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所说的小故事,则是说一款美国海军陆战队在1942年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之后,陆战1师内部定制,小规模发行的非官方纪念章。
用现在的词理解,这枚非官方纪念章对于美国海军陆战队瓜达尔卡纳尔岛的战史,就像是一个"彩蛋"般的存在。虽说这种非官方的纪念章粗陋而又难登大雅之堂,但恰恰是这类小物件,也能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到,当时美国海军陆战队员的心境和战事细节。
美国海军陆战队陆战1师自1942年8月7日,登陆瓜达尔卡纳尔岛后,正式拉开了瓜岛为期半年之久的艰难战事。而登岛不久之后8月8日夜间的“萨沃岛海战”,也就是著名的“第一次所罗门海战”,美国海军舰队的暂时撤离,让刚登岛的陆战1师接下来数日迎来了少援缺弹短粮的窘境,陆战队员们甚至开始将瓜岛戏称为“饥荒岛”。
■HBO电视剧《太平洋》中第一集,也展现出了1942年8月9日,“第一次所罗门海战”促使美国海军败退,岛上的陆战队员们无可奈何,只能干骂海军的窘境
当时任职陆战1师师部作战参谋的Merrill Twining上校眼看这番惨景,就和师部的幕僚军官们苦中作乐般开起玩笑提及了一嘴,“他妈的,这该死的瓜岛上,我们缺后援、缺弹、缺粮,唯独就是不缺鬼子,就冲这个惨状,我寻思我们也佩得上因为这场战役,整个特别点勋章。”
那么这个纪念章叫个什么名字好呢?或许是出于短暂停火后的没事找事瞎聊,也或许是出于大家怒火中烧的抱怨,师部的参谋们七嘴八舌讨论出来的结果就是,就叫它“Let George Do It!(那就让乔治去做!)”勋章吧!简称“George Medal(乔治勋章)”!
■(左)美国海军陆战队Merrill Twining上将;(右)1942年瓜岛前线,当时还是美国海军陆战队陆战1师师作战参谋的Merrill Twining上校
这句“Let George Do It!(那就让乔治去做!)”在这里其实是个有趣的双关语,第一层意思是,这句美国俚语是指,某些领导岗位在遇到麻烦棘手的问题或任务时,喜欢甩包袱交给下属的人去做,而所谓的“乔治”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背锅侠”,至于他是谁,说这句话本身的人自己可管不着,爱谁就是谁。
而在瓜岛前线作战的陆战1师心里,或许他们正是美国海军陆战队指挥层眼里的那个“乔治”,如今接手到了最严峻的包袱,和最棘手的战事,所以陆战1师的一些参谋们也喜欢戏称自己是美国海军陆战队“那就让乔治去做!”师。
而第二层意思就更有点讽刺般的骂娘了,首先瓜岛战役保卫的也就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国门,虽然话是这么说,本质上是保护美国在该地区的航道。而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同属英联邦,当时的君主也就是乔治六世,Let George Do It!也另外指的正是这位乔治。所以这句话也好比美国海军陆战队员在瓜岛受苦受难时心中的嘲讽,“怎么不让乔治六世带人来守自家领地的国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自1940年9月开始,就以英国国王及众英联邦自治领君主乔治六世的名义设计并开始颁发了“乔治”勋章(GM),以鼓励和褒扬民众在战争时期所迸发出的英勇行径。而美国海军陆战队在瓜岛设计的这款纪念章,简称也叫“乔治勋章”,所以也不难从名称的吻合上,发现陆战队员们玩了一把同名梗。
■(左)从1940年9月开始颁发的“乔治”勋章(GM);(右)英国国王及众英联邦自治领君主乔治六世
8月24日的一番拍案后,Merrill Twining上校就真的找上了同在营内的Donald Dickson上尉,后者当时是第5陆战团团长副官,更是个画画的好手,日后他也靠着他深受陆战队员们好评的军宣画艺,成为了美国海军陆战队内部官方刊物《皮领》杂志的御用画师。
由于前线资源匮乏,Donald Dickson上尉就用50美分的硬币作为勋章轮廓,在一张缴获来的日军明信片上画下了乔治勋章的草图。
■(左)Donald Dickson上尉在瓜岛前线时绘制的“乔治勋章”设计草图;(右)Donald Dickson另一幅描绘瓜岛战役期间,营帐内指挥作战时的情景,或许陆战1师师部的参谋军官们就是在这样的场景下讨论出了“乔治勋章”的设计
