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清军折腾28年换来惨胜:乾隆为何执意打大小金川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10万清军折腾28年换来惨胜:乾隆为何执意打大小金川

作者丨侯杨方

乾隆时期战争频繁,号称“十全武功”,虽然有些武功并不值得炫耀,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却战果甚微,比如两次金川之役。

01 遏必隆刀:第一次金川之役

乾隆皇帝在位的前十年,天下太平,没有战事,直到乾隆十年(1745 年),在遥远西南边陲发生的战事打破了平静。因四川西部的上、下瞻对土司(今四川省新龙县一带)所属藏民劫掠从西藏撤回士兵的行李,四川巡抚纪山与川陕总督庆复上奏要求发兵进剿,获得乾隆皇帝的批准。

但是由于地形非常险要,碉楼密布, 且当地藏民生性彪悍,战事非常不顺利,清军逐次增加到了两万人,耗费军费超过100 万两白银,一直拖到了乾隆十一年(1746 年)六月才告结束。一年多后,因捏造下瞻对土司班滚死讯,已经回任大学士的庆复被革职,后又赐自尽。这是乾隆朝的第一场战争,结果非常不理想,但随后发生的金川战事将更加艰难。

金川分为大金川和小金川(今四川省大金、小金县),位于瞻对附近,同属藏民土司。大金川土司莎罗奔逐渐强大,四处攻打周边土司,并于乾隆十二年(1747 年)击败了前来镇压的小股清军。

▲大小金川位置示意图

这件事激起了乾隆皇帝的征服欲, 他任命因征苗建功的张广泗代替庆复为川陕总督,负责进攻大金川,要求“毁穴焚巢”,一举消灭。是年六月,张广泗率兵三万多人围剿进攻,但“自入番境,经由各地,所见尺寸皆山,陡峻无比。隘口处所则设有碉楼,累石如小城,中峙一最高者,状如浮图(塔),或八九丈、十余丈,甚至有十五六丈者,四围高下皆有小孔,以资瞭望,以施枪炮。”

金川地处大渡河峡谷,崇山峻岭,地形极为险要, 遍布石造碉楼,非常坚固,没有现代的重型火炮难以攻克。清军子母、劈山等炮对碉楼起不到作用,只能围困。但金川军队熟悉地形,作战勇猛,经常主动出击,清军死伤惨重。

莎罗奔曾一度请降,但乾隆皇帝坚持要彻底消灭,结果战事久拖不决。乾隆十三年(1748年)四月,清朝派遣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讷亲经略军务,“统领禁军及各营将士”前往金川参战,并因“久官西蜀,素为番众所服”,起用出狱后赋闲的岳钟琪,加恩赏给提督衔,此时军费消耗已经达400万两。

六月,讷亲抵达前线后,率军攻打“山陡箐密,碉寨层层”的腊岭,总兵买国良、署总兵任举中枪阵亡,副将唐开中受伤,进攻失败。讷亲奏请也筑碉楼“与之共险”,认为“贼番自必摇动”,但被乾隆皇帝否决。虽然清朝八旗大臣讲求出将入相,文武并不分途,但讷亲没有作战经验、能力, 被张广泗轻视,将帅失和。

连战连败,讷亲已经灰心绝望, 他与张广泗奏请或于第二年再增兵三万大举进攻,或撤兵只留一万人防守,等两三年后再进攻,又被乾隆皇帝痛斥:

“岂有军机重务,身为经略,而持此两议,令朕遥度之理? 如能保明年破贼,添兵费饷,朕所不惜。如以为终不能成功,不如明云‘臣力已竭’,早图归计,以全终始。”

乾隆皇帝的恼怒情有可原,此时清军已达4万多人,而对手仅有3000余人,但无奈对方骁勇善战,且有天险和坚固的碉楼,清军人数再多也无计可施。

九月,张广泗、讷亲先后被革职,随后又在全国增调东三省、京营、四川、西安驻防满洲兵以及绿营兵近3.5万千人,与金川前线兵力合计已近8 万人,并任命大学士傅恒经略金川军务。

