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1月的淞沪抗战,日本人为何要派飞机炸毁涵芬楼的藏书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1932年1月的淞沪抗战,日本人为何要派飞机炸毁涵芬楼的藏书

文/文定

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国民政府继续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把主要军事力量放到围剿江西红军和对付反蒋派系身上,希图在最短的时间内武力统一中国,树立和巩固蒋氏独裁政权。因此,他们对帝国主义主宰的国联寄予极大希望,盼望西方大国出面对日本施压,幻想三国干涉还辽的旧梦重演。然而,国联根本无力约束日本,虽然做出几项不痛不痒的决议,但没有阻止日本对中国的扩大侵略。

国民政府的对日妥协,激发了中国民族主义运动的昂扬,尤其是在上海、北平等大城市,各界民众、工人、知识分子纷纷走上街头,抨击国民政府的倒行逆施,呼吁政府停止内战、领导抗日。受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国民政府也进行了有限度的抗日。

侵占东北后,1932年1月28日,日本海军陆战队又在上海挑起事端,不宣而战,向闸北中国驻军发起了进攻,驻守淞沪地区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在总指挥蒋光鼐和军长蔡廷锴的指挥下奋起反击,“一·二八”淞沪抗战打响。

当天夜里,日军在炮火的掩护下,以20多辆装甲车开路,向闸北区的宝山路、虬江路、广东路、宝兴路、横滨路、天通庵路、青云路一线发起攻击。中国军队顽强阻击,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

2月10日,国民政府增派第五军由张治中率领,参加淞沪会战,使中国军队作战人数达到5万余人。与此同时,日军也派遣2个师团增援,在上海的兵力达到7万余人,并且在装备上优于中国军队。

3月1日晨,日军对淞沪地区发起总攻,日军先以飞机、大炮猛轰了3个半小时,然后,日军第九师团、第二十四混成旅团以及海军陆战队在坦克、装甲车掩护下向江湾、庙行以及闸北八字桥一线发起猛烈攻势。各路守军在凶猛的敌人火力下仍然坚持战斗。直至3月3日,日军占领真如、南翔后宣布停战,淞沪战役结束。

是役,第十九路军和第五军阵亡官兵4270人,负伤9830人。另外,在日军的狂轰滥炸之下,有6080名市民死于非命,2000余人负伤,失踪1.04万人,财产损失达16亿元。另外,中国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被全部焚毁,东方图书馆收藏的数百万册书籍资料,包括涵芬楼所藏的10万多册宋、元版珍贵图书以及清乾隆年间编写的四库全书,均被焚毁或被日军掠走。[插图]据日方记载,日军侵犯淞沪地区总计阵亡官兵769人、负伤2322人。5月5日,在国联代表团以及西方大国公使的斡旋下,中日签署《上海停战协定》,虽然日本停止了对上海进攻,但其势力得到扩张。

淞沪抗战历时33天,第十九路军和第五军官兵以英勇顽强的大无畏精神,激发了中国各族人民的抗日热情,全国掀起了又一轮各民族、各阶层、各派别的抗日救亡运动的热潮。

“一·二八”淞沪抗战之后,国民政府调整了对日方针,从完全不抵抗转变为有组织、有限度的抵抗,热河抗战和长城抗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的。

1933年1月1日,日军突袭山海关,3日占领了山海关。国民政府要求张学良加强热河防务,并派代理行政院长兼财政部长宋子文前往督促。1933年2月下旬,日军兵分南、北、中三路向热河大举进犯。孙殿英奉张学良之命率第四十一军由山西驰援热河。3月1日,日军出动飞机轰炸赤峰,然后发起地面进攻。冯占海、唐聚五部义军配合孙殿英军在赤峰城内外与敌展开一场殊死厮杀。战至26日,孙殿英部和其他义勇军余部撤出战斗,热河北部大部分沦陷。此役,孙殿英部阵亡军官45人、士兵1823人,负伤军官24人、士兵1537人。

防守南线的万福麟部的6个步兵师(原是旅建制),也于2月27日在沙帽山与日军激战。战至3月4日,热河的南部也落于敌手。而守卫热河省会的汤玉麟根本未做抵抗,致使日军仅以128名骑兵,于3月4日轻取承德。

