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壳枪木质枪套的用途、用法、种类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驳壳枪木质枪套的用途、用法、种类

前几天发了《驳壳枪左肩右胁佩挂,枪柄朝前为哪般?》一文,收到许多网友关于驳壳枪木壳的讨论,因篇幅和修改次数限制,对于有些问题无法在原文中作答,这里权做补充。

(一)

驳壳枪的木质枪套,也简称木壳,是旧中国军事题材影视作品中最常见的轻武装具。就是这个:

图1

驳壳枪也有皮制枪套,皮制枪套外附两个弹匣袋,皮制的盒盖朝靠向身体的一侧打开(本文不重点讨论这个)。

图2

和皮制枪套的盒盖打开方向正相反,木壳的盒盖只能向身体的外侧打开。请看:

图3

上图系网友“一氧化碳不多”在境外玩盒子炮时的拍照。照片中盒子炮的木壳盒盖就是向外打开的状态。

图4

这是木制枪套的一侧。靠近顶端有一按钮,是用于开启盒盖的。陈佩斯朱时茂春晚小品《主角与配角》中有关于这个按钮的用法。

图5

上图系盒盖打开,装入驳壳枪的状态。从这个角度,能清晰看到盒盖开启的机关,也能更好的理解它的盒盖为什么只能朝向外开。

众所周知,驳壳枪的木壳除了装枪,还有一个功能,即将其与枪柄结合,当枪托使用,抵肩射击,以增加有效射程。那么,驳壳枪与兼作枪套的木壳是如何结合的呢?请看:

图6

这是木壳尾端的卡榫。

图7

这是枪柄后端的勾槽。

将木壳卡榫插入枪柄沟槽,完成二者结合:

图8

结合以后,整个枪就变成一支卡宾枪,或者冲锋枪了。

图9

如果各位对民国的军史有兴趣,那么一定会发现一个问题,即一直到1940年之前,不管是国民党军还是中共军队,在战报统计中,驳壳枪并不统计在手枪之列,而是单列一项。这大概是作为像今天的P90那样的单兵自卫武器分类的。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当年使用驳壳枪,必须结合木壳,这也是国军制式教范的要求。

图10

这是抗战时期国军一名手枪兵,驳壳枪结合在木壳之上。

正规军是如此,即使是游击队,只要条件允许,驳壳枪的射击也要上木壳,因为作为冲锋手枪,单手打连发很难控制。啥叫条件不允许呢?游击队经常在敌后作战,化装成赶集的农民或商贩侦察、偷袭等等,不能让人看到枪,驳壳枪便只好暗藏在腰间,硕大的木壳也就只好不用,这就是条件不允许。

图11

这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时期,黄道、刘英、粟裕和警卫战士的合影。除三名首长外,十九名警卫战士的驳壳枪全部驳接了木壳。

老电影《南岛风云》中,由老艺术家仲星火饰演的游击队员张强一角,在掩护事务长运粮那场戏,与敌枪战时,也是结合木壳做连发点射的。只是今天的男女戏子们用驳壳枪,是很难看到这样的用法了。

(二)

驳壳枪的木制枪套,多数情况下,外面还应有一皮制挂套,皮挂套通过木壳上的一个长条形挂环固定。即如下图:

图12

挂套是活动的,战斗中,驳壳枪木壳应从皮挂套中取出,与驳壳枪结合后,抵肩射击。这同样也是步兵操典中的规范。

图13

这是新四军正在进行战斗演习的照片。照片中的战士手持一支驳接了木壳的驳壳枪。图中红圈中标示的那个悬吊着的物件,就是木壳外部的皮制挂套。

很多历史老照片中,可以看到这样的驳壳枪:

图14

这两名战士,其驳壳枪木壳的外侧便都装有皮制挂套。

图15

这是孙连仲第二集团军的一支手枪队台儿庄战斗前的拍照,他们佩挂的盒子炮也全部有这种皮制挂套。

这种木壳外装了简易皮挂套的驳壳枪,如果采取右肩左胁的方式背挎(较为常见),则枪柄朝前,很容易用右手抓握。如图:

图16

而若采取左肩右胁的背挎方式(比较少见),则枪柄朝后,也比较容易用右手抓握。如图:

图17

驳壳枪的拔枪动作,按操典的规范,是需双手合作,即一手握住木壳,一手抽枪,而非像普通手枪那样单手操作。当然如果另一只手不方便时,单手也能操作。

驳壳枪并不都是有皮挂套的,有些就没有。没有皮挂套怎么挂枪呢?这里要感谢网友“小油腻大叔”的提示。当木壳外没有皮挂套时,枪背带直接系于木壳按钮背面的长形挂环之上,就是这个地方:

图18

这个时候,驳壳枪左肩右胁时也就只能是枪柄朝前了。

图19

上图是五名抗联教导旅的战士,全部左肩右胁的佩戴有驳壳枪,枪柄一律朝前。请细看,他们的驳壳枪木壳就是光光的没有皮挂套。

再看下图:

