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 鬼子的小豆坦克的作战史,包子雷能炸翻吗?
历史
历史 > 自媒体 > 正文

104. 鬼子的小豆坦克的作战史,包子雷能炸翻吗?

自一战时坦克崭露头角之后,各强国都开始重视坦克部队的建设,日本也不例外。众所周知,当时坦克届的鼻祖和大拿是英德法这三个在血泊中摸爬滚打出来的老师傅,以至于全世界最便捷的办法就是找这三家偷师。

图1. 乔治·巴顿早年和法国制FT-17轻型坦克的合影

日本属于岛国,陆海两军对资源的争夺非常激烈,以至于两军几乎是平分每年的军费,陆军的近代化建设,尤其是机械化建设受到经费的极大困扰,不得不在许多设计方面剑走偏门,搞出了诸如6.5mm小口径通用弹药之类的的“奇淫巧技”,类似的设计在陆战重兵器坦克上也非常明显。

图2. 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奉军装备的FT-17轻型坦克,不过中国进口的版本只装备机枪

一战过后,法式风格的单炮塔轻型快速坦克得到了日本陆军的青睐,并进口了几辆FT-17型坦克用于拆解研究。值得一提的是,同一时间的东北王张作霖也进口了一批FT-17雷诺造轻型坦克,并组建了中国的第一个坦克连,可惜他们家小六子是个不折不扣的败家子。而日本已经建立起武器国产化的基础,因此提出了轻型、中型和重型三条坦克发展科技树。

图3. 89式中战车甲型三视图

图4. 89式乙型中战车,产量更大,注意后置机枪角度偏移

本文不打算花费篇幅介绍日军坦克的科技树发展史,有意者可自行百度。在经过对日本国情和周边潜在敌国的分析后,不难得出日本陆军的主要对手还是中苏两国两军。

图5. 在中国作战的89式中战车

国军的力量很弱,苏军则是日军大本营不打算在十年内去招惹的对象(张鼓峰和诺门坎的战斗基本是关东军内好战分子的“下克上”行为,他们对两国两军的力量差异尚未有深刻认识),因此日军最先产业化的还是轻型坦克(包括超轻型坦克)和中型坦克。

图6. 在中国作战的日军坦克联队,日章旗用于防止空军误击

抗战爆发前,日军主要装备1929年定型的89式中战车。该型坦克战斗全重13吨、乘员4人,主要武器为一门57mm火炮,弹药基数100发。辅助武器为2挺6.5毫米91式机枪,携弹量2745发,前机枪在车体左侧,炮塔机枪与火炮轴线呈150度夹角(逆时针方向)。

图7. 97式中战车,炮塔上一圈兼作无线电天线

车长塔在炮塔右侧,有高射机枪座。89式中战车采用铆接结构,装甲厚度最大为前装甲的17mm,侧装甲和顶装甲为10-17mm,最大速度25km/h,最大行程170km。

图8. 97式中战车,偏移的主炮塔是主要特征

中战车这条科技树上最主要的衍生产品是1937年定型的97式中战车,相比于他的前任显得更为精炼。97式基本型装备57mm战车炮(炮管粗短,炮塔带一圈无线电天线),1939年定型的97改装备47mm长管战车炮(后来的一式中战车也装备这型坦克炮)。当它首次在诺门罕战役中亮相时,还是当时战场上双方最大的坦克。

图9. 97改中战车

二战初期时,97式在面对德军的一号坦克、二号坦克、苏军的BT-7、T-70时都并不落后。但由于47毫米炮弹的重量太轻,动能流失太快,距离一远炮弹的穿透力就大幅降低。

图10. 准备参加开国大典的功臣号坦克

客观地说,日军在战前定型的坦克并不比当时的同类武器落后许多,只是在中日战争爆发后,由于战场上并不急需更加重型的坦克,所以研制后续坦克的进度被拖慢了,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才急急忙忙加速,然而为时已晚,临时抱佛脚是没有用的。

图11. 存放于军博的功臣号坦克

值得一提的是,解放军缴获和装备的第一辆坦克,就是一辆97改中型坦克,后来被命名为“功臣”号,至今仍然保存于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负一层的陆战兵器馆,有兴趣的朋友可自行前往膜拜。

图12. 95式轻型坦克的高清彩图

另外一条科技树上,定型于1935年的95式轻战车显得更加“经典”一些。战斗全重7.4吨,乘员3人(车长、驾驶员、机枪手),采用柴油机为动力,最大速度可达46公里每小时,并可有效避免火灾,以至于后期的89中战车也换用相同的柴油机,算是开了先河。95式装备一门37mm坦克炮,具有一定的穿甲能力,小巧、轻便、灵活,总产量达1250辆。95式和97式共同成为二战日军产量最大的两款坦克车型。

图13. 太平洋战场上的95式轻型坦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933年研制,1934年定型的94式超轻坦克,重量仅2.7吨,装备一挺7.7毫米机枪,又被戏称为94式豆战车。94式的炮塔(称为机枪塔更合适)位于车体后部,车长和驾驶员均有独立舱门可进出,同时在车体后部还有一个方形的大舱门,便于乘员进出并与外部联络。

