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瑟C96手枪各不同型号的生年与特征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毛瑟C96手枪各不同型号的生年与特征

之前,笔者曾从外观的角度谈如何辨识不同型号的驳壳枪,今天再以时间为轴,简要罗列该枪不同型号在德国的发展演变和生产情况。

1、1895年——1895年式原型

该型毛瑟手枪生产于1895年,比正式命名的C96还早一年,可看作毛瑟C96手枪或所有驳壳枪的始祖。其外观特征,最主要的有两点:一是机锤是左轮手枪常见的马刺形,而不是后来C96那种略圆形;二是没有可调表尺。当然还有其他了,因过于细微,图上也难看出来,略去不说。

该枪口径7.65毫米,发射博查特7.65毫米手枪弹,140毫米枪管,10发固定弹仓,半自动。

除了10弹仓,早期试制型也有6发弹仓的型号:

请注意,早期试制型的握把也有特色,它不是木制护片,而是塑胶护片。

该试制型驳壳枪只有少数样枪出品,具体数字未详。

2、1896年——海螺机锤的毛瑟C96第一型

这是毛瑟C96手枪正式命名后的第一个型号。

该第一型的C96手枪,与我们后来看到的还是有些不同,最大的不同是它仍然没有可调表尺。

不过这最初的型号只生产了极短的时间,极少量的出品,之后便进行了改进,改成了下面这个模样:

该型C96手枪的特征看机锤的样式。这种样式的机锤在很多文章中被称作海螺形机锤,西方也称作锥型机锤,其特征是由一个向中间渐凸的同心圆。

看上图机锤特写,对于理解它为什么叫海螺锤或锥形锤是不是就容易了?

该海螺机锤之驳壳枪的表尺刻度1~10,分别对应100~1000米的瞄准距离。

海螺形机锤的驳壳枪口径改为7.63毫米,而不是1895年式试制型的7.65毫米。

关于这个弹药,毛瑟实有抄袭之嫌,但他们打了一个擦边球,从而成功摆脱了抄袭的指责。原先最初的设计,也就是1895年式,就是直接用的博查特7.65毫米手枪弹,即下面这枚子弹:

这是一枚很成功的手枪子弹,毛瑟手枪用起来也很合适,可他们觉得,自己的枪应该用自己的弹,用别人的弹没面子,可又舍不得放弃这枚优秀的子弹,便耍了个小聪明,将博查特7.65毫米手枪弹的抽壳沟槽的宽度微微改小,将弹壳瓶颈缩口部的长度微微缩短,再将口径的表述改为7.63毫米,便成了他们自己的子弹。至于这7.63和7.65的两种口径,实际上就是一种,只是理论上或表述上的差别,二者分分毫毫都不差。

上图中,左面的是博查特7.65毫米手枪弹,右面的是毛瑟7.63毫米手枪弹,谁能看出有什么差别?

这款海螺机锤的毛瑟C96手枪的枪管长140毫米,10发固定弹仓,半自动。

该枪大约生产了13000支。

毛瑟C96手枪的第一个外国订单来自奥斯曼帝国,就是下图这支:

专门为奥斯曼帝国定制的该型手枪与原型无异,仅仅是标志按照买方的要求做了改变(见上图),表尺上的数字改用土耳其文而已(见下图)。

奥斯曼帝国订购的海螺形机锤的毛瑟C96手枪数量不大,仅1000支。

3、1897年——六响紧凑型

所谓紧凑型,就是将弹仓容量改小,其他我也没看出哪紧凑了。

该枪口径7.63毫米,枪管长140毫米,6发固定弹仓,半自动。

同样是紧凑型,还有短枪管的:

和上一款相比,该枪的枪管缩短至102毫米,其他都一样。

这款6发装的早期驳壳枪,产量很小,具体数据未知。

4、1897年——军官型

这枪的特征是采用固定表尺,枪管略短。

该枪口径7.63毫米,枪管长120毫米,弹仓容量10发,半自动。

同样是军官型,除了10发弹容量的,还有6发弹容量的:

和上一款相比,就是弹仓容量不同,其他一模一样。

这枪的产量很小,具体数字未知。

5、1897~1899年——20发固定弹仓型

这个不用多解释,就是将原来的10发固定弹仓加大至20发而已。口径7.63毫米,枪管长140毫米,半自动。

除了这种标准的140毫米枪管,该型二十响手枪还有一种短枪管型:

