考:

穿过半个地球来华援助建立黄埔军校的

苏联边防巡逻船“沃洛夫斯基”号

也许研究历史的乐趣,便是去发现和探索那些夹杂在缝隙之中不为人注意的东西,并且从中发现一些有趣的故事吧。

喜欢历史的朋友都知道,中国国民党第一次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是其在1924年创立的黄埔军校。可并不是所有人都了解,初创时黄埔军校的武装居然是来自一条经历曲折的苏联船只。因为最近在写一篇相关的文章,所以也顺便深究了一下这艘名为“沃洛夫斯基”的苏联船只。

↑ 苏联国家政治保卫总局边防巡逻船“沃洛夫斯基”号 来源:forums.airbase.ru

很多关于黄埔军校的文章,都提到过军校初创时物资匮乏。学校虽有学生800多人,却只有从民间搜集到的几支枪勉强能供警卫站岗使用。为此军校通过苏联顾问鲍罗廷向莫斯科求援。1924年10月8日,一艘苏联船只不远万里秘密将枪支弹药和援助给国民党的金条、物资一起运抵广州。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亲自带领学生连夜卸下枪支弹药,并且接受了苏联船员的突击训练。在4天之后的广州“商团叛乱”中,迫于威胁的广州政府还不得不一度将军政机关、金库等直接搬上这条船暂避。刚刚武装起来的黄埔军校生与苏联船员一起参加了广州市区内的激烈巷战,此次战斗也成为了黄埔历史上的第一战。

↑ 黄埔一期开学典礼上的孙中山(前左)、苏联顾问高和罗夫(前右)和校长蒋介石(后中)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关于这条苏联船只,国内文献说法不一。虽然有些材料提及了船名“沃洛夫斯基”,但是关于她的类型却众说纷纭,从红海军的巡洋舰、指挥舰到普通货轮等等莫衷一是。起初,因为我在红海军的舰船名录中没有找到同名的军舰,甚至一度怀疑这个船名可能只是误传。但是就在我几乎要放弃的时候,却意外的发现了一条当时隶属于苏联国家政治保卫总局(而不是红海军)的边防巡逻船“沃洛夫斯基”号,在各个方面都刚好与史料吻合。然而,深究之后,我却发现这条船还有着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身世,曾经以另一个面貌名闻全球。

↑ 正在与黄埔军校师生联欢的苏联船员 来源:Wikipedia

原来,这条船最初的名字是“吕西斯忒拉忒”(Lysistrata)号,是美国的苏格兰裔报业大亨和航海爱好者小詹姆斯·贝内特(James Gordon Bennett Jr.)在1899年向私人游艇设计大师乔治·沃森(George L. Watson)订制的一艘私人豪华“游轮”(排水量高达2300吨的私人游艇,考虑到500吨以下才能称为艇的通常习惯,我在这里只好将其翻译为“游轮”了)。沃森曾经设计过432条私人游轮、游艇,客户中包括了罗斯查尔德家族乃至英、德等国皇室。闻名世界的英皇御用游轮“不列颠尼亚”(HMY Britannia)号便也是由他设计的。

↑ “沃洛夫斯基”号原本是美国私人豪华游轮“吕西斯忒拉忒”号 来源:chernomor.su

关于“吕西斯忒拉忒”这个名字到底来自于古希腊的什么神,在各种资料中有不同的解释,有的说是财富女神、有的说是和平女神,莫衷一是。但是研究了小詹姆斯的偏好之后,我发现当时小詹姆斯名下的其它几艘私人游轮都是用著名文学作品的名字命名的,所以笔者认为这个名字更有可能并不是来自任何神祗,而是古希腊喜剧《利西翠妲(另译:吕西斯忒拉忒)》。

↑ 油画中乘坐自己的豪华游轮出海的小詹姆斯(桅杆下身穿白色西服) 来源:Yachting the Mediterranean, McGlothlin Collection, Virginia Museum of Fine Arts, Richmond, VA.

