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八十度的“U”型转弯——东乡平八郎与对马海战(上)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一百八十度的“U”型转弯——东乡平八郎与对马海战(上)

本文是“燃烧的岛群”第273篇原创文章,作者Kilo(战史爱好者,著有《百战归来——名将与成名战》)。全文共5575字,配图8幅,阅读需要15分钟。原文曾于2020年4月8日首发于TTH。如果不能阅读全文,请到公众号“燃烧的岛群”搜索,或直接输入文章编号。

“接到发现敌舰队警报,联合舰队立即出动击灭,今日天气晴朗波浪高。”

————东乡平八郎

图-1对马海战开始前“三笠”号舰桥上的场景(油画)居中者为东乡平八郎

1905年5月27日5时05分,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官东乡平八郎从朝鲜镇海湾向大本营发出了这封海战史上著名的电报。这份电报由联合舰队先任参谋秋山真之起草,很多人认为秋山真之颇有几分“文青范儿”,实际上这份电报的内容,基本上就是当天大本营转发的东京气象台天气预报的翻版。秋山真之在这里用这句话告诉大本营:看来今天诸事顺利。

那么,5月27日这一天真的会诸事顺利吗?罗杰斯特文斯基和俄国舰队真的会乖乖送上门来吗?东乡平八郎全歼俄国舰队的宏伟目标真的会实现吗?

就这样,在一片焦虑与等待中,自特拉法尔加海战以来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舰队决战终于到来了。

1.等待

等待,联合舰队在朝鲜半岛南部的镇海湾临时基地经历着漫长的等待,其实这种等待从1904年10月15日俄国第二太平洋舰队出航时就已经开始了。那时候的等待更加焦虑,因为旅顺口还没有攻占,俄国舰队的主力舰艇的威胁还没有解除,在日本海出没的“浦盐舰队”(“浦盐”是日本人给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起的汉字名称,用以指代担负海上破袭任务的俄海军舰艇)还没有消灭,真的是“度日如年”。

日本陆海军在付出了巨大代价后,终于在1905年1月1日攻克了旅顺口,彻底消灭了俄国在远东地区的海上力量,但是联合舰队也损失严重,主力战舰损毁超过了总数的三分之一。

图-2 第二太平洋舰队的进军路线,由于英日同盟,俄舰队无法由地中海通过苏伊士运河迅速增援旅顺

等待,是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但并不意味着白白浪费时间。

在等待中,日本政府将“伐谋”、“伐交”运用到了极致,先是发动自己最大盟友——大英帝国在世界范围内向俄国施加压力,通过“多戈沙洲事件”(俄国舰队高度紧张,误击北海多戈浅滩附近的英国渔船)向俄国施压进行威慑,甚至还派出地中海舰队“押送”俄国舰队通过英吉利海峡;

在西班牙,在非洲,甚至在越南,俄国舰队在燃料问题始终“提心吊胆”,因为迫于英国的外交压力,沿途各国不敢提供燃煤,最后在德皇威廉二世的亲自干预下,才勉强加上了日本出产的劣质燃煤(绝妙的讽刺),航行时黑烟滚滚的俄国舰队也被称为“浮动的熨斗”;

长期在热带海域航行,附着在舰艇船体底部的海藻、贝类“疯长”,舰艇航速降低,操纵性受限,但是沿途没有一个国家敢于为提供维修保养,俄国舰队只能带着机械故障、带着“额外负荷”奔向远东,走向最终的归宿。

正如一个水兵在日记中写到的那样:“在辉煌的太阳下,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美丽的波光粼粼的大海——这是一条壮丽的路,我们正循着他步向死亡”。

图-3铃木贯太郎

等待,是一个思维的过程,意味着理解和判断。

从1905年2月21日正式集结兵力开始,东乡平八郎和联合舰队就一直在等待,虽然关于的敌人情报源源不断,但是涉及俄国舰队“最后启航时刻”的最有价值信息却迟迟不来,直到5月20日东乡才获悉“敌舰队14日从越南芽富湾起航”。

