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俄罗斯来说,乌拉尔山意味着什么?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对俄罗斯来说,乌拉尔山意味着什么?

乌拉尔山脉在哪儿?

它北起北冰洋喀拉海的拜达拉茨湾,南至哈萨克草原地带,绵延2000多千米,介于东欧平原和西伯利亚平原之间 。

乌拉尔山脉山势不高,平均海拔也就500-1200米,其中,山脉中段低平,也就因此成为连接欧、亚两洲的重要通道。

乌拉尔山西部是俄罗斯欧洲部分,东部是西伯利亚

乌拉尔工业区是经济核心

整个俄罗斯工业的核心——乌拉尔山工业区就位于山脉中段地区。

乌拉尔地区中部蕴藏着重要的矿产和金属矿藏,例如铬、镍、煤和石油,它是俄罗斯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尤其是在彼尔姆、车里雅宾斯克、叶卡捷琳堡和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附近。其丰富的矿产资源、有利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及充足的劳动力都为其工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经过数十年的经营,今天的乌拉尔经济区形成了以黑色冶金、有色冶金、机械制造、武器生产为主导,化工、林业、能源、农业为辅的资源型重型工业结构。乌拉尔经济区的重工业产值占整个俄罗斯工业产值的84%。

装配车间

除了这个,乌拉尔经济区的科研实力也不可小觑。

它包含了211个科研单位,研发人员就有42300多人。同时,乌拉尔联邦区有63所高校,这些高校在工业、科技领域的科研实力都是世界顶尖水平。

俄罗斯下一代MBT就是由乌拉尔研发与生产公司研发制造

乌拉尔联邦区的核心:叶卡捷琳娜市

除了这些枯燥数字,更广为人知的则是二战时苏联的工业转移计划。

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刚刚上台时,乌拉尔山工业区就已经开始兴建,到了苏德战争爆发前,这里已经初具规模,但是和老牌中央工业区比还是有不小差距。

1941年6月22日,德国开始实行“巴巴罗萨”计划,苏德战争爆发,一天后的6月23日,苏联就立马发布了41个动员生产计划。6月24日,疏散委员会成立,开始着手疏散西部工业区的工厂设施。此时连通乌拉尔山东西部的铁路网就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7月就有41万辆铁皮货车投入疏散,8月为185,000辆,9月为185,000只,10月为175,000辆,11月为123,000辆。

位于下诺夫哥罗德塔吉尔的乌拉尔坦克装配工厂

到1941年底,也就是苏德战争爆发后几个月,通过铁路已经搬迁了1,523家大型工厂(从乌克兰,白俄罗斯和俄罗斯西部其他地区移至乌拉尔山脉附近)。

正因为乌拉尔山西部与东部有着大量铁路设施,转移的过程十分迅速。举一个例子,在8月19日至9月5日仅仅半个月的时间里,Zaporozhstal(乌克兰扎波罗日)的钢铁生产设施就完成了搬迁。昂贵的专用机械及其相关设备、工厂的技术资料、沿着主要铁路线安全地运输到乌拉尔山工业区,跟随而来的还有经过培训的熟练工人。数百个工厂设施就沿着西伯利亚铁路撤离到了乌拉尔山区,保留了苏联宝贵的工业实力。

苏联工厂转移示意图

战争之前,需要花两年半的时间建立一座高炉,但是在Magnitogorsk(马格尼托哥尔斯克,位于南乌拉尔山东麓),八个月内就竖起了两座高炉。

跟随撤离搬迁的还有乌克兰的哈尔科夫运输机械制造厂,它通过铁路运输迁入下塔吉尔,与乌拉尔捷尔任斯基工厂合并后成立了第183号斯大林乌拉尔坦克工厂,也就是著名的183厂。183厂的坦克生产从1941年下半年的4,177辆,增长到1942上半年的11,021辆,数万辆坦克从这座工厂开出,奔赴苏德战争前线。而这座坦克工厂在后来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主战坦克制造商。

二战时苏联坦克生产统计

1942年,乌拉尔的军事生产就增长了180%,440万工业工人接受了培训。经营锻造和冲压机等行业的女性人数从1941年的11%上升到1942年末的50%。

乌拉尔山成西伯利亚铁路中转站

乌拉尔山工业区为苏联打赢反法西斯战争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如果没有那条连接乌拉尔山东西两侧的西伯利亚铁路,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依然无从谈起。

