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20年,刘裕逼东晋末代皇帝晋恭帝“禅让”,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宋。史称刘宋。刘宋建国初,北方与其对峙的,除劲敌北魏外,还有北凉、西凉、西秦、夏、北燕五个割据政权。刘宋除占有江南地区外,还占有洛阳、虎牢、滑台(今河南省滑县)、碻磝(古津渡、城名。故址在今山东茌平西南)四个重镇,以及今山东省的大部分地区。刘裕死后,政权虽一度动荡,但刘裕之子刘义隆(宋文帝)即位后,内除权臣,励精图治,刘宋经济繁庶,社会稳定,出现了被后世誉为“元嘉之治”的兴盛局面。此时的北魏,魏明元帝死后,太子拓跋焘即位,即北魏太武帝。由于此时北魏与夏、柔然战争不断,宋文帝自恃国力强盛,遂萌生了北伐的念头。
刘宋与北魏疆域图
一、
第一次北伐
元嘉六年(429年),宋文帝遣使至北魏,要求北魏归还以往侵占刘宋的河南各地,否则将武力夺取。北魏太武帝认为这不过是刘宋虚张声势的威胁恫吓,因此不予理睬。
拓跋焘剧照
元嘉七年(430年),经过事前一番准备后,宋文帝命到彦之率五万大军北伐。 四月,到彦之率军由淮河进入泗水。七月,宋军进抵须昌(今山东东平东),然后溯黄河西进。北魏因碻磝、滑台、虎牢、金墉四镇守兵寡少,所以主动撤出,以避宋军锋芒。宋军不费吹灰之力,轻易收复四镇。
宋军继续西进,主力部队进屯灵昌津(今河南延津县北)南岸,先头部队则直抵潼关。此时,宋军上下弥漫着北魏军不堪一击,北伐胜利指日可待的浓厚气氛。唯有将军王仲德判断魏军在实施诱敌深入之计,等待有利时机发动反攻。北魏大臣崔浩也向拓跋焘指出宋军的致命弱点:五万人分布在东西二千里的战线上,战线过长,兵力严重不足,力量薄弱。
果如王仲德所料,十月,养精蓄锐的北魏军利用黄河封冻,迅速渡河,发动反攻。宋军一则出乎意料,二则多地守备空虚,洛阳、虎牢等战略要地,相继失陷。接到前线紧急军报的宋文帝,于十一月命宿将檀道济率兵伐魏,以为后援。不过,援军尚未到达,到彦之已张皇失措,率军溃退。宋军退到历城(今山东济南)后,到彦之为加快退军速度,竟下令烧毁船只,丢弃兵器铠甲,徒步退往彭城(今江苏徐州),真可谓“一溃千里”,“兵败如山倒”。
在宋军溃退之际,刘宋济南太守萧承之面对逼近的北魏大军,而自己手下仅有数百将卒,无奈上演了一场“空城计”。他命部下大开城门,冒险使诈。北魏军冲到城下后,果然疑心城内有重兵埋伏,撤围而去。算是替宋军稍稍挽回些须“颜面”。
元嘉八年(431年)正月、二月间,檀道济率军继续北上,援救滑台。宋军在二十多天中,作战三十余次,北魏军损失惨重。不过,北魏派骑兵小队,偷袭宋军运输线得手,宋军草谷尽被焚烧。檀道济部缺粮,无法施援,滑台失守。
檀道济剧照
檀道济鉴于粮尽,决定退兵。退兵前夕,有一军士叛逃北魏,将宋军粮尽的虚实,尽数禀报魏军。魏军急速出击,企图一举击溃宋军。为稳定军心,诈骗魏军,檀道济在宿营时,将剩下来的一点米铺在沙子上,然后唱筹量沙,装在粮袋中,装出存粮极多的模样。魏军探子远远看到这一幕,急忙回营禀报主帅。魏军主帅以为降兵诈降,引诱魏军中计,于是将他杀死。
次日,檀道济又故作镇静,只穿便服,坐着轿子,尾随大军缓慢行走。魏军主帅更坚信宋军在实行诱敌之计,不敢穷追。檀道济部才得以全军而退。刘宋元嘉年间的第一次北伐,至此彻底失败。刘宋不仅府藏、武库为之一空,且丧师失地,颜面俱失。
二、
第二次北伐
第一次北伐大败后,刘宋国力损耗严重。宋文帝北伐之志虽不曾懈怠,但一时也无力再举,只好整顿政治、积聚国力,以图后计。
元嘉二十三年(446年)三月,北魏军侵扰刘宋兖、青、冀三州,掳杀百姓牲畜。宋文帝得到边报后,北伐念头复炽,于是向群臣谘询北伐之策。御史中丞何承天上奏,主张在淮、泗宋魏交界处大兴屯田,积聚物资;目前宜“坚壁清野,以俟其来;整甲缮兵,以乘其敝”。不宜盲目轻动。