虽然如此大张旗鼓、兴师动众,但乾隆皇帝内心并无胜算,他秘密嘱咐傅恒,如果第二年三四月间仍然无法取胜,就公开下诏罢兵。此时户部库中所存银只有2700 余万两,若战事迟至秋冬,“则士马疲惫,馈饷繁难。此二千七百余万者且悉以掷之蛮荒绝徼。设令内地偶有急需,计将安出?”财政困难是乾隆皇帝无法继续进行战争的根本原因。

小小的大金川,总人口不到一万,士兵只有3000 人,8万清军围攻了两年却不能战胜,耗费的军费高达2000余万两,乾隆皇帝对战事已经非常悲观,公开承认自己的指挥错误,且无论胜败也要如期结束战争。

为了震慑军心,张广泗被斩立决,随后讷亲也被祖父遏必隆的佩刀斩杀。清军山穷水尽之时,对方同样也山穷水尽。

乾隆十四年(1749年)正月,战事峰回路转,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已经抵抗达两年之久的莎罗奔终于撑不下去,突然请求投降。莎罗奔在康熙年间岳钟琪奇袭西藏时,曾是他的部下。

为了打消莎罗奔的投降顾虑,岳钟琪仅率四五十人进入对方营地勒乌围,并留宿一夜。莎罗奔对他的这位老上级“迎谒甚恭”,第二天一起在佛像前发誓,随后岳钟琪率领莎罗奔等诸位首领奔赴清军大营,“膝行叩降”,傅恒“承旨赦罪,遣令回巢”,惨烈漫长、代价高昂的金川之战以这样结尾,实乃因为有一位传奇式的英雄人物。

为了这块弹丸之地,清朝付出的代价是极其惨重的,乾隆皇帝的第一宠臣、大学士、一等公讷亲,曾在改土归流、平定苗乱中立功的总督张广泗被处死,多名高级将领战死,国家财政已经无法支撑。

如果金川再坚持一两个月,清军将不得不公开承认失败而退兵,因此这个至少看起来还算体面的结果让乾隆皇帝喜出望外,他封傅恒为一等忠勇公,岳钟琪为三等威信公。

金川之战的发动,不接受对方投降、坚持要取得彻底的胜利,所导致的战事漫长、死伤惨重,这都是乾隆皇帝决断的结果。好在乾隆皇帝撞了南墙还知道回头,划定了明确的止损线,更幸运的是,恰好在即将到达这条止损线前,金川投降了。

02 见溃兵如蚁:第二次金川之役

乾隆十四年(1749年)勉强平定金川后,金川一带一切如旧,各个土司之间照样互相攻杀。清朝官方奉行“以番制番”,希望众土司联合消灭势力最强的大金川,但事与愿违,情势更加恶化,大、小金川反而联合。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事态终于不可收拾,四川总督阿尔泰奏请介入,否则大、小金川必将称霸一方,乾隆皇帝则下令“当统兵直捣其巢穴,或计以诱致,或竟以力取,将(小金川土司)僧格桑擒解省城候旨”,并且认为只要5 000名士兵就可完成这项任务。

七月,四川提督董天弼率军进攻,但先胜后败;乾隆任命温福(镶红旗满洲)为定边副将军,率八旗满洲兵前去参战。三路清军分别由温福、董天弼、阿尔泰率领进攻,初战告捷。

到了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九月, 已经调集军队7万多人, 火药10万斤, 子弹500多万颗,终于在年底攻占了小金川的统治中心美诺,但僧格桑逃往了大金川。乾隆皇帝改变了之前只消灭小金川的目标,要求消灭实力更为强大的大金川。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五月,为了大金川战事已经调拨了2400万两白银,而库贮尚有7000 余万两,

乾隆皇帝表达了“此时惟进剿(大)金川,为众番除害,以奠边隅。即多费军需,亦所不惜” 的决心。

大金川一带气候恶劣,山势险峻,冰雪覆盖,经常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可供通行,而在险要隘口、悬崖绝壁上却密布碉楼、石墙,内设枪炮,清军进攻极为艰难,每前进一步都伤亡惨重,被迫顿兵不前;此时小金川兵又趁机收复故地,清军前后受敌。