在沙俄通过数次扩张占领大片西伯利亚领土以后,因为乌拉尔山的地理阻隔,乌拉尔山东部与西部的联系一直十分脆弱,繁荣的欧洲部分和荒凉的西伯利亚仿佛两个世界。

在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潮流席卷世界时,沙俄还是落后的农奴制,大大阻碍了沙俄的经济发展。

于是,1857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发布了一项铁路法令,决定通过现代铁路路线来振兴经济的工业基础设施。

这条铁路决定将中央工业区与乌拉尔山脉的原材料和西部乌克兰地区连接起来,让莫斯科成为国家铁路系统的枢纽。

只是,当时的沙俄依旧只专注于欧洲部分,对于西伯利亚地区,仍然视其为遥远的异国土地。

19世纪中叶,沙皇任命了雄心勃勃且能干的尼古拉·穆拉维约夫(Nikolai Muravyov)为东西伯利亚的总督。他执掌沙俄西伯利亚时期,通过一系列手段扩张沙俄在西伯利亚的领土。

为了更牢固掌握这些地区,穆拉维约夫开始宣传西伯利亚是一块未开发的处女地,将会建设连接与远东地区的铁路。他的构想吸引了来自沙俄、英国和美国的众多专家。然而,直到19世纪末,沙皇亚历山大三世执政之前,这个提议一直未被沙俄当局重视。

位于乌拉尔山脉附近的叶卡捷琳娜堡是西伯利亚铁路的重要节点

直到1891年3月,沙皇才正式宣布修建从乌拉尔山脉到太平洋的西伯利亚铁路,并派出儿子和继承人尼古拉斯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奠基。

虽然期间还因为资金问题拖延了进度,但不管怎么说,铁路终于动工了。

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成千上万的沙俄贫苦农民以及服苦役者参与了施工。他们冒着严寒,开山搭桥,铺设枕木,很多人因此死在路上。另外,沙俄还必须为铁路的修建付出高昂的代价。作为欧洲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沙俄几乎要倾尽国力才承担起惊人的费用。仅在1891-1901年间,沙俄就为西伯利亚大铁路花费了14.6亿卢布,远远超过同期的军费开支。经过13年的艰辛努力,1904年7月13日,这条世界最长的铁路干线正式通车,而收尾工程则延续到了1916年。

1903年,修建中的西伯利亚铁路

然而,这条铁路根本不像沙俄政府宣传的那样,是“一座豪华的宫殿”,只需要10天就可以从莫斯科和海参崴,又或者一边欣赏西伯利亚景色一边吃着高级鱼子酱。实际情况是,旅行者甚至没有座位、食物,只能站着挨饿,同时还要面对时不时发生的脱轨危险。

但是,西伯利亚铁路的战略意义还是很重要的,作为打通乌拉尔山东部和西部的桥梁,无论沙俄还是之后的苏联能够在更短更快的时间里进行军队机动或者撤离。在苏德战争期间,横贯西伯利亚的铁路充当了生命线,为前线提供了数不尽的增援和设备。西伯利亚地区也终于不用像被乌拉尔山隔开的弃儿一样,“独立”于欧洲部分。

说到这里,我们已经很清楚乌拉尔山对俄罗斯的重要性,它是重工业核心,也是交通枢纽,是阻隔亚洲与欧洲的自然边界,但是除此之外,乌拉尔山在文化上、地缘政治上对俄罗斯同样举足轻重。

乌拉尔山的地缘政治

莫斯科公国的前身基辅罗斯

莫斯科公国(1283年)成立后,四个著名的沙俄皇帝开始真正塑造现代俄罗斯:伊凡三世,也称为伊凡大帝;他的侄子伊凡雷帝, 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大帝。

莫斯科公国的扩张之路

沙俄的渐进式扩张始于1480年伊凡三世。在随后的225年中,沙俄首先向东扩张,吞并了西伯利亚,并最终到达了太平洋的堪察加半岛。

图源:地缘谷

所以两个伊凡开始,沙俄向东扩张获得了大量领土,由此也让沙俄获得了巨大战略纵深。

伊凡雷帝

其原因也十分简单:沙俄欧洲部分是一个大平原,缺乏诸如高山或沙漠等障碍物来阻止敌对势力的入侵,地理保护很少。周边强邻环伺,自立国始,沙俄便与瑞典、波兰、土耳其经常发生战争。缺乏天然边界成为沙俄同西部邻国征战不休的一个原因。

