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海盗我们的海:中国为什么错过大航海时代之五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我们的海盗我们的海:中国为什么错过大航海时代之五

图1. 发哥和杰克船长,注意后景里的华人海盗的装饰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海盗题材真的是不能拍不敢拍,发哥在加勒比海盗3里的出演,都被形色人等狠狠痛批,言其败坏华人形象,好像不拍这片中国人就没当过海盗,华人的形象就保住了?真要是如此,岂不成了现代版的掩耳盗铃。还是那句老话吧:正视历史,面对事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图2. 海盗祖师孙恩的雕像

中国最早的海盗可以上推至东晋末年的孙恩和卢循。398年,孙恩利用其叔父创办的“五斗米道”发展信众,后逃至海上建立据点,十多年内转战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纵横东海、南海。孙卢二人最终于411年失败,但这场海上叛乱被称为 “中原海寇之始”,后人常称海盗为孙恩,尊为“海盗祖师”。

图3. 1161年宋金采石场大战

1279年,蒙古人在崖山海战后彻底灭亡了南宋。来自草原的蒙古人显然不会对造船术有什么天生的造诣,在后来的历次跨海征伐中,元军的战船很可能仍是宋人的作品。宋军依仗车船的使用,1161年宋金采石场大战时,宋军车船用投石机抛掷石灰弹攻击金军铁甲战船。

1272年宋元襄阳大战中,宋军水师使用车船给被围困的城池输送补给。1288年,当越南人得知元军将通过白藤江撤退时,事先在水中插上铁头木桩,元舰被困后越南伏兵趁机乘独木舟投掷燃烧弹,此战元军几乎全军覆没。

终元一朝,元军始终未能征服越南,与元军平定大理国建制云南省形成鲜明对比,明朝继承了元的云南省而稳定据有了这个民族地区,却也无法平定和消化越南。

图4. 1288年越南北部的白藤江战役

车船用于内水作战较多,在风高浪急的海上,车船的使用还是有较多的制约。由于元的大一统后内水战斗不多,因此对外征伐更需要的是海船。蒙古人对大海并不敬畏,也没有汉人安乐于东亚大陆的平和心态,南宋发达的造船工业为元军跨越东海和南海的征伐提供了必要的载具。

图5. 远征异域的元军战舰

如同他们在中亚和西亚的族人一样,蒙古人没有在征服南宋后停止脚步。1274年和1281年,元军两次跨越东海进攻日本;1282年元军从广州乘船出发攻击占城(今越南中部);1284年,元军分六路进攻从中国分裂不过两百多年的越南;1292年,元军从泉州出发,征讨爪哇岛上的爪哇王国。

虽然历次的海上征伐战都以失败告终,然而蒙古人和其麾下的汉人大军的确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记录:从中国出发的舰队首次攻击到地球的赤道。

图6. 被台风摧毁的元军舰队

元军征日之战有一定的代表性,1281年第二次入侵日本时,元军以南方汉人为主力部队,搭乘汉人建造的海船跨越东海,在日本九州登陆。元军在首战后返回海船休息,却遭遇了一场持续两天的台风,大部分战船被摧毁,入侵也随之失败。

图7. 由日本人创作的元日海战画作,当时元军战舰要大于日本船

关于元军舰队被台风摧毁的原因,有说法认为是元军使用的是在内河航行的平底船,而不是在海洋上航行的海船。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由于蒙古人在中国及高丽的残酷压迫,导致两地对于造舰很反感,造船的汉人和高丽人故意使用错误的船型,而蒙古人对航海又一无所知;又或者忽必烈攻日太过仓促,未有充分准备海船,造船人只得在匆忙间敷衍了事,具体原因尚无定论。

图8. 在日本近岸发生的元日之战

客观来说,抛开上述充满戏剧化色彩的恩怨情仇来分析,在台风吹袭下遭到如此惨重的海难,说明即使是当时东亚最高标准的海船,在狂涛巨浪中的生存力仍然低下。风帆时代的海难并不罕见,然而如此惨重的损失,可谓是绝无仅有。

