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为什么成不了李世民?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杨广为什么成不了李世民?

作者:Chen

公元604年,隋文帝病危,太子杨广一边伺疾,一边代理朝政,一切被打理得井井有条。

7月13日晚上,病榻中的隋文帝突然收到一封密函,信上的内容让他震怒,自己还没驾崩,太子和宰相就已经在准备后事。

对于一个皇帝来说,这份密函的性质,等同谋逆。

这时,爱妃陈氏面带泪痕,走进寝殿向他哭诉,太子企图非礼。

这两件事加在一起,隋文帝在御榻上,气得拍打床板大骂杨广,随后紧急召见柳述和元岩,意图改立嫡长子杨勇。

此时朝局明朗,国家早就牢牢掌握在杨广手中,想要临时换储君,难于上青天。

接到线报后的太子,立刻调动东宫护卫进驻仁寿宫,控制宫禁,截住了隋文帝的密诏。

在稳住局势后,杨广将侍寝宫人尽数赶出,单留隋文帝一人。

他独自入内觐见,只不过,寝殿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没人知道。

被后人知道的,就是不久后,仁寿宫传出噩耗,至于隋文帝是怎么死的,自此成了一桩千古奇案。

而太子杨广顺利承袭帝位,定年号为大业,开始了他长达14年的皇帝生涯。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仁寿宫变”。

作为主角,杨广的口碑极差,向来被文人骚客口诛笔伐。

▲隋炀帝杨广画像

弑父杀兄、荒淫无道、骄奢暴虐 ,是杨广撕不下的标签。

尤其在后世“贞观之治”的映衬下,隋炀帝就更被塑造成了十恶不赦的形象。

但是,杨广这个君王,就真的被摆在应有的位置上了吗?

01

作为皇室中的老二,杨广天生就注定与当皇帝无缘,因为在立储这件事情上,按照老祖宗的规矩,向来是立长不立幼。

事实证明,杨广有真本事。

当太子杨勇还在都城养尊处优时,杨广年纪轻轻就随队出征,出生入死,威名都是打出来的。

开皇九年,年仅20岁的杨广带兵20万,一口气南下灭掉了陈国,顺便俘虏了陈后主,帮他老爹统一了中国;

开皇十一年,南方有变,又是杨广,被任命为扬州大总管,花了十年的工夫,把江南治理得井井有条,威望日盛。

除了这些,杨广还参与北伐过突厥,击败了那个当时号称亚洲大陆上最强的军队。

有这样的战功和政绩加持,杨广的威望早就盖过了他的长兄,被立为储君,是迟早的事。

最终,凭借出色的政绩和百官的拥戴,杨勇被废黜,这位年轻的政治家成功上位。

单凭这一点,杨广本身实力毋庸置疑,由此可见,后世那些所谓的阴谋论,极有可能是在扯淡抹黑。

在隋书上,对隋炀帝的评价是这样的,“好学,善属文,深沉严重,朝野属望”。

这也就代表着,杨广的能力,其实足以治理好一个国家,至少比他那个废柴哥哥强。

登上皇位后的杨广,才35岁,正是个怀揣雄心壮志的大好年纪。

这位年轻的皇帝有个梦想,那就是 决心超越他老子。

怀着这样的抱负,隋炀帝准备在自己的时代大展身手。

这里顺带提一句,这位刚登基的新帝,有两个人生偶像,一个是秦始皇,一个是汉武帝。

于是,属于隋炀帝的时代,就此到来。

02

本来,杨广老老实实做个守成之主,靠着吃老本,就能吃出一个太平盛世,毕竟,他老子在开皇之治抠出来的老本,够他垂拱而治老长时间。

当然,一开始,杨广也是这么干的。

首先,他不但废除了他老子在位时的苛政,广施仁政,还普免钱粮税收,一改他老子抠到骨子里的做派,让利于民,老百姓乐了;

然后,他又大搞科举,建进士科,恢复国子监、太学以及州县学,削夺了士族权势,给足平民机会,只要你有才就能上位,这下子,读书人也乐了。

做完这几件大事的杨广,在天下人心目中,瞬间攀升到在世圣主的高度。

在他即位后的五年里,隋朝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与此同时,东都洛阳的修建、还有京杭大运河的开凿,这两项民生工程,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国势达到了顶峰。

