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统一时,为什么要选择更穷的柏林做首都?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德国统一时,为什么要选择更穷的柏林做首都?

Humanitas/文

联邦议院和总理府以及其他政府部门迁往柏林后,许多为联邦政府工作的波恩人的生计又成了问题。

复都

校/一条人文主义狗 画/捕风者 图/地缘谷

1990年8月31日,东德(民主德国)与西德(联邦德国)在柏林签署统一合约。10月3日,东德正式并入西德,德国重新实现了统一。但是,新的德国面临着选择首都的问题:迁回曾经的首都柏林还是留在西德时的波恩?

在统一合约中,就有统一后德国首都设在柏林的条款,但条款中还说:“议院和政府所在地待德国统一后再议。”于是在1991年6月20日,德国联邦议院就是否迁都柏林进行表决,经过长期激烈的辩论,最终以338票对320票达成历史性的决定:将首都由波恩迁至柏林。

迁都已然成为了当时德国一个重要的社会议题。从表决结果来看,赞成迁都和赞成留在波恩的票数非常接近,这就意味着在迁都问题上德国分成了柏林派和波恩派,双方各自也有着充分的理由。但迁都柏林的结果却有着历史的必然性,柏林有着许多波恩所没有的优势,这些优势将直接影响德国长期的国家利益。

l 柏林派的理由

选中柏林作为统一后的德国首都是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柏林自身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作为国家首都可以追溯到普鲁士王国时期,1701年勃兰登堡选帝侯腓特烈一世加冕为普鲁士国王,定都柏林。1871年,德意志第二帝国建立,德国实现了首次统一,柏林上升为全国的首都。

腓特烈一世(1657-1713)霍亨索伦王朝的首位普鲁士国王

冷战时期德国分裂,柏林仍然是东德的首都。在国家地位上,柏林不仅是德国的政治、文化、教育中心,还是德国人心中统一的象征。在德国,只有柏林能够同伦敦、巴黎等大都市匹敌,也只有柏林才能同统一后的德国国际地位相称。

而波恩与柏林相比就太小了,难以作为统一后德国经济、政治中心的载体。即使是在西德时期,大多数人认为德国的分裂是暂时的,政治家们也只是把波恩看作临时首都,他们一直强调:“只要经过民主、自由选举,德国实现和平统一,那么统一后的首都就是柏林。”迁都柏林意味着德国统一的最终完成、一个彻底摆脱战后阴影的全新德国的诞生。所以论政治地位,波恩根本无法与柏林相提并论。

哪怕从规模来看,波恩也更像一座西部的宁静小城

柏林有着更优越的地理位置。柏林位于德国东北部,是整个德国的交通枢纽,基础设施更为齐全,是西欧和东欧间联系的纽带,更是冷战后北约、欧盟东扩的桥头堡。政治家们的着眼点在于迁都后的德国将来要发挥的作用,德国会在欧洲一体化进程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西欧和中欧的枢纽

时任德国总统魏茨泽克在备忘录中指出:“在今后20年里,欧洲的地图将发生决定性的改变,欧洲自由贸易区的国家以及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均将参加欧洲共同体或以类似成员国的形式与欧共体融合在一起,欧洲的中心将移到大陆,而德国‘会起推动性的作用’。”而波恩位于德国的最西部,背靠西欧,就战略位置来说,波恩在西德时期的主要优势是安全。但德国业已重新统一,在将来的发展中,柏林比波恩要重要得多,波恩既难以在施政上辐射整个德国,更无法满足未来德国领导欧洲的雄心。

时任德国总统魏茨泽克在柏林巡视(左一)

德国政府迁都柏林还有着更大的目标:柏林成为首都后,将会吸引跨国集团来此投资,柏林“不久之后将重新跻身欧洲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行列”,振兴柏林被视为德国强大的标志。IBM、索尼、奔驰等大型跨国集团也确实把全新的柏林视为向东欧开拓市场的基地,纷纷进驻波茨坦—莱比锡广场。

不要小瞧了这现在看起来平淡无奇的广场,旁边大大的奔驰标志更说明了这一点

迁都柏林还引发了柏林大规模首都建设运动,统一之初的柏林,东西两部展现出的是截然不同的面貌,这样的城市是无法承担新德国首都的重任。所以柏林政府希望通过重建首都来尽快消除东西德之间的隔阂,使双方产生共同的国家归属感。柏林政府在城市设计竞赛中明确要求:以新的空间结构将分裂长达数十年之久的东西两半柏林重新焊接起来;而且要能体现出德国的自由与民主,将柏林塑造成为新德国的首都。

柏林被分为东(苏占)西(美英法占)两部分

时任联邦议院主席莉塔·苏斯慕特说:“德意志联邦希望建立一个平易近人的议会——这将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具有开放性和高度的包容性的政治中心,我们希望这里将来会成为柏林乃至德国民主制度的发源地。”而波恩作为一个小城市无法发挥出如此的政治影响力。

