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唐镜/文
“《元史·地理志》载“昂可剌者,因水为名。附庸于吉利吉思。”昂可剌为居于贝加尔湖以西安加拉河沿岸的吉利吉思属部。史称昂可刺地“昼长夜短”,或称“日不落”。
“北冥有鱼”
校/捕风者 画/一条人文主义狗 图/地缘谷
岭北行省是元代十大实土行省之一,不同于缅中行省、征东行省这样有名无实的行省。岭北行省以蒙古帝国时代的首都和林为首府,主体即当代的蒙古国,也包括内蒙古和西伯利亚之一部分。在那个生产力极为不发达的年代,岭北行省竟一度拥有多达200万以上的人口,这也给元王朝治理岭北行省增加了难度。
岭北故地,如今的乌兰巴托城郊草原
l 向北,直到北冰洋
在忽必烈建立元朝,立行省制之初,整个蒙古故地都被划入中书省。但蒙古故地实在过于庞大,不易管理,且草原上的诸王又时常叛乱,因此令北平王那木罕管理大部分蒙古本土。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封皇孙甘麻剌为晋王,就藩于“太祖四大斡耳朵之地”,以代替那木罕,其后甘麻剌祖孙三代嗣封晋王。漠北地区则被设置为和林宣慰司都元帅府。
大德十一年(1307年),和林宣慰司都元帅府被罢,改建立和林等处行中书省。皇庆元年(1312年),和林等处行中书省改名为岭北等处行中书省。
和林宣慰司都元帅府被罢设行省,一是削弱晋王的权限。二是西北方向一直与元帝国为敌的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因枭雄海都的去世,不久后帝国罢兵休战,漠北地区进入和平的状态,因此便取消了军事化管理的模式。
岭北行省并不包括整个蒙古草原,对于现代的内蒙古只包含一小部分。如元王朝的上都开平,“鲁王城”应昌,都被放在中书省之内,因为这些地区离大都较近,便于管理,中枢也可借中书省向草原的延伸发散对蒙古草原的影响力。
岭北行省西南至也儿的石河(额尔齐斯河古称),西接钦察汗国和察合台汗国;东南至哈剌温山(今大兴安岭),以勒拿河东接辽阳行省。
勒拿河曾亲眼见证了岭北行省的广阔
其北部边界则比较模糊,谭其骧版地图将其画到北冰洋。《元史·地理志》载“昂可剌者,因水为名。附庸于吉利吉思。”昂可剌为居于贝加尔湖以西安加拉河沿岸的吉利吉思属部。史称昂可刺地“昼长夜短”,或称“日不落”。元王朝对吉利吉思部建立了管理,那么岭北行省向北似可至北极圈附近。
这样看来,元朝人看见了北极光也未可知
显然,由于游牧民族惊人的环境适应力,以及元王朝由游牧民族建立产生的对诸游牧部族的凝聚力,岭北行省成为元王朝最广阔的一个行省。
l “世界的中心”
岭北行省的首府和林,全称哈拉和林,位于蒙古高原西部,今乌兰巴托西南365公里处,曾是克烈部的都城,在此前的回鹘时代就已经是重地。成吉思汗击败其义父王汗的克烈部之后,夺取了哈拉和林。
不过,在成吉思汗时代,蒙古帝国的核心仍是大斡耳朵(“宫帐”之意),大皇后孛儿帖就住在大斡耳朵。大斡耳朵位于怯绿连河(克鲁伦河)上游,是铁木真出身的乞颜部的祖宗肇基之地。
今天的大斡耳朵,也称庙殿,成为普通蒙古人纪念成吉思汗的专用场所
成吉思汗十五年(1220年),在和林一带设置了一个新斡耳朵,成为第四斡耳朵。而第二、第三斡耳朵都在大斡耳朵附近。和林斡耳朵的设立,体现出铁木真对于蒙古高原西部的重视。蒙古帝国讨平花剌子模之后,在中亚的领土大为扩展,也需要这样一个西方重镇来控制西边,吸纳来自外部世界的技术、资金和人口。
太宗窝阔台继位后第七年(1235年),开始在鄂尔浑河畔兴建和林城,建筑工程一直延续到蒙哥汗时期。这段时间,和林成为蒙古帝国的都城,被后世称作“世界的中心”。对窝阔台汗和蒙哥汗而言,定都和林,符合帝国多次西征扩展疆域的需要。
哈拉和林遗址
忽必烈在开平自立为汗并打败阿里不哥后,和林失去了首都地位,并在内战中遭受很大破坏。但岭北行省的设立,使得和林又体现出其重要地位。
由于蒙古人重视商贸,招引各国商人使节工匠来到或途径和林,和林的畜牧业、商业、手工业均较为发达,又由于其地处鄂尔浑河河畔,附近农业可维持基本粮作。
元朝灭亡之后,北元小朝廷又一度撤到和林,以此为根据地。洪武五年(1372年)的岭北之战虽然北元获得胜利,但明军李文忠部也横扫了和林,此后北元朝廷不敢再留驻和林。随后的岁月里,和林彻底衰落。
l 200万人口巅峰