以Merrill Twining上校为首的讨论组经过讨论决定,“乔治勋章”主体章的核心设计,将会是一个海军军官把一个“烫手土豆”扔到了陆战队员们的手里,以讽刺海军撒手走人,甩了个包袱搞得美国海军陆战队员不得不接。
根据参谋们的本意,Donald Dickson上尉草图里画的这个海军军官的手,暗指的其实就是美国海军Robert L. Ghormley中将以及Frank J. Fletcher中将。
其中,Robert L. Ghormley中将是南太平洋战区司令,也是当时美国海军在瓜岛战役前期的主要指挥官(后因指挥不力被撤换);而Frank J. Fletcher中将则是第61特混舰队的指挥官,“第一次所罗门海战”当晚,Fletcher中将担心麾下舰载航空兵遭受重创故而撤退,全盘导致美国海军舰队因此暂时撤离瓜岛海域,方才使得岛上的陆战1师不仅失去了空中优势,更失去了日常补给。
但抱怨归抱怨,陆战1师参谋们这个讽刺的设计要求,最后在纪念章实际铸造的时候,没人敢赋予实际得罪上司们一波,毕竟日后大家都怕难做人。
■(左)“乔治勋章”设计原稿中的海军军官手臂图案;(中&右)1942年时期的美国海军Robert L. Ghormley中将和Frank J. Fletcher中将
除此之外,“乔治勋章”的主体章正面还画了一个“仙人掌”,“仙人掌”(Cactus)一词也正是整个瓜岛战役中,暨瞭望台行动中瓜达尔卡纳尔岛的行动代号。下方还略显“优雅”地用拉丁文来写出“乔治勋章”的名字。
至于“乔治勋章”的背面图案,则是直到瓜岛战役结束后,Donald Dickson上尉才给设计出来,并且比起正面要俗得多。
背面的主要图案,是一只冲着电风扇排泄粪便的牛(原本设计是一个冲着电风扇脱裤子排泄的日本兵),暗寓着一句美国习惯用语The shit hit the fan,直译就是“屎糊电风扇”,其场景可想而知,而美国人习惯说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指"麻烦不断"的情景。
勋章背面下方写有“仅以此纪念我们在1942年8月7日至1943年1月5日期间,所度过的‘美好时光’,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字样。
■美国海军陆战队陆战1师“乔治勋章”纪念章的正面及反面,由澳大利亚墨尔本本地的工匠制造
1943年年初,美国海军陆战队陆战1师撤至澳大利亚本土休整,并在墨尔本市内设营驻扎,陆战1师师部的军官们也就趁着这个来之不易的休整期,找到了墨尔本本地的珠宝店和铸造师打造“乔治勋章”。
因为最初陆战1师师部的参谋军官们也没考虑过要大批量生产,就算是师部人员一个自己弄着玩的玩意,就拿着师部可用于此屁大点事,且为数不多的经费,粗制滥造也不特意要求怎么个好看法般铸造了一批,至于最终实际数量官方记载不明,最普遍的说法是至少20-50枚,更有说上百枚。
至于怎么个粗制滥造程度,这批美国海军陆战队陆战1师“乔治勋章”纪念章,它的绶带部分,则是用陆战队员们在瓜岛作战期间,穿剩下的P41型作战服烂布料剪得。
更玄学的说法是,这批作战服烂布料是特意挑选在瓜岛隆加河里浸泡洗涤过的作战服,也就类似于我们说的“开光”。至于勋章本身的固定,则是简简单单是用回形针进行固定。但似乎也正是这种粗制滥造,更能体现这些陆战队员所在瓜岛战役期间亲身经历过的惨象。
■美国海军陆战队William H. Rupertus少将的“乔治勋章”纪念章证书,他在瓜岛战役期间任职陆战1师副师长职务
当然,毕竟这枚纪念章是用公家经费打造的,虽说不能免费,但也就大家面子上意思意思。最后,成品的“乔治勋章”纪念章,主要都由陆战1师师部的军官和高级军士长们,按照此前在战役期间同袍之间开玩笑的约定收走,其价格也就是象征性的给1澳元,连带一张精美的收藏证书一并给予。
由于这款粗制滥造的陆战1师内部纪念章产量稀少,且本身意义非凡,战后市面上也出现了各式各样的仿制品。但时至今日,当年真正的“乔治勋章”纪念章的实际生产量仍不得所知。
而目前,美国弗吉尼亚州匡提科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博物馆,以及南卡罗来纳州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帕里斯岛新兵训练营博物馆,均各有两枚馆藏且公开展出。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