“吕西斯忒拉忒”号是一条五层甲板的单桅杆私人豪华游轮,在1901年由苏格兰邓巴顿的“威廉·丹尼兄弟”船厂(William Denny & Bros)建成,总造价高达65.3万美元(作为参考,此前3年美国从西班牙手中买下菲律宾群岛一共花费了2000万美元)。这条船的设计在当时曾被视为是世界游轮、游艇行业的革命性创新,对之后的行业标准产生了较大影响。

↑ 建造中的“吕西斯忒拉忒”号 来源:forums.airbase.ru

“吕西斯忒拉忒”优美的船形设计曾经轰动一时,世界各地的不少画家和摄影师都曾经把她作为艺术创作的对象。至于她船身内,更是布满了奢华的设施,其中包括剧场、土耳其浴室和一个迷你奶牛饲养场,以便能够在海上持续供应新鲜的牛奶。作为游轮中的巨人,“吕西斯忒拉忒”安装有4部锅炉和两台蒸汽机,总共7000马力的动力输出保证了她高达19.5节的航速,远高于那个时代普通船舶的水平。

↑ 油画《威尼斯的“吕西斯忒拉忒”(Le Lysistrata à Venise)》

来源:Gaston Marie Anatole Roullet

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小詹姆斯也终于在73岁高龄结婚,迎娶了路透社乔治·路透的遗孀为妻。此时已经迁居巴黎的小詹姆斯决定出售掉一部分名下的财产,其中就包括这条私人游轮。由于战争的影响,直到1916年“吕西斯忒拉忒”号才终于成交,而买主正是俄罗斯帝国海军。

↑ 一张以“吕西斯忒拉忒”号为主题的明信片 来源:clydeships.co.uk

原来此时的沙俄为了保护与盟友之间的北极航线,新组建了一支“北冰洋分舰队”(日后苏联北方舰队的前身)。由于当时俄军已经不可能从其他舰队抽调出舰只,因此这个舰队舰船的来源都相当“非典型”,其中有不少刚刚从日本赎回的当年日俄战争时的被俘老舰,包括战列舰“切斯马”(Чесма,原俄军战列舰“波尔塔瓦”,被日军俘获后曾更名一等战舰“丹后”)、防护巡洋舰“阿斯科尔德”(Аскольд)和“瓦良格”(Варяг,被日军俘获后曾改名“宗谷”)等等。由于这些晚景惨淡的老舰保养不足、航速缓慢,新舰队显然迫切需要搭配一些能够高速航行的舰船。

为了适应这样的工作,“吕西斯忒拉忒”号在英国进行了改装工程。她卸下了昔日的华丽装饰,加装了两门102毫米火炮、两门47毫米炮以及两挺机枪和反潜装备,并因此导致航速下降到18节。改装之后这艘船被更名为“雅罗斯拉芙娜”(Ярославна),来自于12世纪生活在今天波兰、乌克兰一带的一位公主,她在斯拉夫文化中被视为是忠实妻子的代表。“雅罗斯拉芙娜”就这样摇身一变成为了一艘隶属于沙俄北冰洋分舰队的通报舰,母港设在阿尔汉格尔斯克。

↑ 刚刚加入俄国海军时,船艏还保留着卷曲植物形状的装饰花纹 来源:wrk.ru

1918年革命爆发之后,以英国为主的多国联合干涉军与白俄军在阿尔汉格尔斯克登陆,北冰洋分舰队也被干涉军控制。舰队绝大多数舰船都被各国干涉军瓜分或者凿沉,只有包括“雅罗斯拉芙娜”号在内的几艘非主战舰船被移交给了他们扶植的白俄政权“北俄临时政府”使用。

1920年2月,随着英国干涉军的撤离和白军的惨败,“北俄临时政府”总督叶夫根尼·米勒(Е. К. Миллер)中将等白军将领、官员和家属,丹麦志愿军等一共约1100人挤上了“雅罗斯拉芙娜”号,试图开去更北方的摩尔曼斯克并从那里撤往挪威。结果因为遭到了意外的寒流,“雅罗斯拉芙娜”号一出港便被冰封在海里无法移动。最后只得由破冰船“米宁”号(Минин)接上全部人员、燃料、食物并且拆下一门102毫米炮之后继续驶往摩尔曼斯克,“雅罗斯拉芙娜”号则被抛弃在了冰封的海面上。

↑ 冰海中的“雅罗斯拉芙娜”号 来源:摩尔曼斯克北方舰队博物馆

内战结束后,“雅罗斯拉芙娜”号被回收到阿尔汉格尔斯克。她与当时红海军搜集到的为数不多的幸存船舶一样,滞留在港内接受艰难而漫长的维修。因为这些残破的船只并不能真的航行,所以在这段时间内她并没有被明确隶属关系。从照片上分析,也是在这个时候,她被重新武装了两门较长身管的舰炮。