1588年到1601年西班牙无敌舰队对英格兰的五次入侵时也多次遭遇台风,整个舰队被吹散而丧失战斗力,但是真正损失于海难的船只并不多。这两个对比案例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图9. 从江苏刘家港出发至北京的海上运输线路

元朝虽然是个短命的王朝,但是对海上贸易倒是最为热心,蒙古人从草原上来,中原王朝和海外世界的一切都是新奇的,蒙古人入住北京后,要求四周藩属国大量进贡,元朝也是中国海上贸易发展最不受限制的朝代。

图10. 在浙江慈溪发现的元代海船遗骸

元人定都北京后,给这个从未成为过全国性政权首都的城市带来爆发式的发展,北京人口从十几万暴增到近百万,为了把巨量的粮食和各种物资运至北京,忽必烈下令开辟从江南到北京的海上航线。

海运不仅盘活了忽必烈的执政困局,亦使一直沉寂落后的漫长海岸线突然活跃起来。沿海经济蓬勃生长,大小城镇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与东南亚、西亚以至北非的海上贸易航线变得枝繁叶茂,建立通航贸易关系的多达120个国家和地区。海上丝绸之路也因元代海运的勃兴,变得日益清晰和强大。

图11. 加勒比海盗3里的中式海盗船,取景太美不服不行

然而元人毕竟不擅长统治和管理,忽必烈死后不到70年,南方各省爆发了大规模起义。1364年,起兵最早的就是以贩盐航海为业的方国珍,他逃到海上,聚起几千人,劫夺海船,切断漕粮航线。之后又攻占大运河和驿道的运输线,在各地义军的联合打击下,元帝国最终于1368年灭亡。

中国最鼓励海上贸易的朝代结束了,随之而来竟然是中国最禁锢海洋的朝代。

图12. 七下西洋路线图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顾虑到海盗肆虐竟能颠覆元政权,下令开始海禁。洪武年间,祖籍广东潮州的陈祖义全家逃到南洋为盗,盘踞马六甲十多年,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盗集团之一,鼎盛时期超过万人,海盗船近百艘,活跃在日本、台湾岛、南海、印度洋等地,不光劫掠超过上万艘船只,还攻陷过五十多座沿海城镇,南洋一些国家甚至向其纳贡。

图13. 中国海盗

然并卵,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就将陈祖义诱降捉捕回国,明成祖朱棣下令当着各国使者的面将其斩首示众,以示对海盗绝不姑息容忍。陈祖义就是《加勒比海盗3》里发哥饰演的中国海盗“邵峰”的原型,马六甲海峡出口处的新加坡依靠海上中转贸易起家,有时海盗和海商的身份并不是那么容易划分清晰。

图14. 中国海盗在加勒比海盗3里的戏份不少

1399年,朱棣以“清君侧”名义发动叛乱,三年后攻入南京,建文帝失踪。朱棣为了改善因自己谋逆而崩塌的形象,实施了一系列面子工程。包括收复越南的安南之战,以及史上最大规模的七下西洋活动。

图15. 按照史籍记载的尺寸复原的郑和宝船与哥伦布的卡拉克型帆船圣玛丽号对比图

在本系列的首篇里,推断郑和下西洋有浓厚的面子工程味道。自宋元以来,海外贸易虽有增长,但是并没有中国人离不开的生活必需品。此刻的中国地大物博,从主食水稻小麦到主饮品茶叶,从丝绸衣物到铜铁矿石,中国应有尽有。

而东方的商品如香料、丝绸和瓷器,则为欧洲人急需。所以东西方贸易中,中国持续入超而西方持续出超,直到清朝中期鸦片的输入才改变了这一趋势。因为中国人对海外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不大,实施海禁并不至于严重影响中国人的生活。

