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条山战役为何被蒋介石称为“抗战史上最大耻辱”?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中条山战役为何被蒋介石称为“抗战史上最大耻辱”?

中条山战役,是中国抗战史上中日两军最为激烈的较量之一。这场较量以国军的巨大伤亡而告终,国民党最高统帅蒋介石将这场战役称之为“抗战史上最大之耻辱”。

文献记载,中条山战役从1938年便已开始,前后历时4年。在4年战役中,日军曾12次大规模进犯均被彻底击退。另外期间国共多次合作,还俘获了日军大量物资和武器装备。

然而,即便在这样的优势之下,中条山战役最终还是惨痛地失败了。以巨大的伤亡,成为战争史上不光彩的一页。据日军统计伤亡数据显示:中条山一役,日军阵亡634人,伤2279人,中国军队阵亡4.4万人,被俘3.7万人,伤亡比1:20。

中条山,位于山西省南部,黄河、涑水河间。地跨临汾、运城、晋城三市,居太行山及华山之间,山势狭长,故名中条山。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自古以来都是战略要地。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中国华北及黄河以北的土地相继沦陷。中条山成为守护北方土地的最后一道屏障。当时蒋介石为表决心曾下令凡黄河以北之中国军队,不论官兵绝不能再退过黄河半步,退过黄河就地枪决。

当时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多田骏对中条山也是势在必得。因为只有拿下中条山才能打通他们西进西安和南进洛阳的作战计划。由此,中条山战争在所难免,安静生活再次打破。

1941年5月7日,对中国军队防线布防了如指掌的日军集结了超过10万大军,兵分4路,对中条山展开了规模空前的第13次进攻。一时间,枪炮齐鸣,华夏大地再次遭受苦难。

其中东路和西路各约25000人;东北路兵力最少,约10000人;北路是日军的主攻方向,由41师团和第九旅团约30000人组成。日军以中央突破的闪电战术,开始肆虐中条山。

面对日军的凌厉进攻,中方军令部也多次调整了作战部署,以应对日军的攻势。但是,最终还是因为自身的多重因素影响,最终惨败,令无数抗战英灵魂归中条山。

一、临阵换将

中条山战役前,中条山的总指挥是卫立煌将军,战斗主力是孙蔚如的第四集团军。他们在4年的抗战中,与八路军有多次合作和亲密接触,这令蒋介石十分不满。尤其孙蔚如是杨虎城的旧部,七七事变之后蒋介石一直心存芥蒂。

蒋介石换下卫立煌和孙蔚如后,派遣当时的国民党军政部长官何应钦负责第一战区的中条山军事防务,而何应钦对中条山的防务却是一无所知,他甚至都不知道哪只部队在什么地方,而正在此时日军却用渗透和间谍的方式,对中条山的部署做到了了如指掌。

作者之见,中条山战役惨败,临阵换将应该是最根本的原因。且临阵换将,也是兵家之大忌!

二、骄兵致败

何应钦接受中条山战役总指挥官后,并没有对即将到来的日军进攻做好应有的防御。前几次的成功阻击,让他对日军的进攻放松了警惕,他并没有意识到中条山是日军势必所得的战略要地。他思想上麻痹大意,十分轻敌,对军队的纪律也没有抓起来,军纪涣散,毫无战斗力。

另外当时日军有10万大军,按照一贯的伤亡比例5:1计算的话,我军当时的兵力数量上处于劣势。但即便如此,何应钦还做出了一个错误的部署,采用“一字长蛇阵”将所有部队沿黄河部署,使得战斗力更加分散。

三、指挥不当

战争打响之后,日军分别从左、中、右三路进犯,于此同时日军更是派出了宝贝疙瘩"空降兵"投放到国军指挥部、交通要塞。日军前期做的文章,这次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同时日军还和混入的间谍里应外合,瞬间瘫痪了国军的指挥和交通系统。毫无准备的国军顿时乱作一团,如热锅上的蚂蚁各自为战。指挥不灵,意识不够,武器落后,粮食储备都没有。

据文献记载,正式开战仅四天,第十四集团军总司令刘茂恩就致电蒋介石,说"大军已绝食三日,四周皆有强敌,官兵空腹血战,状至可悯,若不急筹办法,恐有溃散之虞。"

每一场战争都残酷异常,每一次指挥都异常关键,每一次轻敌都会带来灭顶之灾。无论是现代战争还是三国争雄的冷兵器时代,每一个细微的失误,都会影响战局,中条山战役亦如是。

无论中条山战役如何的惨败,但是战役中为国捐躯的无数英烈,和流传下的诸多的可歌可泣的故事,我们还应当铭记于心。不忘历史,珍爱和平!

读者们,关于“中条山战役的失败”,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转发收藏哦~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