推倒柏林墙的人应当也是如此想的

迁都柏林有利于前东德地区的民众在心理上平衡,有利于东德地区的复兴。四十余年的分裂使得德国东西部产生了巨大的差距。德国统一后,由于历史原因,东德地区经济困难重重,科尔总理对东德民众生活水平不会下降的诺言无法兑现,结果就是统一之初东德地区经济衰退严重,失业率居高不下,进而限制了整个德国经济的增长。

电影《部长轿车的风波》就体现出当时东德内部巨大的贫富差距,这绝对不能在统一后的德国重演

而西部发达东部落后的格局也使得东西德的民众产生了巨大的隔阂与矛盾,德国政府对东部地区的大量投资让西德民众感到不公平,西德民众认为自己是为政府向东德“输血”埋单,而东德民众也普遍有自己是“二等公民”的自卑感。因此,东德的人力主将首都迁回柏林。

民意调查显示,东德地区有82%的人支持迁都柏林。如果再不迁都,德国人将不得不面临更大的贫富差异,进而面临着社会再次撕裂,而迁都柏林则可以起到刺激东部发展的作用。经过几年的市场化改革,东部经济逐渐回暖,已不再是限制德国经济发展的因素,而成为德国经济增长的带动因素。波恩作为西德的临时首都,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德国分裂的历史,不利于两德统一后的融合。

l 波恩派的担忧

但是波恩派反对迁都的理由也不容忽视,这些都成为了德国迁都实际存在的困难。德国的未来虽然在柏林,但仍然有很多人不愿意迁都。他们的主要理由是:迁都柏林耗资巨大、劳民伤财,给政府增加负担。除了两地之间600公里的距离外,迁都柏林还要顾及将庞大复杂的政府部门有序不紊地调迁、联邦机构在柏林新地址的修建费、周边建设费以及行政人员的补助费,这些都是巨大的财政支出。

光是新的德国公务员工资就是一笔庞大的支出

而德国统一之初的经济衰退加剧了财政上的困难,为了平衡收支以刺激经济,德国政府一度要推迟迁都。另一方面,波恩作为西德临时首都也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了,波恩为战后德国的复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政府运作业已成熟,迁都谈何容易。联邦议院和总理府以及其他政府部门迁往柏林后,许多为联邦政府工作的波恩人的生计又成了问题。

因此德国不能对波恩撒手不管,联邦政府对波恩进行了一系列补偿政策:1994年的《柏林——波恩法》中规定国防部、环境部、卫生部、教育部、发展援助部和农业部留在波恩,有3个从法兰克福迁往波恩。目前,14个联邦部门中有6个设在波恩。德国政府迁往柏林,按照惯例驻德国的外国使馆也要搬迁到柏林,但是有一些驻波恩的外国大使馆也拒绝迁往柏林,主要问题还是资金,因此外交部也将有较多的工作人员留在波恩,尽可能地减轻波恩以及波恩人因为首都搬迁而遭受的劳动岗位损失。

至今仍然留在波恩的政府机关

波恩派还有一个担忧:迁都柏林后的德国会不会放弃联邦制转向集权制?德国会不会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普鲁士王国、德意志第二帝国、纳粹德国是德国历史上的军国主义时代,两次发起世界大战的德国首都都在柏林,迁回柏林很容易让人想起纳粹德国的历史,进而引发其他国家的警惕。

实际上,早在德国统一的进程中,欧洲盟友已表达了类似的忧虑。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一面承认无法阻挡德国统一,另一面认为:“德国想在这样一个机构(欧共体)里占据领导地位,因为一个统一的德国显然过于强大,以致他不愿只成为欧洲竞技场上众多平等的角逐者之一……因此从西方来看,德国在欧洲体系中与其说是稳定,不如说是一支动乱的力量。”她希望能延缓德国统一的步伐。而法国总统密特朗在与撒切尔夫人的会面中更加激烈地批评了德国总理科尔未经协商就擅自发布关于统一的十点计划。

撒切尔:“德国要统一,谁赞成,谁反对?”

针对这种情况,德国政治家们一再强调绝不改变西德时期的制度。1999年7月1日,竞选中失败的前总理科尔在联邦议院发表演讲,他说:“我们迁往柏林,但并不是开始了一个新的共和国,我们应该放弃‘柏林共和国’这一提法。”科尔的演讲意在表达统一后的德国仍然是过去联邦德国的模式,只是纯粹的迁都,其联邦制度、同欧洲国家的盟友关系,都不会发生改变。直到事实证明新的德国与过去的军国主义德国确实不可同日而语,这种外交上的不良影响才渐渐消退。

德国前总理科尔(右二):行行行,我们不变

而德国政府对前首都波恩的补偿政策也表明了其维护联邦制的努力,迁都后的波恩仍然有着德国第二政治中心的地位。

1999年7月1日,德国联邦议院在波恩举行了最后一次会议,联邦议院和政府也开始了搬迁,这意味着波恩的首都地位正式结束。

实际上在4月14日,德国就已经正式开始了迁都工作,直到2000年底搬迁工作才全部结束。德国迁都从筹备到完成历时长达十年,整个迁都计划预算高达200亿马克。

从中我们发现现代国家的迁都,除开巨大的财政开支,还要平衡相关地区和民众的利益,更要认真考量国家利益,越是发达的国家,迁都越是一件麻烦事。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