锐志北伐的宋文帝认为何承天的建议迂阔不实用,而对不断上疏陈述北伐方略的彭城太守王玄谟的建议,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宋文帝还援引西汉名将霍去病大破匈奴,在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内的肯特山)举行封禅礼,纪念军功的典故,对随侍们说:“听玄谟所陈,令人有封狼居胥意!”擅于察言观色、溜须拍马的随侍们趁机鼓噪北伐,认为宋军必会奏捷,皇帝当封禅泰山,祭告天地。被众人吹捧得飘飘然的宋文帝北伐意念更加坚定。
封狼居胥,多少热血青年的梦想啊
元嘉二十七年(450年)二月,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亲率10万大军南侵。魏军虽因刘宋陈、南顿、汝阳、颍川等郡官吏守将不战而逃,而势如破竹,但在围攻悬瓤(今河南汝南)时,却遭到不足千人的刘宋守军拼死抵抗。围攻40余日,不能破城。魏军师疲粮匮,拓跋焘只好撤围北退。
宋文帝认为北伐的有利时机已到,遂决定于该年七月,兵分东、中、西三路,大举北伐。东路军以萧斌为帅,率军6万,以王玄谟所率1万水军为先锋,经淮、泗入黄河,进攻镐礅、滑台等地。武陵王刘骏率水陆大军为后援,兼统东路青、冀、徐、兖四州之军。中路军以臧质为帅,率步骑10万,直趋许昌、洛阳,南平王刘铄率部后继。西路军以随王刘诞为帅,进攻弘农(今河南灵宝北),直扑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宋文帝又特派太尉、江夏王刘义恭进驻彭城,统一指挥北伐诸军。
北伐初,刘宋三路大军进展顺利,捷报频传。东路军先后攻占镐礅、乐安(今山东广饶北),猛攻滑台;中路军相继攻克长社(今河南长葛东)、小索、大索(今河南荥阳)等地,猛攻虎牢;西路军则攻占弘农、陕城(今河南三门峡西)、潼关等地。
东路,王玄谟率精锐大军猛攻滑台,魏军誓死抵御,战事胶着。王玄谟刚愎自用,多次拒绝部下火攻、强攻建议,屯兵坚城之下,激战近三个月,依然不能破城。
闰十月初七日,北魏太武帝亲率大军渡河,攻击王玄谟军;又派军截断宋军退路。王玄谟惊慌失措,弃军逃跑,宋军也如鸟兽散。魏军乘势进攻,斩首万余级,缴获军资器械无数。魏军又将缴获的宋军战船,用铁索相连,在黄河上组成三道封锁线,企图截断滑台以西由垣护之率领的刘宋水军的退路。垣护之急命部下乘河水迅猛,顺流直冲而下;如遇拦截铁索,便用长斧砍断。在垣护之率领下, 刘宋水军以损失一艘战船的微小代价,冲破封锁线,安全撤退。
尽管宋文帝严令东路军主帅萧斌不得擅自撤退,萧斌还是采纳了沈庆之的建议,进行战略收缩。东路军的失败,已成定局。宋文帝只好诏令孤军深入的西路军后撤,弘农、潼关等地,相继失守。
北魏太武帝审时度势,果断作出兵分五路,大举南进的决策。
鉴于彭城、寿阳等地宋军拼死坚守,急切间难以攻下,太武帝决定弃上述孤城而不顾,全力南进。十二月初一日,北魏诸军强渡淮河,大举南进。太武帝亲率大军,猛攻储藏有大量军粮的盱眙(今江苏盱眙)。刘宋盱眙太守沈璞、辅国将军臧质率部死战不退。魏军攻城不下,便绕城而过,迅即南进。沿途刘宋守军,大多望风奔溃。十二月十五日,魏军抵达瓜步(今江苏南京六合东南瓜埠),与刘宋京师建康(今江苏南京)隔江而对。
魏军在江北拆毁民房,收割芦苇,作船造筏,扬言不日渡江。建康震动,军民恐慌。宋文帝命建康内外戒严,悉发丁壮为兵,王公以下子弟服役,严密戒备。宋文帝登上石头城,观察江北魏军虚实。他见魏军军容严整,兵强马壮,不禁喟然长叹说:“如不是15年前枉杀檀道济,怎会容胡虏猖獗至此!”