如果在当时,隋炀帝肯就此收手,安享万民歌功颂德,那恐怕,往后岁月也就没李世民亮相的机会了。

只不过,当隋朝开始稳中有序地发展时,杨广决心一展宏图的野心也跟着膨胀了。

大业五年年末,隋炀帝宣布了一个重大决定,发兵辽东,亲征高丽。

如果说,在登基后,西巡吐蕃,打通丝绸之路,是利国安民的长久打算,那么讨伐高丽,纯粹是帝王的虚荣心作祟,简单一句话,就是脑子进水。

彼时的高丽,山高水远,即便啃下来了,也是鸡肋,所以,出兵征伐,劳民伤财不说,还吃力不讨好。

据史书记载,为了攻打高丽,所征用的民工,甚至超过了比大业前五年修建工程征用人数总和,动员的民力过百万,这么做,已经在动摇国本。

更要命的是,隋炀帝居然还吃了败仗,数十万将士浩浩荡荡,直捣平壤,最终的结果却是全军覆没, 史书上说,仅剩几千人灰溜溜地往回撤。

吃了败仗,隋炀帝很生气,这明显与他长久塑造的文治武功的形象,极度不符。

于是,失去理智的他决定继续发兵,誓要啃下这块硬骨头。

这场出征高丽的戏码,前前后后加起来做了三次,以惨淡收尾。

最终,隋炀帝算是保住了面子,但江山就开始不稳了。

连年的征战,再加上开凿大运河、修建洛阳这样的大工程,钱粮消耗严重,民生凋敝,老百姓早就吃不消了。

就在第三次出征高丽,班师回朝的时候,隋朝彻底垮了,举国上下狼烟四起,就连岁末正常的进贡也被搁置。

就这样,走向巅峰的隋朝,又被他的缔造者,亲手推进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最后,像鸵鸟一样躲回扬州的隋炀帝,被御林军堵在御帐中,一生的宏图伟业就此断送在一条白绫上。

只留下死后的千古骂名,被史学家当做谈资,实在让人唏嘘。

03

讲道理,单论政绩,杨广是个被严重低估的皇帝。

甚至比起李世民这个“天可汗”,也不落下风。

在近代,史学家在研究隋炀帝这个人时,意外发现,这个君王,本身就是个传奇。

他开凿了世界上最长的大运河,利在万世;

他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废除“十恶”罪的皇帝,在当时算是壮举;

他西巡张掖,亲自开拓疆土,畅通丝绸之路,在到达张掖后,西域“二十七国君主与使臣”前来朝见。

这些大大小小的变革举措,统统是在十四年内扎堆完成,累人程度可想而知。

所以,要说在闲暇时光,隋炀帝还能荒淫享乐,恐怕到最后,他不是累死在温柔乡,就是过劳死在案牍上了吧。

由此可见,杨广是个具有战略性眼光的君王,关于他荒淫好色这一点,显然立不住脚。

其实,杨广的致命点在于,李世民是一件一件地做好事,而他是一股脑地集中做好事,也就是所谓的急功近利。

像修运河、修东都、东征西巡这样的大事,要在短短十年内完成,哪怕老子留下的家底再殷实,也会被榨干。

▲隋朝大运河简图

一将功成万骨枯,如果说,隋炀帝的大刀阔斧成功了,那他就是秦皇汉武。

但他输了,败在了他的骄傲上,最终输得一塌糊涂,是 他的不惜民力和急于求成害了他。

说句实在话,如果一个君王不考虑百姓疾苦,那覆灭是迟早的事,就像有句老话说的那样,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于是,当隋炀帝还在做着“万邦来朝”的美梦时,就被一手扶持起的文武百官,用一条白绫勒死;

李世民却成功地造就了“贞观之治”的盛唐,真正实现了万国顶礼。

历史只重视真相,不看结果。

在我看来,所谓的荒淫无度之名,只不过是给李唐政权披上了合法的遮羞布。

所以,在编撰《隋书》时,史官为了上迎圣意,刻意丑化了隋炀帝的暴虐,却对他的功绩一笔带过。

这也就导致后世对于隋炀帝这个人的评价,存在了偏颇;

元明时期,小说盛行,文人骚客为了追求更加极致的观赏效果,对杨广的二次加工更甚。

就这样,隋炀帝的名头越描越黑,至此沦落到与每个末代君主同等待遇,彻底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04

杨广是昏君, 不可否认的是,杨广的罪在于当代,可他的功业却利在千秋。

无论隋炀帝是否弑父淫妹,这都不再是重点,至少,杀兄这项罪名被坐实了,所以,他就要背上遗臭万世的骂名。

但你再往后看,会发现,被尊为“天可汗”的李世民,上位方式跟杨广大同小异,他的帝位也是通过“玄武门之变”,杀兄软禁父皇得来的,同样没有光彩可言。

可李世民懂得如何做好一个皇帝分内的事,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于是,他造出了一个贞观盛世,安享后世的敬仰 。

隋炀帝的龙舟舰队

是与非,实在难以决断。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20岁时,杨广率军攻破陈国后,给陈后主定下的谥号为炀,意为“好内怠政”、“外内从乱”。

而在李渊继位后,也下旨将他的谥号,改为了炀,彻底将他的恶名盖棺定论。

这也就导致了,后世只知一个荒淫享乐的隋炀帝,不识那个曾经胸怀雄心的年轻帝王。

我们今天去讨论隋炀帝,更多的是客观的去评判他,而不是一味否认。

至少,我们这些普通人也能从隋炀帝身上,得到教训。

那就是一口吃不成胖子,世间的事该一步一步来,掂量好自己的分量,量力而行,才能活出自己。

这大概就是历史的魅力所在吧。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