和标准枪管对照,看不出有任何差别,只是枪管短了许多,而且准星不是直接连在枪管上,而是通过一道头箍连接。

请注意看上面这长短两支枪的左右两个侧面,枪身上都开有几处矩形的槽,西方人称作减重槽。比这款稍晚,还有一款枪身没有开挖减重槽的:

请看这支枪,它的枪身上就没有开挖减重槽,平平整整就那么一块。到了中国,这枪便有了一个响亮的俗称:大镜面。当然大镜面更多指的不是这种,是10响的那种。

该枪口径同样也是7.63毫米,枪管长140毫米,20发固定弹仓,也是半自动的。需特别强调:没有可以打连发的大镜面,不论十响大镜面还是二十响大镜面,都是半自动的。有些评书说大镜面可以连发扫射,是错误的。

这几种20响的半自动手枪生产时间很短,不到两年时间,总计出品了1.6万支。

6、1897~1912年——大环机锤型

该型驳壳枪的特征是它的机锤是一个大大的圆环,故俗称大环机锤。

这是它的机锤的特写。

与海螺形机锤不同的还有一个地方,即它的表尺,由原来1~10的刻度改成了50~1000,分别对应50~1000的瞄准距离。

大环形机锤的驳壳枪口径7.63毫米,枪管长140毫米,10发固定弹仓,半自动。

和前边的海螺机锤一样,大环机锤的C96也有6发弹仓的变型:

该变型C96手枪的握把改小,枪管改短至120毫米,弹仓容量改小至6发。

各种大环机锤的C96手枪大约生产了20000支,当然主要是10发装的,6发装的只是极少数。

7、1898年——卡宾型

十九世纪末,许多大型战斗手枪都有加长枪管的卡宾型,毛瑟手枪当然也不例外。

卡宾枪在中国俗称马枪,意为马队(骑兵)用枪。又是匣子枪、又是马枪,二者结合,便产生了一个俗称:马匣子。该枪在天津大沽曾有仿制,流行于天津周边的冀中和冀东一带。天津生产的有10发和20发两种,对于20发的马匣子,又俗称马大肚子。

该枪最初生产型口径7.63毫米,10发弹仓,半自动,枪管长有254毫米、300毫米、370毫米几种。

卡宾型生产量并不多,大约只有2000支。如今西方拍卖市场上出现的卡宾型,多数是战后的餍品。

8、1898~1902年——大镜面

关于这枪,笔者已经发过多文。之所以称作大镜面,是因为其枪身两侧既没有商标,也没有铭文,也没有减重槽,就是平平整整铮光瓦亮的一块,像面镜子似的,到了中国,便俗称作大镜面了。

该枪最初是专门为意大利海军定制的,共计5000支。交付意大利后,德国又继续生产到1902年,又生产了25000支,总共3万支。这后面的25000支,基本上全部卖到了中国。抗联英雄杨靖宇将军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与敌伪枪战,用的就是此枪。

9、1902(或1905)~1930年——麻雀头机锤型

经过了数年的摸索、改进,到了1902年或1905年,毛瑟C96手枪的结构与外形趋于稳定。

与前面的海螺机锤、大环机锤都不同,这枪的机锤被国内称作麻雀头机锤。之所以称作麻雀头,是因为其机锤的样式,很像一个鸟头,请看特写:

在西方,这机锤也称作小环机锤,以与早先那种大环机锤相对应。

这枪生产的时间跨度大,产量高,至于具体数字,有说24万支的,也有说25万支的,不知哪个更准确。该枪多数卖到了中国,被民间俗称作二把盒子,是最常见的驳壳枪之一。

该枪口径7.63毫米,枪管长140毫米,弹仓容量10发,半自动。

该型驳壳枪也曾向波斯帝国出口,为数1000支。

和原型枪相比,同样也是应买方的要求,在枪身的左侧,刻印了波斯帝国的标志。

10、1916~1918年——M1916年式9毫米型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军的手枪短缺,虽然毛瑟厂有盒子炮大量生产,但与德国的制式口径9毫米不通用,于是在1916年,9毫米口径的毛瑟C96手枪问世。