热河沦陷,日军兵逼长城一线,平津危急,华北危急,全国上下一片震惊,谴责当局的声音此起彼伏。南京政府也意识到局势的严峻,除组织东北军和原西北军的宋哲元、庞炳勋、商震等部参战外,还抽调了3个中央师北上。

3月初,日军分别向长城沿线的古北口、喜峰口和冷口发起攻击,中国守军奋起抵抗,长城抗战打响。

在古北口一线,守卫在这里的是东北军第六十七军一一二师、一一〇师及中央军的第二十五师。战斗从3月5日开始,至12日结束,中国军队打退日军的多次进攻,最后因未能抵挡住日军的飞机大炮,古北口失守。在喜峰口一线,守卫在这里的是华北第三军团所辖的6个师10个旅。战斗从3月9日开始,至4月11日结束。在这里,日军遭到了中国守军的顽强抵抗,虽然最终防线被日军突破,但仍然显示出中国抵抗侵略的决心。

特别是第二十九军的大刀队夜袭日军阵地,狠狠地打击了侵略者,获得全国人民的赞扬。在冷口一线,守卫在这里的是守军商震的第三十二军。战斗从3月6日开始,至4月11日结束,虽然未能阻挡住敌人的进攻,但也给日军以沉重打击。长城抗战除了在喜峰口、古北口、冷口与敌鏖战外,战场还在南天门、八道楼子、兴隆、新开岭、石匣、酒河桥、南北团汀以及滦东、察东各地展开,中国军人不畏强虏,奋勇作战,使敌人每前进一步都付出血的代价,以鲜血和生命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

长城抗战是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政府组织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抗战活动。然而,在“攘外必先安内”的总政策下,蒋介石仍然把主要精力放在“剿共”方面。5月31日,中日在塘沽签订了《塘沽协定》。此协定虽然暂时制止了日军向华北的进犯,但国民政府被迫放弃了河北19个县、2个设治局,近4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的治理权,使日本侵略势力渗透到了华北。

《塘沽协定》签订之前,日军就开始觊觎察哈尔省。1933年5月24日,盘踞在多伦的日伪军南侵,沽源守军因无人负责指挥,纷纷后撤,日伪军轻易占领了沽源,察省形势顿现危急。为了抗击日军,5月26日,冯玉祥组建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并发表了抗日通电。从6月开始,抗日同盟军即与日伪军展开了战斗。至7月,在连续取得胜利后,抗日同盟军决定攻打日伪盘踞的多伦。从7日至12日,经过激烈的战斗,抗日同盟军共毙伤日伪军1000余人,收复了多伦。

抗日同盟军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国民党中央以干扰中日关系总方针的名义,迫使抗日同盟军解散。之后,察北地区空虚,使日伪有了可乘之机。1936年1月,汉奸李守信在日本人支持下,同苏尼特右旗王公德穆楚克栋鲁普勾结,成立“蒙古军司令部”和“蒙古军政府”,公然宣布脱离中国政府的节制。为了粉碎日伪阴谋,绥远省主席兼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五军军长傅作义率部发起了绥远抗战。

绥远抗战从1936年11月15日开始,到12月19日结束。整个抗战又分为红格尔图战斗、百灵庙战斗和锡拉木楞庙战斗。

11月15日,汉奸王英纠集5000余人向红格尔图进犯,日军7架飞机也开始向中国守军阵地投弹。傅作义亲自到前线指挥战斗,战至18日,日伪军无功而返,中国军队毙敌1000余人,俘虏300余人,其中有电台台长日本人八牟礼吉和日本人雇员松村利雄。傅作义决定乘势收复日伪盘踞的百灵庙。23日晚,百灵庙战斗打响。激战至24日上午,中国军队收复了百灵庙。此役击毙日伪军300余人,其中日本军20余人,击伤600余人,俘虏300余人。百灵庙大捷,振奋了全国人民。国民政府外交当局正式发表声明,指出“此次蒙伪匪军大举犯绥,政府负有保卫疆土、戡乱安民之责。不论其背景作用为如何,自应予以痛剿。此为任何主权国家应有之行为,第三国无得而非议 ”。其后不久,中国军队又成功地收复了锡拉木楞庙等地,基本肃清了绥远境内的日伪军,历时5个多月的绥远抗战,以中国军队的胜利结束。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