图14. 在中国乡村地区作战的豆战车,注意每辆坦克都有牵引一辆弹药车

到1937年停产时共有823辆94式豆战车出厂,主要装备于日本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用作步兵火力支援、侦察和输送。正因为这个输送功能的定义,94式豆战车往往还牵引一部装载弹药等物资的拖车,只在作战时脱离拖车。

图15. 意大利人生产的单兵突击车,必须撅腚弯腰操作

虽然这么小的坦克仍然要承担牵引任务显得有些滑稽,但是在机械化水平低下的东方战场,一部豆战车已经是难得的“重型”机械和“重型”武器。

图16. 94式超轻型坦克,也称豆战车

豆战车的出现也是一战与二战期间的产物,除了日本之外,西方国家也大量研制和装备用于步兵支援,这种超轻型战车的设立目标就不是用于坦克对战,之所以后来豆战车几乎成为了日本的专利,是因为欧洲国家的中型和重型战车风头盖过了其早年装备的豆坦克,而日本的后续重型和中型坦克一直难产和小产。

图17. 中国街头的94式豆战车

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时,日军的主要装备仍然是89式中战车和94式豆战车。这两型在日军中也算老旧的坦克仍然能够在中国战场横行霸道,充分说明了国军反坦克能力的低下。

图18. 在东南亚作战的94式豆战车彩图,注意车身后方的方形尾门

实际上到1936年,日军在每个主力师团里都配置了一个独立重装甲车中队,每个中队装备6辆94式豆战车。至于更重型的89式中战车,只有在独立的坦克联队里才能找到。

图19. 1937年12月12日,日军94式豆战车攻破南京中华门

中国战场由于反坦克武器的匮乏,日军主要是以独立战车联队(团级,装备4个营级的战车中队,总共约50辆坦克)的形式来组织坦克配合步兵进攻,先后有大约10个战车联队被投入中国战场“镀金”!

图20. 日本人描绘的豆战车作战,可见中国军队抗日之不易

到1939年南昌战役时,侵华的中国派遣军第11军临时组建了战车集团,由战车第7联队、战车第5大队和轻战车第9中队组成,共135辆坦克集中使用。

图21. 华北平原某地,89式中战车和94式豆战车在掷弹筒配合下,带同步兵冲锋

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才参考欧洲战场组建了更大规模的战车师团,集中作战。之前说了典型的战车联队包括四个战车中队(坦克连),装备约40-50辆中型和轻型坦克,而战车师团通常由2-3个战车联队组成,装备约200辆各型轻重坦克。

图22. 老谋子电影《金陵十三钗》里出现了一辆94式豆战车

在一些中国电影里,也出现了越来越严谨的日本坦克形象,比如《金陵十三钗》里配合日军进攻的小坦克就是一辆九四式豆战车,他狭小的城市街道里,碰上反坦克能力极弱的国军,这种兵器也居然成了“大杀器”。

图23. 陆川电影《南京南京》里出现了95式轻型坦克的布景,但当时这种先前兵器尚未配发给侵华日军

陆川电影《南京南京》里也出现了九五式轻战车,但是我没有在入侵南京的日军师团编制里找到装备九五轻战车的记录,当时鬼子最大的装甲部队似乎也只是所谓的战车中队,装备九四式豆战车。

图24. 诺门坎战役中的日军坦克部队,左侧为89式中战车

1939年爆发的诺门坎事件是日本坦克在西方人面前的一次集中亮相,参战的安岗支队中的第4战车联队有35辆95式轻战车,8辆89式中战车,另外还有5辆94式豆战车。

图25. 大宇宙国电影《登陆之日》有苏日坦克战的剧情

通过恶劣天气掩护下的夜间偷袭,日军取得了一场小胜,俘获苏军4门120毫米榴弹炮,击毁坦克和装甲车10辆,而日军仅损失了1辆95式轻型坦克。不过在后来与苏军坦克的遭遇战中,日军的坦克部队遭到了重创。

图26. 日军坦克联队的典型编制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各种肌肉强壮的欧美坦克进入东亚战场,小鬼子的豆战车再也无法横行霸道,无论在太平洋的岛屿上,还是东南亚丛林里,还是在东北中苏边境线上,美、英、苏等各盟国最终给鬼子们结结实实补上了坦克发展和使用的缺课。

图27. 美军将缴获的豆战车置放于谢尔曼上,成了豆战车被黑得最惨的一次

“燃烧的岛群”是一个专注于太平洋战争和中日战争回顾的军史网,首创于2000年5月,2005年至今论坛在线,2017年转战公众号和自媒体平台。本站力求依据翔实准确,点评角度独到,不吹不黑不喷,已完成作品包括珍珠港11篇、中途岛7篇、巨兽之亡12篇、制胜神器3篇等,欢迎新老朋友们持续关注。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