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神剧脸皮太厚 真实的鬼子是这样打仗的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抗日神剧脸皮太厚 真实的鬼子是这样打仗的

图1. 在我们的神剧里,打鬼子的画风是这样的

当下,电视频道和视频网站满屏都是被各种修理的鬼子,儿童团用弹弓都能灭,如此大规模和无底线的戏虐自己最危险的对手实在是看不懂,真实的鬼子到底是怎么打仗的?

图2. 在热带作战的模拟场景,这里槽点也不少

与二战时绝大多数国家(包括中国)采用的班、排、连、营、团、旅、师(一个师通常不到两万人)体系不同,日本陆军构建了由分队、小队、中队、大队、联队、旅团、师团逐级组成的独特编制体系,一个满编师团接近3万人规模,比各国军队的师都要大得多。

在中国战场,一个满编甲种师团的战斗力完全超越国军的一个军,甚至需要多个军进行车轮战方能勉强应对。

图3. 抗日神剧就马虎得多,槽点自己找

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分解到最基本的步兵作战单位来看起。

日军最小的战术单位是分队,编制上相当于中国军队的班。每个分队13人,其中分队长1名、4名机枪兵(装备轻机枪一挺,人员包括组长、射手和两名弹药手)、8名步枪兵(每人一支单发步枪),战斗时期的加强分队会多配置一个两人掷弹筒组。

与此相对应的国军步兵班通常为11人或12人,如抗战前期一个国军德械师步兵班为11人,配备10支中正式步枪,1挺ZB26捷克轻机枪。抗战后期,一个国军美械师步兵班有12人,配备1支M3冲锋枪,1挺ZB26轻机枪,10支M1903春田步枪。

图4. 此图可以清晰看到覆盖在枪机上的防尘盖,也是38大盖的俗名由来

虽然基本战斗单位步兵班的人数规模上差别不大,但是武器配备和弹药量的差异就出来了。以日军主要装备的单兵武器38式步枪为例,38式使用6.5mm小口径弹药,而日军早期大量装备的大正11年式机枪(俗称歪把子)也适用6.5mm步枪弹,并采用与38式一致的5发弹夹,因此日军步兵弹药理论上是可以通用的。

图5. 日军30式子弹盒,内装12个5发弹夹

从携弹量上,日军单兵携带120发子弹,日军弹药手更携带多个内装120发子弹的弹药箱,一个班的总携弹量可以达到2000发。

日军的战术设计就是以轻机枪为主要的火力输出点,配合以步兵的精确射击和冲锋,近战则强调刺刀拼杀。

图6. 大正11年式机枪,注意旁边的弹药匣,可装24个5发弹夹共120发

之所以要把大正11年式机枪设计得那么奇葩,也是日军的高层武器设计部门玩弄小聪明的结果。上文已经说过日军班用武器设计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弹药可通用可互换,同时为了配合日本人矮小的体格也为了增大弹药携带量,在二战各国里率先采用6.5mm的小口径弹药。

实际上除了轻武器弹药,日军各种武器口径基本上都相较于欧美做了减装或缩小口径,比如欧美轻巡洋舰上流行的152或155毫米炮就因为单发炮弹的重量超过了体格瘦小的日本人体力上限,而被缩水为140毫米,并运用于从轻巡洋舰到潜艇乃至战列舰副炮上。

最后定型于1922年的大正11年式轻机枪就不得不设计为用弹斗供弹,这个弹斗形似小号的粪勺,装于枪身中部左侧,可以从上方依次放入六个五发标准弹夹(如下图),然后用盖板将弹夹依次压入供弹口,完成击发和退弹。

图7. 顶部视角,上图可见向右偏移的枪托,下图可见弹夹在弹斗里的状态

实战中由于弹斗是敞开式的,野外环境下非常容易有杂物进入导致卡壳,就像个开了膛没缝合的伤口,需要经常性的维护,得到了前线日军的一致恶评。更为可悲的是,由于步枪弹装药量和口径偏大,日军甚至还设计了专用于轻机枪的6.5mm特种弹,这样一来导致唯一的最大优点弹药互通性也丢失了。

图8. 歪把子机枪上子弹的方式

图9. 上图右侧歪把子机枪的弹斗和瞄准器的关系

外观丑陋突兀又难以维护的弹斗还导致了大正11年式机枪的另一项奇葩设计:为了避免在瞄准时被硕大的弹斗遮挡视线,大正11年式机枪采用了将枪托向右侧偏移的设计,导致枪托和枪身不在一条直线上,这成了大正11年式机枪另一个最显著的外观特点,也是歪把子这个更广为人知的俗称的由来。

这种偏移式的枪托导致射击时枪身平衡性不易掌握,枪口易向左偏,需要熟练的射手才能发挥出精度优势。歪把子独特的供弹也导致其连射时基本上就是五发一响,类似于“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而区别于欧洲高射速轻机枪的撕油布声。

图10. 日军掷弹筒小组,注意射手右手正准备拉动击发机,弹药手手持两枚榴弹

日军的一个小队则大于中国军队的排,一般由7人小队部、三个13人分队和一个装备三支掷弹筒的8人掷弹筒分队构成,共54人。

在小队级出现了日本步兵很有特色的一种支援武器——掷弹筒。以最普遍装备的89式掷弹筒为例,口径仅为50mm,最大射程700米,全炮重量仅4.7公斤,相当于一门超轻型迫击炮。

图11. 日军掷弹筒和弹药袋,军博里似乎只能找到60毫米迫击炮

89式掷弹筒发射时先由射手拉动击发杆,然后由弹药手将弹药从筒口装入,射手用左手握住发射筒,根据目标距离转动手柄直至调节杆达到对应长度,射手通过瞄准线进行概略瞄准后,拉动击发机上的皮带将榴弹射出。

掷弹筒对付的主要目标就是敌方的轻重机枪和炮兵阵地,日军将其装备到小队(排)一级,作为最基本的步兵支援曲射武器,由于其重量非常轻,隐蔽性好,在熟练射手的操作下威胁很大。

图12. 使用掷弹筒的日军小组,注意其隐蔽在土堆后进行跨射

和大家想象的不同,日军在抗战中并非动不动就挺刺刀冲锋,而是打得极为精明和狡猾。实战中日军一旦遭遇到较为坚固的火力点,立即停止进攻随地隐蔽。等待跟随部队前进的掷弹筒准确的将其打掉。

在淞沪会战中,中央军18军14师42旅的36挺重机枪被小日本用平射炮和掷弹筒打掉了32挺,当时的国军重机枪手回忆,他们一般打几百发就要转移阵地,否则日军的掷弹筒就会准确的打来。

一旦国军的机枪火力被摧毁,日军立即以重机枪火力压制住国军火力,随即以优势兵力发起冲锋突破阵地。所以说抗战初期面对历经多年训练的甲种师团的精锐时,的确是硬骨头不好啃。

图13. 中间的日本南方军士兵手持的也是一具掷弹筒

超过小队(排)级后,日军还有更多的步兵支援武器留待下次再介绍。而到了抗战中后期,大量日军并组建为驻守部队,以小队甚至分队的规模驻扎在广袤的中国沦陷区,单兵武器的配备相比早期强调野战的师团有了较大调整,由于执行守备任务为主,机枪的比例提高,掷弹筒反而没有什么作用,这也是中国影视作品基本不反映掷弹筒的一个理由吧。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