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倾朝野的摄政王载沣,在清朝灭亡之后,为什么突然“消失”了?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权倾朝野的摄政王载沣,在清朝灭亡之后,为什么突然“消失”了?

文案策划、监制:袁载誉;文案:马靖红

1911年是新旧交替的一年。代表王权贵族的大清灭亡了,代表新力量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起来了。不过,历史并非一天一个样的,不是说今天宣统退位了,明天就再也没有什么大清的势力了。任何事物都是慢慢发展,又慢慢衰退的,什么东西都有一个过程。

但是清末的这位摄政王载沣就不同。大清灭亡以后,他就似一下子消失了一般,很难在后续的政治风暴里再看见他的身影。

那么为什么这位身居高位、权倾朝野的摄政王突然就神隐了呢?他完全可以成为中国近代变革中,满清派的头领,继续在政坛呼风唤雨。

咱们要知其所以然,是绕不开他本人非同一般的人生的。

权倾朝野

载沣这个人,不是寻常的贵族。光绪帝是他的哥哥,父亲奕譞是上一代的和硕醇亲王,手握实权。所以载沣一出生身份就不是一般王公贵族子弟可比的。而他本人呢,也在光绪十六年承袭了父亲的爵位。这之后,他的仕途可谓是顺风顺水,一路扶摇直上。

十八岁那年,他代表清廷远赴德国就德国公使意外死亡一事致歉。此前,这件事一直悬而未解,让光绪和慈禧很是头疼了一阵。而载沣的行为正好帮他们解决了一个大麻烦,载沣也由此走上了后来成为摄政王的道路。

在他二十岁的时候,他就成为了随扈大臣,不久,又掌管了正红旗。此时的他,不仅身担要职,爵位也是更进一步。年纪轻轻的他就已经是许多大臣恭敬又讨好的对象了。

后来他又担任了军机大臣,权势进一步扩大。在光绪与慈禧相继去世之后,溥仪成为了新一任的皇帝,他也成为了手握大权的摄政王。一时之间,风光无两。

载沣掌握大权以后,也做出了许多政治上的改变。

为政举措

成为摄政王,帮助年幼的儿子代理朝政,载沣也算尽心尽力。基于当时清王朝和国家的局势,他从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入手开始整改朝纲。

政治上,他主张裁撤冗官,选用真正有才干的人。除此之外,他还打算把袁世凯拉下位,给自己儿子铺路,也是防止袁世凯功高震主。但可惜的是,载沣还是太年轻了,比不上袁世凯老谋深算,最终棋差一招,放虎归山。

军事上,他把大部分的兵力都交予清朝皇室管理,意图使军权牢牢掌握在自己人手上。这样的想法确实是为满清皇室着想,奈何这些人都是些没有政治军事天赋的人。即便成为统领,作用也不大,成为下属的笑料,根本指挥不动人。

经济上,他为了充盈国库,打算大力支持实业发展。他拟定从运输等行业抽调资金,反对横征暴敛。

虽然载沣的初衷是好的,想依靠“自救”稳定中国局势,保住清朝的统治。但是当时的大清内忧外患不断,实在是无力回天。

更何况他还只是一个初入官场的新手,虽然大权在手,却不能合理运用。只能说一句生不逢时了。

销声匿迹

载沣的摄政王生涯其实没持续多久,也就堪堪三年。原因嘛,自然是因为辛亥革命以及袁世凯了。辛亥革命爆发以后,各地都分分脱离清廷的统治,为了缓解这样的局面,载沣不得以向袁世凯求助。

再加上“皇室内阁”不得民心,皇族本身也指责他未能力挽狂澜,载沣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无力。在各方势力的压力之下,他辞退了摄政王一职,彻底不过问这些纷争。

为什么体验过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滋味的载沣能这么潇洒地离开,甘愿过普通人的生活呢?在笔者看来,原因有三。

第一,此时的中国局势太过复杂,清王朝还想维持以前的局面是不可能的事。通过执政的这么些年,载沣虽然没做出多大的贡献,但是也清楚地认识到清王朝的覆灭只不过是时间问题,要想彻底改变这个腐朽的王朝基本不可能。

第二,载沣自己知道他有几斤几两。他虽然想清廷继续繁荣昌盛,他也做出了相应的改变,但是事实就摆在面前,他确实没那个能力。所以,不如趁这个机会退出,别最后弄得怨声载道,自己被各方势力的怒气,搞的丢了脑袋。

第三,他自己的性格不适合。他的弟弟载涛说,“(载沣)遇事优柔寡断,人都说他忠厚,实则忠厚既无用之别名”。诡谲变换的局势不适合他这样的人,若是生在和平年代,倒还好上几分。

不仅如此,向往平凡普通日子的载沣,也是一个有大局观有名族气节的人。辞去政务以后,他就过上了闲散又不起眼的生活。

他没有参与那些老臣的复辟活动,也没有和他儿子一样屈从于日本帝国主义。他只是守着自己的府邸希望安稳度日而已。

许多人都觉得载沣这个人懦弱又无能,不堪大用。他确实谈不上多有才干,但是他的内心在大是大非上看得很明白很通透,周总理就说他“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和人民的意愿”。

参考资料:百科词条“爱新觉罗·载沣”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