联合舰队先任参谋秋山真之根据获得的情报信息分析,认为俄国舰队的巡航速度约为10节,按照这个航速敌人24日清晨就将抵达对马海峡,但是直到24日深夜,黑烟滚滚的“疯狗舰队”(“多戈沙洲事件”后西方对俄国舰队的蔑称)依旧迟迟没有出现,就连“双眼微闭、一言不发”的东乡都坐不住了。

还是铃木贯太郎在饭桌上一句“不经意的话”——“以俄国舰队的那种构成情况,况且还需要进行海上加煤,平均航速能达到7节就已经是奇迹了”点醒了秋山真之这个“梦中人”。按照7节速度推算,俄国舰队将于5月27日中午前后抵达对马海峡。这一判断成为了东乡平八郎和联合舰队上下的共识。

等待,是一个考验的过程,意味着包容和信任。

在围攻旅顺口俄国远东舰队的作战初期,2艘战列舰触雷沉没,这个损失占了联合舰队战舰总数的三分之一,但是不管是山本权兵卫还是天皇都没有对东乡大加斥责;在俄远东舰队旅顺口突围时,东乡的海上指挥出现了严重的失误,要不是因为敌人旗舰被毁、指挥中断,逃回旅顺的话,差点放跑了俄国舰队,大本营也并没有责怪东乡指挥不力;

当“浦盐舰队”在日本海“神出鬼没”,不仅劫掠商船,甚至突进东京湾袭扰破坏,在国内空前高涨的国民舆论压力之下,日本最高决策层仍然没有对东乡的作战指挥横加干预;在判断判俄国第二太平洋舰队的可能路径时,大本营众说纷纭,海相山本权兵卫甚至下达命令:禁止任何人和联合舰队就此展开争论,给予了东乡以充分的信任。

现在,整个日本的国运就赌在联合舰队,准确地说是赌在了东乡平八郎的身上了。

等待,还有焦虑,从战争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是令指挥官们无比厌恶,但又必须耐心正视的对象。

谁熬得住,谁等得起,谁忍得住性子,谁耐得住煎熬,谁就能看到最后的胜利。

现在,联合舰队上下什么也做不了,只有等待,焦急的等待……等待着即将到来的庞大舰队。他们从波罗的海出发,经过了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绕过了好望角和马达加斯加,通过了马六甲海峡,已经来到了近在咫尺的越南,再下一站就是对马。而这里,将是他们18000海里漫长旅途的终结。

2.训练

联合舰队司令官东乡平八郎有句名言:“一门百发百中的大炮抵得上一百门百发一中的大炮”。一个世纪以来,针对这句话的争议一直没有平息,但是按照东乡的逻辑,为了使所有的大炮都成为这种“百发百中”的大炮,就只有训练了。

实际上,在之前联合舰队与俄国远东舰队的黄海海战中,尽管联合舰队取得了胜利,但是那是一场惨胜,甚至可以说如果不是俄国舰队在关键时刻“没有快刀斩乱麻”,为了挽救一艘巡洋舰而贻误战机的话,那么联合舰队就会因为“放虎归山”,而彻底失败了。

联合舰队针对黄海海战暴露出来的问题,自镇海湾集结开始,就在“月月火水木金金”这样变态原则的指导下,开始了一场白热化的“临战大练兵”运动。

在1904年8月10日进行的黄海海战中,根据第二舰队参谋长佐藤铁太郎的统计,俄国舰队击中日舰的次数要明显多过联合舰队击中对手的次数,而且还是在与被认为是俄国海军中素质一般的太平洋舰队交手时取得的。

在敌人的炮弹面前,联合舰队终于对自己的斤两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在战舰总数短时间内无法改变的前提下,为了战胜大口径火炮数量占据优势的敌人,联合舰队只能在舰炮射击训练上玩命下功夫了。

