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策划、监制:袁载誉;文案:马靖红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领起义的农民大军向北京进攻。一路上势如破竹,明朝守卫北京的大部分将领不战而退。三月下旬,有守城的明朝“叛徒”,主动打开了城门,李自成攻入北京。
《明史》载,“丁未,昧爽,内城陷。帝崩于万岁山,王承恩从死”。
崇祯皇帝死在了三月中旬的最后一天,本应安详死在殿宇之中的他,却自缢于景山。原本应是守卫最森严最安全的皇宫,却成了他人肆意践踏的处所,充斥着宫人、臣子慌乱的哭喊。
大明朝起于农民起义,也灭在了农民起义上。
其实当时的大明朝并非无力抵抗李自成,在南方的左良玉就手握约八十万大军。但是左良玉并未前去京城护卫崇祯。不过他虽然按兵不动,却仍然被后世称为忠臣。
那么为什么这样一个明明有力气对付李自成的人,在关键时刻没有付诸行动呢?而他又为何还被认为是忠臣呢?这些都得从左良玉这个人说起。
屡立战功
左良玉虽然后来位极人臣,但最初的最初也就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不过他和普通人有不一样的地方。左良玉从小便无父无母,是他的叔父帮着把他拉扯大的。因为身世的原因,他没少遭人白眼,因此他从小便想着要立一番事业来回敬一二。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凭借自身的努力还有在领兵作战上的天赋屡立战功,官位越来越高,势力也越来越大。从崇祯三年到十三年这十年的时间里,他就从一个因事被贬的官员,成为了一名受皇上赏识的大将军。
崇祯四年,左良玉代替尤世威成功抵抗了突然来袭的清军。第二年,他又领命前往河南镇压农民起义。崇祯六年,他率军屡次击退了势力越来越大的农民军。崇祯八年,他又与祖宽一起追击李自成和张献忠等人,获得了胜利。除此之外,他还俘虏了大批农民军。1638年,在再一次追击张献忠的时候,他凭借自身的武艺将其重伤。
《明史》记载,“追及,发两矢,中其肩,复挥刀击之,面流血”。
不过左良玉虽然立下了许多战功,在对抗农民军的过程中出力很大,但是也不是次次都胜利。《明史》里同样也写着,“良玉大败奔还,军符印信尽失”。崇祯十二年,他因为战败就被罚俸贬秩。
即便有胜有负,左良玉确确实实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他自己也因此开始得意起来。
志得意满
左良玉受到赏识,加官进爵,人也开始有点“飘飘然”了。
朝廷多次命令他出兵平叛,他都不予理会,只是一心操练自己的人马,壮大自己的军队。张国维和杨嗣昌等人,曾经向他请求,早日出兵,结果惨遭“拒绝”。
左良玉虽然在打仗一事上很有潜能,但他却并不是全心全意为了朝廷尽忠职守的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他当初按兵不动了。不过这也只是一方面而已。
按兵不动,仍为忠臣?
左良玉按兵不动,自然有他的考量。在笔者看来,原因有三。
第一,左良玉所部,曾被李自成所部大败,兵力损耗十分严重。虽然当时他仍有八十万大军,但这里面的水分是很重的。人数虽多,质量却堪忧。不仅如此,从武昌赶往北京旅途遥远,到时将士们肯定精力不济。如果以这样的军队去抗敌,无疑胜算很低。
第二,左良玉本人,身体在多次征战中留下许多暗伤和隐疾。这样的他没有心力去对抗李自成,也没有十足的把握能一击即中。
第三,此时的大明朝已经大势已去,农民起义的势力已经很大了,又面临着关外的后金。如此“内忧外患”,实在是回天乏术。在没有100%的几率,打赢李自成的情况下,留在南方发展,为大明保住半壁江山,可能是当时最上策了,同时也能让自己价值最大化。
至于为什么说他是忠臣,凭借的缘由,其实就只有一个点,左良玉虽然在明朝末年的明朝忠臣眼里,是一个极其不听话的人,还有野心。但是不得不承认,他在死前最后一刻,都没有想过要投降清朝,而是全力抵挡清军南下。
他的野心,仅仅是想在此后稳定南明朝廷中,为自己的家族,争取更丰厚的地位与价值。是个不好的人,但是一切都还是建立在忠于大明之下的不好。
参考资料:百科词条“李自成”、“左良玉”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