图20

这是旧中国一名警察执行人犯的老照片,他的驳壳枪也没有外侧的皮挂套,枪背带显然就是直接拴在那个挂环上的,因为驳壳枪的木壳只有那么一个地方可以挂系背带。

如果说因为驳壳枪的木壳没有用于挂枪的皮挂套,所以只能在左肩右胁挎枪时枪柄朝前的话,那么还有一种驳壳枪的配置,是有意要求你右胁佩枪时枪柄朝前的。请看:

图21

这种样式的皮挂套,它的枪背带是固定安装于木壳上装有长形挂环的那一侧,而不是前边说的那种安装于按钮那一侧。这意味着什么呢?这就意味着,当你右胁佩挂驳壳枪时,它的枪柄就只能朝前,没办法朝后。

图22

这是两支不同型号的毛瑟二十响插梭快慢机手枪,上即著名的M712型,下为它的前期试制型,有人称作M711型。这两支冲锋手枪,配的就是这种右胁挎枪时枪柄必须朝前的枪套。

为什么枪柄朝前,前文已经做了专门讨论,这里不赘述。

(三)

驳壳枪的木壳,远远不是一种两种,而是有多种。比如这种:

图23

这是一支十分罕见的木壳,罕见就罕见在它的背带既不是配置在盒盖按钮的一侧,也不在其背面,而是在木壳的窄脊两端。换个角度看:

图24

对于这种盒套,才是可以由个人的爱好愿意枪柄朝前就朝前、愿意枪柄朝后就朝后的。但从海量的文物与老照片中,笔者从未看到过旧中国出现过这种样式的木壳,因而怀疑这又是战后西方某些人的杰作。

毛瑟1916年式9毫米毛瑟手枪,也就是西方俗称的“大红九”,其木壳外的皮挂套与7.63毫米C96有所不同,不同之处除了它的包裹样式,还有:其一,多了一个备用弹夹袋;其二,多了一个通条。

图25

还有其三,木壳的背面多了两个像一般自卫手枪皮套那样可以直接挂在腰带上的扣袢。

图26

不过这种样式的木壳,这种不要枪背带而直接穿在腰带上的佩戴方式,旧中国十分罕见,一战时的德军比较多见。

图27

自1916年以来,使用这种皮挂套的毛瑟手枪也并不仅仅是9毫米手枪,许多在这之后的7.63毫米毛瑟手枪也有少部分使用同样的木壳。

图28

上世纪三十年代,M30毛瑟手枪问世后,也配有较为复杂的皮制挂套,套上也配有通条,但皮挂套的样式不同。就是下图这个:

图29

注意,这种样式的木壳,其枪的背带也安装于皮套挂环的那一侧,也就是说,当你右胁挎枪时,枪柄也只能朝前。

驳壳枪的木头盒子当然还有很多样式了。比如下面这个:

图30

木壳外侧的挂套,不是皮制,而是帆布制成。当然,我也不敢保证这不是现代人的恶搞。

再比如这个:

图31

比如这个:

图32

还有更过分的,比如这个:

图33

在木壳上雕刻,并不仅仅是战后的行为,战时就开始了。还不仅仅在木壳上刻,在钢质的枪身上雕花或刻字,也时有所见,这大概是当年的一种驳壳枪文化吧。

德国造、西班牙造、中国天津大沽造的驳壳枪,都还有固定弹仓的二十响,对于这种弹仓特别长的手枪,如何装入木壳呢?比如这个:

图34

别急,总有办法,您看这个:

图35

将木壳容纳长弹仓的部位开了个豁口。

将枪装入后,就成了这个样子:

图36

大概是担心暴露的弹仓受损,有些二十响的木壳,又有这样的配置:

图37

看上去是不是有点罗嗦?

也有的二十响,就直接采取加大木壳尺寸的做法:

图38

这家伙,像个广告牌似的,背在身上方便吗?

一般来说,不管是二把盒子还是三把盒子,尽管枪管长度不同,但木壳的长度是没有区别的,因为要考虑做肩托使用,短了势必影响据枪。但最初并不全是这样,比如下面这个:

图39

这是一支三把盒子,枪管短,木壳的颈部也短,短的那么难看,像一个人上身长而腿短,不美。

再比如:

图40

这是毛瑟早期的六响驳壳枪,弹仓短,枪管短,木壳的颈部也短,也不好看。

旧中国的山西,曾生产11.43毫米口径的驳壳枪,俗称大眼盒子。

图41

这个大眼盒子和毛瑟C96相比,除了长度相等外,宽度、厚度、口径都大出一圈。

图42

因为体型大,所以枪的木壳也大。请看:

图43

这木头盒子,仅用肉眼,就能看出它比普通的C96木壳肥大很多,像个肥婆。

……

和枪本身比起来,驳壳枪的木壳变化比较随意,大小形状细看起来有很多的不同,类别很多,今天只是小举几例抛个砖而已。不对的地方欢迎各位批评指正。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