图-4秋山真之

战前,对日本海军主力舰的炮术水平提高制约最大的就是炮弹的数量,“三笠”号战列舰(联合舰队旗舰)的12英寸主炮一枚炮弹的价值,就超过了100个日本家庭每月生活费的总和,受财力和国力的限制,平时炮术训练主要是以模拟的方式进行的。

面对着第二太平洋舰队这团从西边滚滚而来的乌云,面对着这个号称比旅顺口的敌人更加强大的对手,东乡和联合舰队终于意识到,必须豁出去痛下血本了。为此,第1、第2战队进行了异常严格和刻苦的训练,每天的炮术操演往往持续4-5个小时。

除了采取大量模拟方式训练操炮步骤、缩短发射时间之外,还在短时间内安排了8次舰炮实弹射击训练。在这段时间里,联合舰队仅仅10天内的弹药消耗量就相当于平时日本海军一年的使用量。算上先前战争中的消耗,开战以来12英寸大口径炮弹的消耗已经超过了日本国内炮弹储备总量的半数以上。

图-5 “三笠”号战列舰双联装305毫米主炮使用的炮弹

在提高单门火炮射击精度的基础上,联合舰队还在提高群炮射击效率上作了很大改善。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改变就是:炮术长的位置上升到了舰桥。炮术长在舰桥上指示射击目标和诸元,以保证本舰几十门主副炮的炮弹按照炮术长的统一指令飞向同一个目标,大大提高了命中概率。

这一射击方法是由当时“三笠”号上的炮术长加藤宽治(后来的日本海军军令部长)受伤后在病床上冥思苦想得出的,并由接任的炮术长安保清种(后来的海军大臣)实践成功后向东乡推荐的。这种标准化的射击火控方法,也成为对马海战中联合舰队战胜对手的一柄利器。

临战训练干到了这个份上,东乡还觉得心里没底,因为“巨舰大炮”的数量不足啊,还得再“添把火”,这把“火”就是鱼雷艇和驱逐舰。

图-6 在夜战中发挥巨大威力的日海军鱼雷艇

在黄海海战中,鱼雷艇和驱逐舰发射了40枚鱼雷,仅命中了可怜的1枚,而这些小型舰艇却又在秋山真之“七段战法”中扮演着重要的夜战角色。

因此,在临战训练中日复一日地训练着突击和发射鱼雷的技巧,并向官兵极力灌输“不惜生命,报销皇恩”的所谓“明治武士道精神”。在日本文化中独特耻辱观和极端化忠君爱国思想的熏陶之下,这支近乎疯狂的“雷击”部队已经“磨刀霍霍”。

炮弹打得差不多了,“雷击”训练也完成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就等着对手上门了。可是,即将“上门”的对手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3. 对手

此时,即将送上门来的对手已经步履蹒跚地航行了18000海里,俄国人的这一壮举甚至被西方世界称之为“第八大奇迹”。在20世纪初期,在没有完善的全球化基地群保障的情况下,组织40艘战舰规模的舰队进行跨越欧、亚、非三大洲的远征,也只有“发了疯的”沙皇和“精力充沛不知疲倦”的俄国人才能做到。

图-7航行中的第二太平舰队

实际上,第二太平洋舰队的诞生是一个极为荒谬的过程,最初海军部在1904年6月2日发布的作战纲要中明确:以俄国位于波罗的海区域的军舰为主体组建舰队,绕道非洲开赴远东,支援被困在旅顺的远东舰队。但是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增援远东的战略计划仅仅代表着一种“计划”而已。

随着4月12日马卡洛夫将军的阵亡和8月10日远东舰队黄海突围失败,从军事角度来说,再派遣舰队驰援旅顺已经毫无意义,因为扭转海上战局的可能性几已不复存在。但是迫于战争财政的压力和沙皇本人“对日本的极度痛恨”,俄国又必须摆出一副不惜决一死战的架势,来实现国际金融市场的融资和满足沙皇本人的“民族荣誉感”(后者可能更重要)。