图16. 复原中的仿古郑和“两千料”海船

结合近年来的考古发现,现在一般认为尺寸巨大的郑和宝船只是礼仪用船,为舰队出发时名义上的旗舰。实际下西洋的主力还是“两千料”海船,排水量约一千吨。

2005年,南京启动重建一艘“两千料”海船的工程,该船全长71.1米,宽14.05米,桅杆高38米,排水量达1600吨,设有六桅六帆,风帆面积600平方米。然而到2014年时,该船的进度基本暂停,原因不明。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保留至今的宪法号风帆战列舰排水量约2200吨,其风帆总面积达到3500多平方米。

图17. “两千料”海船的复原模型

朱棣的子孙很快就停止了下西洋这项耗资巨大的面子工程,此时的西方却正经历着天翻地覆的科技和社会更新(详见前面的章节)。中国人虽然对传统帆船做了改进,但由于地处东亚边缘,沿着中南半岛海岸已有成熟航线,不需要跨越危险的太平洋进行远洋航行,那么这种改造就只需能应付近海风浪即可。

图18. 中国古代海船

压迫的地方就有反抗,虽然中国人不需要海外生活必需品,然而东西方的贸易是无法被禁止的,海禁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海盗盛行。官方不允许民间贸易存在,在海上漂泊的中华子民就统统被打上“海盗”标签,至今未能翻身。

徽州人王直是个典型例子,王直(也作汪直)长期从事进行海外贸易(在海禁的大背景下就属于走私),既是海商集团首领,又是海盗魁首。王直曾攻灭多股海盗,多次上疏请求朝廷开放海上通商贸易被拒,反遭官府水师围攻,王直突围逃到日本。

嘉靖三十一年(1552),王直率庞大的武装船队进犯东南沿海,攻城掠地,江浙为之动摇,官军望风披靡。明廷设计诱捕了王直,两年后斩杀于杭州官巷口。王直的经历或许是那个海禁的时代背景下,意图开发海洋的中国人的宿命。

图19. 关于明朝倭寇海盗的电影荡寇风云的剧照,但无法望加勒比海盗之项背

此外,风帆船时代著名的华人海盗还有盘踞巨港的梁道明、北大年的林道干、以日本为基地的宋素卿、以台湾为基地的林凤。其中林凤在明军的打击下,曾率船队入侵西班牙统治下的吕宋岛,洗劫马尼拉,后被明朝和西班牙联军围攻所败,1575年被杀。

终明一朝,有许多打击倭寇的故事,涌现出以戚家军为代表的一批抗倭名将。然而随着海盗和海上贸易的禁绝,中国人与近在咫尺的深海大洋渐行渐远,大海成为中国人的牢笼篱笆,长达四百多年。

图20. 葡萄牙人麦哲伦和唯一完成环球航行的维多利亚号帆船

这四百多年,正是西方造船术、航海术、造炮术飞速发展的四百多年,首先来到东南亚海域的是仍然是大航海时代的开创者葡萄牙人。

1517年,葡萄牙人到达广州开始与中国人通商。1521年,明军与葡萄牙人在珠江口爆发屯门海战。1543年,葡萄牙殖民者到达日本,不久在九州设立商站。1557年,同样是葡萄牙人窃取了澳门为殖民据点。

图21.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船只和标记

1581年,荷兰独立,以“海上马车夫”闻名于世。1600年、1602和1604年,英、荷、法分别成立各自的东印度公司,专注于对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开发和殖民。各国的东印度公司除了商船外,更重要的是拥有自己的舰队和军队,实质上就是没有殖民地的殖民军,利用东方国家对海权的轻视和忽略,大肆掠夺。中国和东南亚之间长达千年的海上丝绸之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强大竞争,并迅速被西方垄断。

