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皇帝太爱学习,《清平乐》中的仁宗,制定的这项制度不得不夸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宋代皇帝太爱学习,《清平乐》中的仁宗,制定的这项制度不得不夸

近日热播大剧《清平乐》中,皇帝宋仁宗有晏殊专门陪伴读书。其实,在宋代,对皇帝的教育有一种专门的制度,而皇帝所学的内容,也是有意设置的。那么具体情况如何?

一、宋代的重文倾向

宋代建立在唐末五代的乱世基础上,统治者吸取了武将专权的教训,所以就致力于扭转这种情况。从立国之日起,就重文抑武,历代帝王恪守“以文化成天下”、“与士大夫共天下”的祖宗之法。为了树立宋王朝重文的形象,赵家帝王也亲自做表率,给天下的士子做示范,以引领天下之风气。

宋太宗每日在听政之余,必读经史之书,还让著作郎吕文仲当他的侍读,以便随时顾问。相传,他曾立志一年内读完《太平御览》,每天从巳时读到申时,也就是从上午10点一直读到下午6点,堪称皇帝中的学霸。

影视剧中的宋太宗

真宗即位之后,也十分好学。他说:“勤学有益,最胜他事。且深资政理,无如经书。”意思是说,读书是最有用的事儿,要想处理好政事,没有比读儒家经典更有用的了,因为这些书都是圣王留下来的经验。真宗学习十分刻苦,即使汗流浃背,依然不放弃学习。真宗还请了许多大儒陪他读书。

真宗还做了一个事,那就是设置了侍读官的选拔标准和名位待遇,他们都享有翰林学士的同等待遇。真宗还在宫内收拾出一个宫殿,让侍读官住,让他们24小时值班,由宫里提供膳食,类似于今天的包食宿,以便帝王随时询问。皇帝学习的内容,一般都是儒家经典和钦定正史。

宋真宗

二、经筵的成型

北宋的第四位皇帝宋仁宗,年仅13岁就即位了,怎么对这位小皇帝进行教育,成为手握实权的章献刘太后和满朝士大夫都十分关心的问题。于是,产生了一种新的制度——经筵。仁宗即位当年,刘太后就下诏:“皇帝听断之暇,宜召名儒讲习经书,以辅圣学。”于是,从当年开始,翰林侍读学士孙奭、龙图阁学士冯元就开始给仁宗讲《论语》,李维和晏殊每天陪着他读书。

《清平乐》中的刘太后

与《清平乐》剧中不同,仁宗的老师其实有4人,而不是只有晏殊一个。仁宗继位4年后,让辅臣宋绶和夏竦给他讲《唐书》,以吸取唐代治国的经验。自此,侍读官讲经和读史的分工开始明确。同时,史书记载仁宗还学《老子》,所以,有的学者就认为,宋代皇帝某种程度上接受了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

《清平乐》中的晏殊

仁宗自从当上皇帝,就没有放松学习,一直认真对待经筵活动,同时还不断完善经筵制度。景佑元年(1034年),他设置了崇政殿说书一职,任用了4名品级比较低的官员。景佑四年,他把这4个人迁为天章阁侍读。自此之后,崇政殿说书和天章阁侍读就成了主要的伴读官员。

景佑二年的时候,仁宗还专门设置了弥英阁和延义阁作为经筵活动的场所。仁宗亲政后,还在经筵中增加了学习本朝先帝政治训导的内容,如仁宗曾学习《正说》、《三朝经武圣略》和《祖宗圣训录》。宋代重祖宗家法,这些内容的学习都是这一精神的体现。

《清平乐》仁宗读书

在经筵中,有主讲官主讲,皇帝是主要学生,而宰相等其他重臣也可以旁听。史官和起居舍人在旁边维持纪律。皇帝在听讲过程中可以随时提出疑问,主讲官和旁听大臣都可以解疑答惑。

其实早在汉唐时期,就有专门的老师为皇帝讲授经典的传统。西汉时太子即位之后,就要以皇帝的身份聆听老师讲授的儒家经典。如汉灵帝即位时只有11岁,在这之前他没有老师,因此朝廷就特意给他找了师傅。宋儒一般把这件事当作经筵制的源头。

影视剧中的汉灵帝

三、皇帝所接受的“帝学”

经筵官的任务,本来是为皇帝讲授经、史的,但是从宋神宗开始,经筵官可以向皇帝呈递奏折,提前向皇帝说明自己对所讲内容的理解。通过这一形式,之后的皇帝可以借此向大臣征求处理国家大事的意见,了解一些民间情况。而经筵官,就可以借此向皇帝灌输自己的思想和学说,反映朝中和民间的一些情况,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于是乎,除了给皇帝讲解,经筵官还有另一个身份,就是政治顾问。

宋神宗

宋朝士大夫主要弘扬儒家经典,通过儒家经典来提高帝王的道德修养水平,让君王塑造君德,成就帝业。同时,将儒家的价值追求和政治理想贯彻到国家的具体行政当中,构建一种“道统”,让君王不是推崇法家的“权、术、势”的霸道,而是实行上古圣王所践行的王道仁政。

《清平乐》中士大夫们和皇帝

这种思想从北宋皇帝经筵选择的书目中就可窥见一二,如最常学的书是《尚书》。《尚书》的内容是尧、舜及夏、商、周三代圣人贤臣的政治训戒,如在《清平乐》中,仁宗读的就是《尚书》中的《皋陶谟》。皋陶是谁呢?相传,他是舜帝旁边掌管刑狱和诉讼的官员。而谟是一种文体,舜时开了一次会,与会者有大禹、伯夷和这个皋陶,皋陶做了会议记录。可以这么说,这篇文章是中国最早的议政记录。所以,《尚书》深受宋朝皇帝欢迎。

经书《春秋》的内容较为繁杂,所以仁宗下诏只选择有利于治理国家的事情来讲。他还告诉群臣,不要害怕有所避讳而不敢直说,只要有利于国家治理,统统可以畅所欲言。

《清平乐》中仁宗读的书

神宗年间,司马光编了一本历史政治手册,叫《资治通鉴》,目的是专门供皇帝吸取历史教训的。就因为这个目的,他不惜采用一些野史小说中的记载,使其中的历史故事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比如,他采用《汉武故事》等小说,力图塑造汉武帝晚年后悔自己暴政的形象。司马光在给神宗讲《资治通鉴》的时候讲到了祖宗之法可不可变,就说祖宗之法怎么能变呢,汉武帝采纳了张汤的建议,把刘邦时萧何制定的法规都改了,结果天下一半都成了盗贼。要是汉武帝仍然追随曹规,汉王朝就可以高枕无忧。司马光可不是随便讲讲,他的目的就是为抵制王安石变法找到理论上的依据。

《清平乐》中的司马光

宋代鉴于历史的教训,防范武人,重用文臣,提倡文治,因此十分重视对皇帝的教育,于是诞生了经筵。太宗、真宗时,请大臣作经史学习顾问,到仁宗时期,已经发展一种比较成熟的制度,专门对皇帝进行经史教育,提高皇帝的道德修养和处理国家事务的能力。随着经筵制度的运营,经筵逐渐具有了讨论治国理政方针的功能。这种制度为后代历朝所沿用,成为一种重要的宫廷教育制度。

参考文献

姜鹏:《北宋经筵与宋学的兴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王琦:《朱熹帝学思想研究——以《经筵讲义》为中心的考察》,湖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7年。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