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燃烧的岛群”第77篇原创文章。全文共1851字,配图9幅,阅读需要6分钟,原文曾于2017年7月13日首发于TTH。如果不能阅读全文,请到同名公众号(ID:bikunet)搜索,或直接输入编号。
现代中国地图形似雄鸡,而在许多朝代地图上,中国版图是哑铃状,细长的哑铃柄就是河西走廊,两端连接着汉文明腹地和西域。这么形态独特的地图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
图1. 与阿拉伯、拜占庭、印度和波斯并存的唐帝国,哑铃状疆域很明显
夏商时期华夏文明尚在形成中,最大的贡献是确立了延绵四千多年的世袭制(详见夏商灭亡真是酒池肉林造的孽?世袭制在此奠定才是最大功绩!),周朝通过大量分封使华夏文化散播到包括华北平原、华东平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闽越丘陵和湘赣丘陵的广阔天地,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时,华夏文化已经深入国人骨髓,中国从此具有了趋向统一的天然特性。(详见周朝号称八百年国祚,其实有六百年是僵尸)
图2. 极盛时期的罗马,地方不小但凝聚力不够
从此以后,中国就流行着一句话: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注意这句话在其他古文明里都不适用,强盛一时的古罗马文明没有建立广泛的文化认同,虽经上千年征服和统治,竟然在蛮族打击下连意大利本土都保不住,不得不说这是罗马的悲哀。
秦始皇统一后用了四年时间将岭南之地纳入中国本土,至此中国的东南边疆已经扩张到海岸线。汉武帝的收复南越又一次巩固了对珠江流域和红河流域的控制力,直到一千年以后的五代十国时期,红河三角洲的越人才成功独立,并成为唯一一个长期接受中国文化却独立的地区。(详见一千年前的分家史,小霸越南怎么从中国分裂出去的)
安南的独立,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红河流域的越人。因为文明不发达时,小规模的民族自治有一点灵活性的优势,到了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小国因无力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全面的资源配置,在国际上话语权很低,小国只能在大国的指挥棒下生存,越南人在千年前主动放弃了成为大国一份子,必将在现代社会与他们的壮族兄弟们渐行渐远。
图5. 汉武帝开拓河西走廊后,汉朝对西域也实行了屯田通商
古中国的西界,长期以来受到青藏高原的约束,汉民族无法适应青藏高原,只有狭长的河西走廊与海拔不高的西域相连。河西走廊同样也在汉武帝手中打通并设立郡县,从此以后中原与西域展开了两千多年的战争与和平的历史。
图6. 河西走廊是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之间的狭长低地走廊,被改造为农耕区
古中国的西南边界,尤其是云贵高原一带,更加经过了反复的拉锯,虽然秦汉时期已有开发和设立郡县,但随后在中原的隋唐宋时期云贵高原成为独立的南诏国和大理国,民族自治的时间远大于归属中原王朝的时间,云贵高原最终由蒙古人带回中原王朝大家庭,明朝继承了元的遗产,派沐国公镇守云南,云南和安南的不同命运值得深思。(详见安南变成越南,谁该为之负责?)
图7. 南诏国和大理国曾经是与唐、吐蕃并存的强国,还曾跟属于唐朝的安南大战几场
古中国的东北边界,长期维持在辽河平原边界,更加东北的兴安岭地区不适合耕作,因此长期以来是渔猎民族的聚居地。中原王朝也曾反复争夺过朝鲜半岛的小片平原,汉武帝首次设郡,隋唐时期多次平定,最终发现得不偿失,最终在有明一朝正式宣布放弃将之纳入本土的努力,越南的情况也是同理。
图8. 汉武帝设立在朝鲜半岛的汉四郡
古中国的北界就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天然分界线,在这条分界线上,自战国起就开始修筑著名的长城,在华夏文化崛起的过程中,长城提供了保护和心理支撑,直到华夏文明建立起巨大优势后,才跨越长城进行打击。
图9. 万里长城曾经长期是古代中国的北界
在河西走廊的北侧,是蒙古高原,虽然没有青藏高原的雄伟壮观,却也是截然不同的另一种气候和游牧文化。因此汉民族可以将河西走廊改造为农耕区,却长期无法突破高原的地缘约束。
改变哑铃状,补齐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东北森林和东南大岛的空缺,还是在最近的一千年内陆续完成!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