正当江南的刘宋军民匆忙备战时,太武帝却在秘密筹划撤军事宜了。他虽命部下大造船筏,扬言渡江,其实不过是虚张声势、恫吓江南而已。魏军自发动反击,倚仗骑兵优势,从黄河北岸一直打到长江北岸,长途驱驰,席卷中原,将士早就疲惫,死伤甚多,不堪再战;魏军素无军资储备,全靠掳掠,淮河南北刘宋军民,坚壁清野,魏军掠无可掠,早已人马饥乏;魏军没有强大的水师,无法渡过长江天堑;魏军后方尚有刘宋6座坚城未下,难免有后顾之忧。魏军此时实际上已是强弩之末了。
元嘉二十八年(451年)正月初一,太武帝在瓜步山上大宴群臣,以志纪念。初二日,魏军即裹挟5万余户民众,撤军北还。为解决军粮匮乏问题,魏军再次围攻盱眙。激战20余日,魏军虽“肉薄登城,分番相代,坠而复升,莫有退者”,但宋军拼死抵抗,魏军死伤以万计,“尸与城平”。太武帝因军中疾疫肆虐,加得到奏报,说宋文帝诏命彭城守军断其归路,遂撤盱眙之围北还。宋文帝发动的第二次北伐,又以失败而告终。
三、
第三次北伐
公元452年3月11日,北魏突然爆发宫廷政变,太武帝拓跋焘被中常侍宗爱弑杀,诸皇子争夺皇位,政局一度混乱不堪。
这一消息传到江南后,宋文帝兴奋异常,认为北伐良机已到,遂仓卒谋划北伐。五月,宋文帝下诏分兵三路北伐:东路由萧思话督冀州刺史张永等攻碻磝,中路由鲁爽、鲁秀等率军攻许、洛,西路由雍州刺史臧质率军攻潼关。
七月,张永挥军围攻碻磝。激战月余,未能得手。反被魏军挖掘地道,从地下潜出城外,纵火烧毁宋军的营垒及攻城器具。张永遂以此为由,在未向主帅萧思话禀报,并获得批准的情况下,擅自率所部撤退。魏军趁机掩杀,其他诸部宋军不备,大多溃败,死伤惨重。萧思话无奈,只好率军退还历城。
鲁爽率军攻占长社,继而在大索击败魏军,转攻虎牢;柳元景等进军洪关,萧道成则率军进攻长安。不过,随着东路军败退的消息传到,鲁爽、柳元景、萧道成等军纷纷被迫后撤。第三次北伐草草收场。
文史君说
刘宋文帝元嘉年间发动的三次北伐战争,皆以刘宋主动进攻开始,又以刘宋的最后失败告终。二十余年间,刘宋不仅没有收复河南失地,进而灭亡北魏,混一华夏,反使魏军长驱直入,蹂躏黄淮地区,使刘宋国力遭受沉重打击,民众生灵涂炭。
元嘉年间三次北伐皆以南败北胜的结局告终,并非偶然现象,而是宋、魏双方综合国力、统治者谋略才能、战略战术多重差异的必然结果。
从政治上来看,刘宋元嘉年间虽号称盛世,但政局并不稳定,宫廷权争时隐时现,功高位重的名将檀道济,也因曾参与宫廷政变,而遭宋文帝猜忌被杀;北魏虽亦权争不断,但毕竟完成了北方统一大业,拓跋焘对国家拥有强力控制,国内政局堪称稳定。
从经济上来看,刘宋元嘉年间虽说是“财阜人丰”的“小康”局面,但国库钱财粮秣并不充盈。每次战前,均须向境内富民大量借贷军资,国家经济实力难以长久支撑大规模的战争;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在农业、畜牧业等经济生产领域,都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促进了黄河流域经济的恢复和缓慢发展,加之北方地大物博,为北魏提供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当然,北魏的经济实力也较脆弱。尤其是攻入黄淮地区后,所需庞大军资,主要靠掳掠而得。刘宋军民实行坚壁清野政策时,魏军几乎无所掳掠,军资供应几乎衰竭,这也是魏军不得不停步江北,转而匆促北撤的主要原因。
从军事上看,刘宋虽有庞大兵力,但大多数士兵是战前征发的庶民,缺乏基本的军事训练,战斗力极差;刘宋军队的兵种,主要是步兵、水军,突击力、战斗力较强的骑兵比较匮乏;东晋以来,门阀世族“重文轻武”,导致刘宋堪当一面的将才,极其匮乏;以至于到彦之、王玄谟等庸凡之才,竟被授予重任。他们或刚愎自用,或稍遇挫折,就狼狈逃窜。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统兵大将如此,宋军战斗力,由此可见一斑。加之宋文帝唯恐军权旁落,“遥制兵略,至于攻日战时,莫不仰听成旨”。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这种“诏从远来,事势已异”遥控指挥,危害极大;反观魏军,在长期的统一战争中,将士训练有素,战斗力强;魏军以骑兵为主,便于长途驱驰奔袭;太武帝拓跋焘极富军事天才,往往亲临前线,临机决断,指挥作战;不计较一城一地之得失,敢于迂回纵深穿插等战术运用得炉火纯青,使得宋军东支西绌,穷于应对。
参考文献
1. (南朝 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
2.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3. 白寿彝总主编、何兹全主编:《中国通史》(第五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作者:浩然文史·郛生)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