到了1923年下半年,苏联依然还在内战的废墟中呻吟,曾经富饶的南部粮仓也都在饥荒中苦苦挣扎。可是这时苏联人却突然开始高度关注起了“雅罗斯拉芙娜”号。原来莫斯科接收到了国民党的援助请求,俄共(布)经过讨论,最后决定“勒紧裤腰带支援中国革命”——运送一批武器和黄金前往广州。此外,另外一个原因是当时苏联远东地区部分领土依然在日本干涉军的占领之下,而日本远洋渔船团经常在附近海域进行极具破坏性的机械化捕捞,但是在这一地区苏联政权却没有能够出海的船只来阻止这样的行为。为了同时能够满足以上两个目的,苏联决定在欧洲方向抽调出一艘能够出海的船只,来执行苏联历史上的第一次超长程远航,横跨大半个地球前往远东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雅罗斯拉芙娜”号作为船况还算较好的一艘,被选中来执行这一艰巨的任务。

↑ 停泊在港内的“雅罗斯拉芙娜”,原本的装饰物已经被俄文船名取代,船头悬挂着1924年启用的红海军、边防军船艏旗 来源:foto-history.livejournal.com

经过勉强维修的“雅罗斯拉芙娜”号先是被更名为“沃洛夫斯基”号,以纪念一年前在意大利被白俄流亡团体刺杀的一位知名苏联外交官。紧接着这条船又重新明确了隶属关系,编入国家政治保卫总局(ОГПУ / OGPU,“格别乌”)下属的边防军编制内。国家政治保卫总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内战期间的全俄肃反委员会(ВЧК,“契卡”),并曾经一度隶属于内务人民委员会(苏联国家部委之一,НКВД/NKVD)。它后来在1954年被改组成更为著名的国家安全委员会(КГБ / KGB,“克格勃”)。

为了支持这次史无前例的远航,苏联政府找来了新政权最资深的驾驶团队。该船的船长和政委都是由舰队级的高官担任,分别是原沙俄海军中将安德烈·马克西莫夫(А. С. Максимов)和内战期间表现亮眼的海军政工将领彼得·斯米尔诺夫(П.И. Смирнов-Светловский)。船上的其他军官也都是来自各艘主力军舰的舰长级军官或者是红海军的骨干人员。一时间这条本不起眼的小船上可谓是明星云集。

关于参与这次远航的超级明星团队的介绍,请看本文结尾的小贴士

↑ 船上乘员合影(救生圈上印有“雅罗斯拉芙娜”字样) 来源:foto-history.livejournal.com

从1924年7月12日由阿尔汉格尔斯克出发,直到11月20日抵达符拉迪沃斯托克,“沃洛夫斯基”号在这131天中穿过了3个大洋、10个海,总航程2.3万公里。她在中途停靠了那不勒斯、塞得港、亚丁、科伦坡、新加坡、香港以及广州黄埔。正如本文开头所讲的,她的及时到达彻底改变了当时广州城内的力量平衡,在广州军政府和黄埔军校最脆弱的时刻挽救了他们,也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走向。

↑ 途径香港的“沃洛夫斯基”号,背景是香港狮子山,从山的角度判断可能拍摄自九龙湾一代 来源:forums.airbase.ru

这次艰苦条件下的超长程远航也被视为是苏联创立初期所创造的一次奇迹般的成功。经历了远航的船员们很快便被分配到了苏联海上力量的各个系统成为骨干力量。而这次航行本身则被记录进了苏联史册和教科书,被一代又一代苏联海事学员们反复学习研究。

↑ 今天在莫斯科的海军博物馆中展出的1924年“沃洛夫斯基”号远航的航程图 来源:莫斯科俄罗斯海军博物馆

“沃洛夫斯基”号抵达符拉迪沃斯托克之后,便立刻进入当地边防军序列。作为苏联红海军和边防军在远东地区唯一状态较好的武装远洋船只,她在之后的一年里执行了多次护渔行动,扣押了数艘越境捕捞的日本远洋渔船,以至于日本渔业公司不得不一度放弃了利润最丰厚的日本海北部和鄂霍茨克海的捕捞作业。由于当时渔业在日本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这一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日本在与苏联的建交谈判中做出让步,这些让步包括同意将北萨哈林岛(库页岛)交还苏联。