乾隆三十八年(1773 年)六月,清军的士气已经降到最低点,金川兵则勇敢顽强,突然奇袭清军的木果木大营,清军全面崩溃,统帅温福左胸中枪战死。

多年以后,当时在金川前线的明亮(镶黄旗满洲,傅恒的侄子)向礼亲王昭梿回忆当时的情景:“董公天弼(提督)、牛公天畀(总兵)、张公大经(总兵)等皆死之,师遂大溃。我兵自相践踏,终夜有声。渡铁锁桥,人相拥挤,锁崩桥断,落水死者以千计。吾方结营美诺,见溃兵如蚁,往来山岭间。”近2万人的清军战死4000余人,中高级军官战死150名,其余均四处溃散。

乾隆皇帝认为木果木是清朝开国以来从未有过的惨败,更激起了他一定要彻底消灭金川的雄心。

他任命阿桂为定西将军,明亮为副将军,增兵2万余人,鉴于绿营兵战斗意志薄弱,其中八旗和蒙古兵占了近一半,此时金川前线已经集结了7万多人的清军,又加拨了3400多万两的军需。清军仍旧先攻得而复失的小金川,因碉楼工事上次已被破坏,小金川很快就被占领。大金川土司索诺木三次向清朝投降,甚至将已病亡僧格桑的尸体呈献,但被乾隆皇帝拒绝,他坚持要彻底消灭大金川。

经过一年八个月的残酷战斗,终于在乾隆四十年(1775年)八月,攻下了大金川的重要据点勒乌围,阿桂红旗报捷,仅七日就将战报传递到正在木兰围场打猎的乾隆皇帝。阿桂与明亮各率一路清军会攻大金川的最后据点噶喇依,苦战不休,至第二年正月,索诺木跪捧印信,与兄弟、妻子及其大头人、喇嘛、大小头目2000余人出寨投降,历时四年半的大、小金川之战终告结束。

▲清平大小金川之战

将军阿桂为平定金川的第一功臣,封为头等诚谋英勇公,副将军明亮封为一等襄勇伯,参赞大臣海兰察封为一等超勇侯。金川之战还涌现了一颗灿烂的新星——傅恒之子、年仅21岁的福康安,他被封为三等嘉勇男。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四月,在紫禁城午门举行盛大的受俘礼,由福康安率将校押解俘虏,乾隆皇帝随后在瀛台亲自审讯,索诺木等四人被凌迟处死。

大、小金川之战以清朝完全的胜利而告终,但代价极其惨重,前后合计有10万大军,集结在方圆不过500里的偏僻之地,死伤数万;因物资运输极为困难,军费高达7000多万两白银,是整个乾隆朝代价最高昂的战争。

金川战争可以说是乾隆皇帝一个人执意发动的,是否值得,是功是过,基本上要由他一个人承担。那么这是否仅是乾隆皇帝个人好大喜功的产物呢?

清朝建立后,加强了对边境地区的统治,比如在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度,内部虽然仍保留自治地位,但在行政、军事两方面已经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则推行改土归流,将很多地区的土官制改成内地的州县流官制,金川战争可以说是雍正年间改土归流的又一个高潮和继续,改土的对象是川藏地区实力强大的土司。

清朝原来的策略是以番制番,鼓励互斗,甚至默许、扶植弱小的土司来削弱强大的大小金川土司,结果发现事态不妙,不仅削弱不了,甚至还有被金川吞并的危险。一旦金川统一了川藏地区, 下一步就会直接威胁到西藏,控制达赖喇嘛,随后便是蒙古不稳,大清帝国的统治基石就会松动。

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因为这几乎是明朝末年建州女真崛起、成为一个强大帝国的翻版,这对于建州女真的嫡系后人来说再熟悉不过,因此乾隆皇帝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将这种危险的苗头扼杀在摇篮里,他绝对不会允许第二个后金帝国、准噶尔帝国出现。

他以明朝末年坐视建州女真坐大的教训为戒,防患于未然,不能息事宁人,不能等到对方气候已成才想到要征讨,那就为时太晚了,因此“我大清国正当全盛之时,中外一家,岂容徼内土司,独梗化外?……此在事势机宜,断不容已,并非好为穷兵黩武也”。

这段乾隆皇帝的自我辩白应该说是发自内心的,金川 之战虽然代价高昂,但必须要打,且绝不接受投降,以此来威慑一切潜在的、蠢蠢欲动的敌人。虽然从技术上讲,金川之战清朝赢得很狼狈,以狮搏兔,损失却如此惨重,但从此以后,川藏地区保持了100多年的和平、安宁,这一战看来也是值得的。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