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平之败到围歼东北国民党军 四野怎样实现翻盘?
历史
历史 > 自媒体 > 正文

从四平之败到围歼东北国民党军 四野怎样实现翻盘?

1946年四平之战惨败后,林彪到底有多被动?根据《罗荣桓传》的记载:“这个仗,打得可真被动。我们一个劲地撤,敌人一直在屁股后面追,就像拖了个尾巴。”有观点认为,如果不是蒋介石的骚操作和马歇尔的施压,林彪的东北民主联军都有被赶到苏联境内的危险。到了1948年,林彪的东北野战军在东北翻天覆地,国民党仅能依靠大陆线死守几个据点。这样大的变化,林彪是如何做到的?

在东北地区,我党的群众基础并不像关内那样深厚。为了扭转这一局面,1946年7月7日东北局出台了《东北的形势与任务》新政策,就是有名的《七七决议》。这份文件中,明确的说明了在东北建立根据地,并且要求:“广大干部走出城市,丢掉汽车,脱下皮鞋,换上农民衣服,不分文武,不分男女,不分资格,一切可能下乡的干部要统统到农村中去,完成发动农民的中心任务。”只有发挥我党我军的革命特色,发动群众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除了建立根据地,在东北进行土改、剿匪、做群众思想工作等一系列关内进行的改革。在东北民主联军中,有两万多干部都是关内有经验的根据地骨干。他们到东北后,发动群众、对解放区内进行土地改革。最终,整个解放区内经济恢复,人民主动参军。到了1947年夏天,东北民主联军已经发展到了46万人,相比于刚到东北的十几万多了不止一倍。

除了政治经济上,军事上东北一样搞的好。林彪对东北民主联军进行大规模的整训。刚到东北时,东北民主联军的部队组成相当复杂。有原来的东北抗联部队以及从山东、河北、热河、察哈尔等地区赶过来的八路军部队。这样的部队,配合相当差。在林彪的整训下,东北民主联军配合越来越娴熟,“一点两面”、“三三制”、“三猛战术”等等战术开始在东北各级官兵中广泛采用。

林彪的“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确保了革命根据地的稳固。东北保安司令杜聿明计划“北守南攻”,先解决辽宁,然后全力与北满决战。林彪根据杜聿明的计划,采取“坚持南满、巩固北满”的方针。但是在四次进攻临江的过程中,国民党部队损兵折将,并没有达到既定方针。

1946年12月17日到1947年4月,国民党调集多路兵马对临江地区发动进攻,企图打通通(化)辑(安,今集安)线,最后把东北民主联军赶到长白山中。但是经过作战,最后结果是国民党军损失了4万余人,收复城镇11座。北满和南满根据地都得到了巩固,国民党在东北地区由攻势转为了守势。正是东北天翻地覆的变化,毛主席夸奖道:“东北在你们领导之下,改革了土地,发动了群众,建设了一支强有力军队。”到了1948年,东北已经是我党的天下。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