所以,东征获得的广阔腹地给了沙俄战略纵深。而正是这战略深度在之后的几次战争中救了沙俄。对沙俄来说,只要能保住乌拉尔以西的战略基线(即一级底线),其国家力量就可能伸展到中西伯利亚地区,继而就能威慑并由此守住东西伯利亚。沙俄版图中的东西伯利亚,由于其与位于欧洲部分的经济政治中心太远,属最不稳定的部分,这部分称为沙俄国家力量的三级底线。

那么回到乌拉尔山本身,我们都知道乌拉尔山属于两大洲的地理边界。它形成了俄罗斯亚洲与欧洲部分之间的天然边界,距俄罗斯与白俄罗斯的边界近2000公里,距莫斯科超过1300公里。从北到南,这些山脉覆盖约1000公里。

但是,给这座山冠以欧亚边界这个名号,是不是就富有一些社会含义?

虽然乌拉尔山是欧洲与亚洲的地理边界,但从单纯的地图来看,欧亚大陆是一个整体。而在欧洲文明占主导的几个世纪里,为了与非基督教文明(阿拉伯,东方文明)划分开,他们就需要构筑一个心理边界,而乌拉尔山正是这个大陆的核心(而俄罗斯占有了这个核心),于是,这个地理边界就被基督教欧洲赋予了符号含义。

如同长城将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分开一样

所以从文化上看,乌拉尔山的边界既是地理上的,也是文明上、心理上的边界。

更有趣的是,占据着乌拉尔山东西两侧大片领土的俄罗斯对于自身到底是欧洲国家还是亚洲国家的看法,还有着自己的见解。

比如19世纪的诸多欧亚学派专家认为:俄罗斯是位于东西方之间,欧洲和亚洲心脏地区,具有特殊的地理条件、独立的历史和文化地区。它既不是欧洲国家,也不是亚洲国家,而是欧亚国家。俄罗斯是地缘政治“大空间中的枢纽”,欧亚大陆也不能只划分为欧洲和亚洲两个部分,应当一分为三,即欧洲、亚洲和欧亚世界( 欧亚俄罗斯)。欧亚俄罗斯是一个与欧洲和亚洲鼎足而立的特殊发展空间,处于极端重要的地位。俄罗斯是欧洲的森林和亚洲的草原合二为一的载体,它并不是简单地将两类地缘政治体系叠加,而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特殊价值体系。

东正教教堂和主教

同时在文化上,俄罗斯是特殊的文明实体。俄罗斯不是欧洲,更不是亚洲的延伸,俄罗斯是独立世界,是独立和特殊的精神历史和地缘政治现实。俄罗斯有更多的理由被称为中央国家。俄罗斯占据整个大陆的中央,而地理上,这个中央自然就是欧亚大陆的分界线之一。

著名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JH. Mackinder)就称俄罗斯为地缘政治的“枢纽国”,他设想,以“枢纽国家”为核心,将与法国,意大利,埃及,印度和韩国形成“内边缘月牙”,与美洲和澳大利亚形成“外岛月牙”。他还认为鉴于俄罗斯占据着欧亚大陆的核心乌拉尔山脉,可以通过乌拉尔山这个枢纽,将国家影响力投射到整个欧亚大陆。

也就是说,乌拉尔山不仅从单纯的经济意义上对俄罗斯很重要,它更是构建了现代俄罗斯欧亚意识的核心符号。

但必须说明的是,在通信科技不可同日语的今天,强调地理边界对国家影响力投射的决定性影响理论早已过时。

今天我们看来,乌拉尔山雄厚的工业、自然资源对俄罗斯更有意义,其文化上的符号意义似乎已不那么重要了。

参考资料:

Sanford R. Lieberman,The Evacuation of Industry in the Soviet Union during World War II

Lonely Planet,Trans-Siberian Railway

ANIRBAN PAUL,Russia and the ‘Geo’ of its geopolitics

约翰·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

Bridget Kendall,Cultural struggle to define Russia's identity

Neil Melvin,Russians Beyond Russia

Toni Mileski, Identifying the new Eurasian orientation in modern Russian geopolitical thought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