最初的9毫米版,枪的外观与7.63毫米版的一模一样,这便发生了将子弹误装的事故,于是毛瑟厂便在这种9毫米版盒子炮的握把上,刻印一个“9”字,以提醒枪手别装错了弹。

但最初这个“9”字,字体偏小,不够醒目,于是便又加大了字体,并涂以鲜艳的红色。

这个字体够大吧,对了,“大红9”就是这么来的。

上图是大红9的表尺,和以前的又有不同,它的刻度既不是1~10,也不是50~1000,而是50~500,对应50~500米的瞄准距离。

9毫米口径的驳壳枪生产的时间不长,但因为战争的需要,该枪的产量很大,达137000支。

因为这枪的口径是德军制式口径,又是为一战专供的,因而主要装备德军,进入到中国的并不多。“大红9”也不是中国人给起的俗称,是洋人给起的绰号,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才从国外翻译过来的。

11、1917年——M1917年式卡宾型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堑壕战中,为弥补近战突击武器的不足,M1917卡宾型驳壳枪应运而生。

毛瑟C96手枪在早期也有过卡宾型,但那是固定弹仓的,该1917年式卡宾枪是可拆弹匣的。

该枪口径未知,有说是7.63毫米的,有说是9毫米的,我本人倾向于后者。

毛瑟卡宾枪弹匣够长,容弹40发,但德国人很长时间里一直固执的认为,手枪用于连发射击不行,所以这看上去像极了冲锋枪的M1917也只能半自动射击,不能连发。

该枪产量未知。

12、1920年——M1920年式法国警察型

法国专门为警察定购的毛瑟手枪,其外部特征:一是胶把;二是短枪管,其他则看不出与一般的毛瑟C96有什么不同。

该枪的表尺刻度与大红9相同,也是50~500的分划。

专为法国警察生产的短枪管毛瑟手枪不多,仅1000支。

13、1920~1925年——M1920年式战后临改型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国战败后,受凡尔赛条约的限制,德军不允许有枪管超过100毫米的手枪,可原先生产的那么多枪怎么办呢?除了继续大力往中国兜售,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把枪管改短,于是便出现了这种枪管长度99毫米的1920型。

该枪枪管尾端铭刻着的“1920”字样,标示着改造的年度。

原先的可调表尺没有了,取而代之的就是一个简单的缺口照门。

该枪口径7.63毫米,枪管长99毫米,弹仓容量10发,半自动。

这个M1920,有一个情况,即有些是在握把上打印了鲜红“9”字的。请看:

可不要因为握把上的大红“9”字而误认为这是9毫米的手枪,因为受凡尔赛条约的限制,德国手枪的口径不能超过8毫米,因而这些短枪管、固定缺口照门的“大红9”,实际上已经改回了7.63毫米。

至于为什么不把握把上的红“9”去掉,难道换一个握把护片比换一个枪管还难?我也搞不明白。

该枪属临时改造,权宜之计,又正逢刚刚战败,故生产数字未知。

14、1921~1930年——BOLO警用型

这同样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受凡尔赛条约限制生产的短枪管驳壳枪。因为一战后,毛瑟厂要生存,而枪管长度超过100毫米的手枪又不许生产,于是不得不转向警察和民用市场,从而诞生了毛瑟警用型手枪。

该枪的特征,一小握把,二是短枪管,三是准星处有头箍。

该枪口径7.63毫米,枪管长99毫米,弹容量10发,表尺刻度50~500,半自动。

该警用型毛瑟手枪产量较大,达345000支,包括苏联在内的许多东欧国家曾经购买,特别是中国曾经大量购买。这枪进入到中国后在民间被俗称作三号驳壳枪或“三把盒子”。朱老总那支南昌起义的纪念枪,就是这款警用型毛瑟手枪。

15、1926年——9毫米M1926年式试制型

凡尔赛条约只是在最初的几年起到点作用,后来这限制也就名存实亡了,野心不死的德国很快又逐渐开始了包括轻兵器在内的武器的升级和改进,什么枪管不能长于100毫米呀、口径不能大于8毫米呀,统统被弃之不管。9毫米M1926年式试制型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问世的。