↑ “沃洛夫斯基”号,在船艉悬挂了一面大尺寸的1924-1927年版红海军军旗 来源:forums.airbase.ru

此后“沃洛夫斯基”号继续在远东参与了一系列边防任务,包括在1925年运送苏联政府代表团前往接管日本占据的北萨哈林;驱逐了白令海峡边界线上“拉特曼诺夫”岛(Ratmanov)上的美国、加拿大贸易站,并升起苏联国旗;1927年消灭鄂霍次克海北部白军;以及1937年在极寒和风暴中向白令海的边远岛屿运送苏联最高苏维埃选票的行动等等。到二战爆发之前,她曾经扣押过的越境捕捞日本渔船总数已经达到40多艘。

↑ 一张大约30年代“沃洛夫斯基”号船员的合影,前排右侧第二人胸前佩戴了“1924年弗兰格尔远航纪念章” 来源:foto-history.livejournal.com

该船在1944年和1950年分别进行了两次大修,更换了90-К型85毫米舰炮与21-КМ型45毫米高炮。但是她最后在1952年因为恶劣天气触礁,并被迫退出边防军,移交给红海军太平洋舰队作为浮动指挥平台使用,直到1966年最终被拆解。苏联解体之后,在俄罗斯联邦安全局边防军的序列内,依然有一艘“克里瓦克III”级巡逻船被命名为“沃洛夫斯基”号(最终舷号160),以传承老“沃洛夫斯基”号的传奇荣誉。

就这样,这条本来应当在欧美富翁的豪华游轮圈子里独领风骚的船只,却阴差阳错的成为了苏联的传奇。虽然最终还是难逃回归尘土的命运,但是远东的历史,却因为她而被永远的改写了。

↑ 新一代“沃洛夫斯基”号正在追逐美国海岸警卫队巡逻船“蔡斯(追逐)”号(USCGC Chase, WHEC-718) 来源:forums.airbase.ru

小贴士:“沃洛夫斯基”远航的明星乘员们:

“沃洛夫斯基”远航时的船长马克西莫夫,从1887年起在沙俄海军担任军官并以舰长身份参加过日俄战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晋升为海军中将,曾经出任第一战列舰支队司令和波罗的海舰队司令。十月革命爆发时,马克西莫夫正在俄军最高统帅部担任海军参谋长。由于他同情革命,所以能够在十月革命之后成为革命军事委员会的高级巡视员和红海军黑海舰队司令。本来已经达到最高服役年限的马克西莫夫在黑海舰队司令任上被直接抽调来担任“沃洛夫斯基”号远航期间的船长,作为他海军生涯的最后一次任务。

↑ 身穿沙俄海军中将制服的马克西莫夫,他是“十月革命”时的俄国海军参谋长 来源:Wikipedia

相比起来,担任政委的斯米尔诺夫的海军资历较浅,但是他在内战中担任过好几支冲突最前沿的舰队和基地的政委职务。他带领的海军远征师在保卫克里米亚对抗白军“黑男爵”的战役中发挥过关键作用,所以在红海军中倍受信任。在这次远航之后,他还曾经长期在中国国民政府担任军事顾问,最终出任过苏联海军人民委员(相当于海军部长)和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等职,获海军二级舰队衔(相当于海军上将)。

除了超高配置的船长和政委,这次航行的船员也都尽可能选用了苏联海军的种子选手,其中包括了从战列舰“彼得罗巴普洛夫斯克”(Петропавловск)号舰长职务上被调来担任“沃洛夫斯基”号领航员的,后来官至苏联海军总司令的伊万·尤马舍夫(И. С. Юма́шев)海军上将;以及日后的太平洋舰队司令潘特列耶夫(П. Ю.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海军上将等十余位未来的苏联海军领军人物。

↑ “沃洛夫斯基”号的领航员尤马舍夫海军上将曾在1947年接替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出任苏联海军总司令兼武装力量部副部长 来源:diletant.medi

最后,再让我们欣赏一下当年美国豪华游轮“吕西斯忒拉忒”的风采吧:

↑ 当年使用的船艏像,是一只猫头鹰的形象 来源:forums.airbase.ru

“燃烧的岛群”是一个专注于太平洋战争和中日战争回顾的军史网,首创于2000年5月,2005年至今论坛在线,2017年转战公众号(ID:bikunet)和自媒体平台。本站力求依据翔实准确,点评角度独到,不吹不黑不喷,已完成作品包括珍珠港11篇、中途岛7篇、巨兽之亡12篇、制胜神器3篇等,欢迎新老朋友们持续关注。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