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冯玄一
提起云南的近代史,就不得不提蔡锷,蔡锷先后在云南领导了重九起义和护国运动,孙中山称他是"再造民国第一人"。但是,蔡锷本是湖南人,他为何会不远万里去往云南呢?他在重九起义之前就职何处?这就不得不说他在广西的一段经历了。这次经历对蔡锷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情,但在他人生中至关重要。
01、蔡锷在广西做了什么,竟酿成"驱蔡"风潮?
蔡锷生于1882年12月,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阳人。1899年赴日本留学,先后就读于东京大同高等学校、横滨东亚商业学校。1902年11月考入东京陆军士官学校。在校期间学习刻苦,成绩很好,与当时同在东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的蒋方震、张孝准并称为"中国士官三杰"。
1904年,蔡锷从日本学成归国。先是回到老家湖南,担任新军教练。后来,经人介绍,他前往广西,担任过广西新军总参谋官兼总教练官、广西测绘学堂堂长、广西陆军小学堂总办、广西陆军讲武堂总办等职。年轻的蔡锷脚穿长统靴,腰挎指挥刀,每天扬鞭跃马,威风凛凛,指挥练兵,深得官兵敬佩。
但是,1910年,蔡锷却遇到了一件事,一件让他很心烦的事。
1910年的夏天,突然有人告发蔡锷,罪名是徇私、庇湘,仇桂、纳贿,祸害本省,贪婪舞弊。一时间,广西的报纸上、街头的传单上、城墙的宣传栏上,到处都是蔡锷的罪名。更有甚者,很多学生、商人"自发"聚集起来,到衙门里请愿,要求官府罢免蔡锷,将他驱逐出广西。
这便是"广西驱蔡风潮"。
学生们为什么要驱逐蔡锷呢?难道蔡锷真的像传单上说的是个徇私枉法的小人吗?当然不是。这里面有猫腻。
02、蔡锷的一个决定,使他成为众矢之的
当时,蔡锷任广西陆军干部学堂总办。由于经费不足,省财政不能供养太多军队。决定裁掉干部学堂毕业的一部分军官。广西陆军干部学堂第二期共培养了170名军官。既然军队里要不了那么多,其他人怎么安置呢?
这个难题,自然是蔡锷这个总办来收拾。当时,蔡锷提出了考试加考核的方式进行甄别,成绩优秀的留用,成绩差的淘汰。这个方案报到广西巡抚魏景桐那里,很快就得到了批准。
当时,考试的科目是语文,考核的重点是品行。
考试的结果,170人中,广西籍学生120人,49人被淘汰;外省籍学生57人(包括湖南籍学生29人),淘汰12人(湖南籍学生6人)。
这个结果使得广西籍学生大为不满。他们可不愿意毕业即失业哦。所以抱团取暖,开始对蔡锷进行各种攻击。
其实,如果仅仅只是学生的攻击,那威力还没有那么大。毕竟被淘汰的广西籍军官只有49个,能掀起多大风浪呢?真正在这次风波里起到实质性作用的,是同盟会。
为啥同盟会会搅和进来呢?
原来,同盟会在广西颇为活跃,锋芒毕露,他们想把手握兵权的蔡锷拉到同盟会的队伍里。但蔡锷为人稳重,觉得时机未成熟,便不搭理同盟会,与同盟会会员保持一定距离。同盟会的人碰了一鼻子灰,自然不会放过蔡锷。淘汰军官的消息一出,同盟会立马嗅到其中的火药味。他们利用了毕业学生的不满情绪,煽动大家游行、散发传单、示威等,逼迫广西巡抚赶走蔡锷。
一时间,蔡锷被推上了风口浪尖,陷入危机之中。
03、蔡锷如何应对"驱蔡风波"?
1910年的这个秋天,蔡锷过得很郁闷。诬告者群情汹涌,众口铄金。蔡锷百口莫辩。蔡锷的性格非常沉稳。此时,虽然他很郁闷,意志消沉,但是他并没有自乱阵脚。他静静看着局势发展,思考应对之策。
恰在此刻,清廷派了一个调查组到广西开展调查。清廷主要是担心风潮闹大,不可收拾。所以亟需搞清真相,尽快解决这场风波。
调查组的组长叫吴锡永。吴组长通过一个多月的时间,基本查清了事情的原委。他于1910年12月6日完成了调查报告,上报清廷。他在报告中写道:
"此次干部学堂因剔退学生61名,本省较外省籍学生仍占多数。其实该堂新班原有学生177人,隶桂籍120人,约居全数三分之二。蔡本湘人,湘生共29名,剔退6名,人数似少。然调查该堂学生成绩及试卷,再三详核,尚无不公之处。惟查表内有湘籍生宾心亚一名,其品行、国文分数均应剔退,独算术尚优,而仍留堂。"
对于学校的账目,报告里写道:"查其历年支用款目,亦均详准,报销核明,咨送有案。"
这份报告,基本上为蔡锷洗清了罪名。
三天后,这位吴组长又向朝廷上了一份补充报告中,保中里明确写道:带头诬陷蔡锷的三个家伙,"素不安分"。
就这样,这场"驱蔡风波"真相大白。
虽然蔡锷的罪名被洗脱了。但是,经历了这次风波,他已萌生了去意,不想再呆在广西了。恰在此时,云贵总督李经羲聘请他到云南担任军职。他借此机会,从广西前往云南。
这次云南之行,让蔡锷真正被历史记住。
04、云南是蔡锷的"福地"
云南,真可说是蔡锷的福地。他的历史功绩都是在云南奠定的。
他到昆明不久,武昌就爆发了起义。李根源、唐继尧等人在昆明积极响应,刚到不久的蔡锷自然成为他们拉拢的对象,他被推举为临时革命总司令。1911年10月30日(农历九月初九),"重九起义"爆发,云南宣布独立,蔡锷被推选为都督,年仅29岁!
4年后,袁世凯称帝。不想再走帝制老路的蔡锷逃出北京,再次辗转回到云南,领导了护国军起义。他亲自率军入川,与北洋军血战数月。在蔡锷的坚持和号召下,各地纷纷起义,讨伐袁世凯。最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在的讨伐声中惆怅地死去。
蔡锷由此被誉为"护国军神",孙中山称他是"再造民国第一人"。
1917年4月12日,蔡锷不幸患重病去世,年仅34岁。他生命如流星般短暂而璀璨。当时的北洋政府在长沙岳麓山为他举行国葬,成为民国历史上"国葬第一人"。
05、小结
蔡锷出身贫寒,一生以清廉奉公著称。他平时生活极其俭朴,粗茶淡饭,家里的伙食每日只有几角钱。他能挺过来势凶险的"驱蔡风波",完全是因为他身子正,为人正直清廉。假如他稍有不慎,肯定要被清廷问罪,一生可就毁了,哪里还有后来的革命大业。
不过,他处理这场风波,也非常得当。试想,当年的蔡锷意气风发,如果不是他沉稳,处事得当,哪能容得下那些跳梁小丑般的人的诬告?如果他不等调查组来,就和那些人针锋相对,那事态会发展成什么样,真是无法预料。
在事情澄清后,蔡锷激流勇退,选择前往云南,可以说是极其明智。没有这次云南之行,也就不会有后来的两次重要起义。
蔡锷离开广西前,曾对手下人说:"苏东坡《留侯论》里有句话: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你们能做到这一点,当成大事。"
他的那些部下,听进去的估计不多。但是他却是实实在在做到了"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