这是一支极罕见的毛瑟手枪,9毫米口径,30发的可拆弹匣,半自动,表尺刻度50~1000。

这枪只是试制型号,没有批量生产,估计也就只有几支样枪而已。

16、1930~1932年(大约)——M1930早期型

自1902或1905年开始生产的毛瑟小环C96手枪(麻雀头机锤手枪),到了1930年后,借鉴西班牙驳壳枪的某些作法,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进,这便诞生了M1930型。

这里有一个概念需说清楚,即C96可以是所有毛瑟手枪的概称,在与后期M30对比时,又可以仅指毛瑟手枪的早期型号,但最好还是加上“早期”二字为佳。

和早期小环机锤的毛瑟C96相比,M30的外部特征,一是枪管与枪机节套因为采用分别加工的方式完成,在连接处有一个明显的阶梯,而早期的C96因为是采用枪管与枪机节套一体加工,没有这个阶梯。

看特写的对比:

二是手枪的握把护片,早期C96采用的是比较细密的刻纹,有30~34道,而M30采用的是比较粗疏的刻纹,只有12道。请看:

三是机锤样式有不同。请看:

早期C96的机锤孔略小,内圈有几道同心圆纹路,后期M30的机锤孔略大,没有那几道同心圆纹路。

该枪口径7.63毫米,枪管长132毫米,表尺刻度50~1000,弹仓容量10发,半自动。

具体产量未知。

该枪曾较多的进入到中国,民间俗称“二把短八分”。

17、1932~1937年——M1930晚期型

M30晚期型只是在早期型的基础上稍加改进而成。其主要改进有两点:一是枪管又恢复到140毫米,二是枪机节套外的滑轨没有减重槽,而M30早期型是有分成两段的诂重槽的。请看:

当然如果细扣,区别还有许多了,比如商标、铭文,也是有不同的,这个太细微,略去不说了。

M30晚期型比早期型的枪管长了8毫米,因而进入中国后,为了将二者区别,民间便俗称之为“二把长八分”。

M30早期晚期总共生产了大约12万支。主要也是卖给中国人的。

18、1931年——M1930快慢机

在驳壳枪的生产与销售上,本来是抄袭了德国人的西班牙人率先开发了驳壳枪的连发功能,并且受到了中国人的青睐。让西班牙人抢了生意,德国人不得不掉过头来又开始追仿西班牙人,这便催生了毛瑟M1930手枪的全自动型号。

因为该枪是在M30半自动手枪早期型的基础上研发的,所以枪管仍然是132毫米,而不是140毫米,枪机节套的滑轨也仍然开有两段减重槽。

和毛瑟手枪以往的固定弹仓不同,该枪采用可拆盒式弹匣供弹,弹匣容量10发、20发。枪上装有快慢机,可选择单发和连发。

因为有后续的改进型很快的问世,所以该枪总产量不大,仅3500支,基本也全部卖到了中国。长征时的罗瑞卿就曾使用这样一支驳壳枪。

有一款24响的该型快慢机驳壳枪,不知是当年的生产,还是战后好事者的复制,权列于此。

前些年由刘威、李强等主演的电影《飞虎队》中,出现大量24响的快慢机驳壳枪,但那都是M1932快慢机,像上图中这支24响的M1930快慢机,着实罕见。

19、1932~1937年——M1932快慢机

M1932也称作M712。这枪大家肯定十分熟悉了,这就是国人当年最青睐的大名鼎鼎的二十响大肚匣子。

和早一年问世的M1930速射型相比,M1932除了枪管长度加长到140毫米外,最明显的是快慢机的形状,请看:

M1930快慢机就和西班牙MM31的快慢机一样,是一个长条,而M1932快慢机是一个桃形。

关于大肚匣子,笔者之前已经多次谈到,这里不再多说。

这支德国造的二十响大肚匣子总共生产了98000支,差不多全部卖到了中国。

有资料显示,德国人还曾为南斯拉夫定制M1932快慢机手枪。请看:

从上图中可见,为南斯拉夫定制的该型手枪,与原型相比至少有两个不同,一是枪口有头箍,二是枪管与枪机节套的连接方式很特别。

该枪为南斯拉夫生产了多少,未知,但肯定不会多。

M1932快慢机手枪,是毛瑟C96手枪的终结号,从那以后,再没有过新的型号出现。

因为毛瑟厂的档案毁于战火,以上数据未必准确。毛瑟手枪一直在变,品种异常繁杂,也远不是上列这一二十种。不准不全之处,还望各位补正。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