图22.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24年,荷兰人在台湾岛建立殖民据点。1662年,郑成功率舰队赶走荷兰人,收复了宝岛并建成自己的根据地。郑成功是幸运的,他的父亲是大海盗郑芝龙,他的母亲是一位日本妇女,王直和林凤的经历仅仅发生在一百年前,郑成功一不小心就可能被当成又一位盘踞台湾的海盗。由于郑始终高举“反清复明”的旗帜,加上驱逐荷兰人的战绩,才避免了这样的历史结论。

图23. 加勒比海盗3里的东方女海盗,原型就是郑石氏

在18世纪的海盗黄金时期,最着名的中国海盗却是一个女人郑石氏。据载她出身妓院,被大海盗郑一劫持,郑一死后她成为当时最强权的女海盗船长。颠峰时期,郑石氏拥有数百艘海盗船,纵横南海和东南亚。

1811年,郑石氏接受朝廷招安,率领配备1200门火炮的270余艘船只、1.6万名部众向朝廷投降,被清政府授为千总。郑石氏降清的选择受到她的部众的抵制,即使在她投降后,留在香港和东南亚的海盗仍有数万人,一直拒绝投降。

图24. 同样是加勒比海盗里,东印度公司准备用私掠许可证招降海盗

终明一朝把元代海上贸易优势的一手好牌全部输光。明太祖看到海上力量的壮大有颠覆政权之力,就因噎废食,首开海禁。明朝中后期,以海禁和打击海盗两种手段,将中国人的海上贸易路线和海上冒险精神彻底压制乃至掐灭。

尤其是当来自欧洲的远洋战舰到来时,东西方对于海洋的不同理解产生了严重的偏差。欧洲国家为了争夺海洋,不惜发放私掠证,鼓励官办海盗来打击贸易对手。从海盗基德的结局可以看出,西方人对待海盗的厚黑之道一点都无需遮掩。

图25. 基德从私掠船长变成海盗,被暴尸两年

反观我大明天朝,主动放弃了万里海疆,把万千子民囚禁在大海藩篱内,对敢于出海者一律冠以“海盗”之名,不惜联合异族共同打压,斩首示众。大明朝击灭海盗的目的仅仅是保境安民,闭关锁国,大明朝招降海盗仅仅是逼他们遵守海禁,弃船定居。

大明朝天真的以为共同合作打击了海盗的异邦人士会感激涕零,永结同好,实在是侮辱了华夏民族数千年来的智慧。大禹治水都是以疏替堵,治海盗竟然又走了肉体消灭的老路,而不去关心巨大的海外贸易需求这一本质原因。

海盗基德虽然最后成为英国政府的替罪羊,然而基德已是英王用完即弃的鸡肋,中国海盗同样献出了脑袋,却没有换回丝毫的国家利益!

图26. 戚家军大胜倭寇

大胆的推测一下,大明朝若不是充耳不闻在东南亚海域发生的那些白种人带来的变化,而是有一些具备国际视野的官员,给皇帝建言献策,制定御敌防敌于海疆之外的大政方针,那么中国海盗绝对是可资利用的一股强大力量。

海盗产生的本质原因,还是海上贸易的大量增加导致有利可图,元朝统治者敢于将海盗变成官府的运输队,明朝却把本可成为海上大商家的国人逼成了海盗,把自己身边的海域拱手相让给欧洲人去驰骋,哀哉!

图27. 殖民台湾初期的荷兰人,注意右下角的中国式海船

明朝若能大开海禁,鼓励移民,积极进取海上贸易,仿照西方给海盗发放私掠证,打击西方对手,那么仅仅在海上就足够与欧洲人周旋几百年,而不至于被堵在家门口的岸边痛打。海盗时刻生活在危险中,善于和敢于学习,中国海盗必然会参考西方技术,努力改进船只装备,推动殖民移民南洋。然而这一切,都被明朝统治者的短视和无能绞杀了。

图28. 新加坡,莱佛士爵士登陆遗址处的雕像

今天的新加坡市中心,塑造着英国莱佛士爵士的雕像,西方人称他是新加坡的发现者和缔造者。我曾在雕像下站立良久,叹息而去!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