在封建时代,整个蒙古草原的蒙古人口在明末清初时在200万左右,这是蒙古草原的正常容纳量。然而这里的蒙古草原,是包含了内蒙古河套、丰州(呼和浩特)、察哈尔草原等水草丰美之地在内的。而岭北行省则只包含一小部分内蒙古。
然而,岭北行省在巅峰时代,人口却高达200万以上。有说法认为窝阔台汗国汗王海都于于大德五年(1301年)纠合众叛王入侵,在和林被元武宗海山击败之后,其麾下大量民众迁入漠北,导致岭北行省人口多达200万。
不过,海都败亡只是其中原因之一。蒙古统治者对于漠北极为重视,分封宗王镇守并以大量军队驻屯,在建立元王朝前后也大量迁移中原人口到漠北,也极大扩充了岭北行省的人口。
唐代曾经在漠北建立统治,但认为漠北不适合耕种。忽必烈则希望通过农业来使得漠北粮食自给,遂在和林建五卫,每卫万人,其中屯田者2000人。
元英宗时,又"立屯田万户府于称海、五条河,为户四千六百四十八,为田六千四百余顷",则称海、五条河也是元朝在岭北行省的重要屯田中心。
称海本是13世纪初蒙古大臣的名字。1219年,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命称海留守后方,总领所俘民众万人,辟地屯田,筑城阿布罕山北,此城因而得名称海城。称海位于阿尔泰山北麓,蒙古高原西部科布多一带,有较悠久的屯田传统。
岭北重要屯田地分布
整个岭北行省的屯军屯民数量,约在数万。他们地位低下,遭受沉重的剥削和压迫。同时漠北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耕种期短,灾害多发,使得岭北行省的屯田体现出脆弱的性质。
元武宗之前,岭北行省的屯田就已经出现全面废弛的局面。虽然后来元廷试图振兴,成效也有限。到元朝后期,岭北屯田几乎彻底荒废。
岭北光照不足,缺乏水源,土壤也极易出现荒漠化,并不是好的耕种之地
而实际上,即便岭北行省屯田经营良好,区区数万屯田人口也供养不了多达200万的行省总人口。岭北行省的运作,主要还是依赖于内地输血供养。所谓"和林百年来生殖殷富埒内地"、“贫极江南,富夸塞北”,正是这种虹吸效应的体现,而元代大运河和海运体系则成为草原向中原抽血的通道。
l “草原帝国”
在元王朝的历史上,漠北镇边亲王手握重兵,拥有极大权力,在皇位继承中居于优势。因此岭北行省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岭北行省仍以千户、百户组织为地方行政单位,不设州县,体现于元朝的中原帝国与草原帝国的二元性。
岭北行省虽有汉军驻守,但主要承担屯田任务,行省长官均是蒙古人或色目人,且多由勋贵或勋贵之后担任。
元王朝所选任的岭北行省官员,大多能力、素质出众,以承担节制诸王,稳定帝国龙兴之地的重任。而不称职的官员往往会遭到罢黜,如天历年间岭北行省平章政事塔即吉、左丞马谋因党附倒剌沙而被免官;至顺初年岭北行省平章政事哈八儿秃被御史弹劾为“其人无正大之誉,有鄙俚之称,钱谷、甲兵之事,懵无所知”遭到罢黜。
但是同时也必须指出,首先元代岭北行省官员的首要任务是稳定行省的政治军事局面而非发展经济与农牧事业,其次岭北行省环境恶劣、维持其繁荣需要依靠于内地输血是客观情况而无法通过主观意图改变的。岭北行省越繁华,中原与漠北的矛盾只会变得越大。
雪灾制约着岭北发展,这一点从蒙古国频繁的雪灾不得而知
元廷对岭北行省的重视,并不能降低其对中原的依赖程度。
元王朝的岭北行省,可谓中国古代史上对外蒙古地区控制程度最高的一段时期,这是元朝统治者的民族起源所决定的。但其经营方式也注定了元王朝的统治在中原被民众所不满,难以长久。
明朝取代元朝之后,一度耀兵漠北,但由于缺乏人力物力对漠北建立统治和管理,终于还是放弃了这一地区。后来清王朝虽然通过满蒙联姻合作,以盟旗制治理蒙古,但控制力较强的只有内蒙古地区,外蒙古的部落组织仍基本维持,清朝对其只有较松散的统治。终于在清王朝灭亡前夕,外蒙古正式独立,脱离了中国的版图。虽然民国时有徐树铮将军一度收复,也只是回光返照了。
清朝统治下的内外蒙古
徐树铮将军在库伦
草原经济与内地经济的巨大差异,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碰撞,使得中国两千余年以来,围绕长城一线一直发生着激烈的军事、政治对抗。虽然一方有时能征服另一方,但都难以长久。元朝岭北行省的繁荣,终究成为昙花一现,而当代中国虽然得以保住内蒙古,岭北所在的外蒙古却永久地分离了出去。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