就这样,在众口一致的反对之下,沙皇尼古拉二世来了一个“乾纲独断”,不仅“力排众议”派遣第二太平洋舰队横跨三大洋去消灭那些东方的“黄皮猴子”,还“慧眼识才”指定他的爱将——罗杰斯特文斯基为舰队司令官。

就这样,被改名为第二太平洋舰队的波罗的海舰队,踏上了遥远的征程,走上了总航程为18000海里的不归路。

罗杰斯特文斯基,曾经参加过1877-1878年间对土耳其战争并立下了战功,但此后一直在俄国海军司令部内“行走”,并没有多少海上作战的实际经验,甚至没有实际指挥任何大舰队出海的经历。但是因为“出身高贵”——担任过沙皇侍从武官,再加之高度熟悉海军“中枢衙门”的官僚体制,尤其是在1902年成功组织实施了沙皇与德皇威廉二世会面时的俄国海军观舰式,而得到了沙皇的高度器重,在1903年成为了俄国海军参谋长。

就是这样一个沙皇的宠臣,一个“管理型”的官僚和“军事文盲”,从舰队10月8日启航开始,就陷入了一种“恐惧强迫综合症”当中。除了处理“多戈沙洲误击事件”和为燃煤来源发愁外,罗杰斯特文斯基整日的经常性工作就是扮演“一个宪兵司令”的角色,在旗舰上整日“巡逻检查卫生”、“纠察军容风纪”,在办公室搜寻所有公文报告中的拼写错误,然后命令手下,甚至亲自动手惩罚那些犯错误的可怜虫们,把整个舰队从被日本驱逐舰袭击的恐惧中带到了被长官鞭打的恐怖中。

他似乎什么都想到了,但是就是没想明白如何战备,可是话说回来,如果18000海里都走不下来,战备工作做的再充分也没用,同时没有零件,没有给养,甚至没有数量充足用于训练的炮弹。就这样,曾经是俄国海军翘楚的波罗的海舰队载着满船的燃煤,冒着滚滚黑烟,步履蹒跚的向着远东开来。

图-8 “博罗金诺”级战列舰结构图

凭心而论,第二太平洋舰队的纸面实力还是相当可观的,7艘主力舰中有4艘服役不久“博罗金诺”级新式战列舰,镍钢装甲、光学测距仪等装备的技术水准堪称世界一流。但是,海军作为当时技术水平最高的军种(今天仍是如此),并不是光有最先进的军舰就能打胜仗的。

在经历了五年前的“洗劫”之后(5年前组建远东舰队时已经抽掉了大量的优秀水兵),波罗的海舰队已经派不出优秀的水兵来驾驭这些先进的战舰了,同时所有人都“使出浑身解数”,来逃避这场“18000海里的放逐”,各种兵油子、有前科的问题人物、新手菜鸟,甚至是有参与革命活动的嫌疑人纷纷拿着“被粉饰一新的履历”,前往新舰队报到了。

同时,主力战舰“鹰”号(“博罗金诺”级3号舰)直到启航之际还没有竣工,系统调试和海上试航等必要程序更是无从谈起,甚至有几百吨舾装品未安装到位;当时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无线电通讯设备已经安装上舰,但是德国技术人员拒绝随同舰队出航,同时俄国电讯人员又大多未经过专门培训,就使这些“宝贝疙瘩”成为了一堆废铁,这甚至直接影响到最后对马决战的结局。

与纸面数据虚幻的表象不同,士气高昂的水兵和状态良好的武器装备,才是一支舰队真正的灵魂。而此时的第二太平洋舰队已经是“失魂落魄”甚至是“无家可归”了。就这样,这支“像整个俄罗斯帝国那样庞大,那样笨重、荒唐、无力、怪诞的舰队”(列宁的原话)义无反顾地一头扎进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本文节选自《致胜之道——换个视角看战争》丛书之《百战归来——名将与成名战》一书,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9年12月出版。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