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君主贤明坐江山,治世能臣在朝堂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贞观之治,君主贤明坐江山,治世能臣在朝堂

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年号,而唐太宗在位期间,吸取隋灭亡的教训,以史为鉴,励精图治。唐太宗亲眼目睹了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如今自己当政,一心想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于是,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采取了许多有利措施,他在位的二十六年,经济迅速恢复,政治环境变得清明,文化逐渐繁荣,人民生活稳定安乐。

唐太宗

如唐代杜佑在《通典》中所言:“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闭。至十五年,米每年值两钱。”

可以看到正是在太宗的治理下,百姓收获颇丰,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发展,开创了后世所谓的“贞观之治”。“贞观之治”的出现,可以说离不开唐太宗的贤明和他身边聚集的一批治世能臣。本文将从皇帝和臣子的角度论述“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贞观之治

唐太宗的民本思想

唐太宗的民本思想集中体现在《贞观政要》中,他把君比作舟,把民比作水。在唐太宗看来,为君之道,要把百姓放在第一位,如果剥削百姓来满足自己的私欲,那和割自己大腿上的肉来喂自己有什么区别。

贞观初年,唐太宗下令放出一大批宫女,让她们回家乡成家事农。贞观初年,关中等地自然灾害频发,百姓还没有从战争中喘息加上天灾,关中父老流离失所,于是唐太宗开仓赈济,轻徭薄赋,并且对许多地方的徭役做了规定,规范了地方上公共工程的民力征发。使得受灾地区不违背农业生产的规律,保证了充足的劳动力。努力了两年,流民回归,关中开始丰收。

《贞观政要》记载:“夫为人君,当须至公理天下,以得万姓之欢心。若尧、舜在上,百姓敬之如天地,爱之如父母,动作兴事,人皆乐之,发号施令,人皆悦之,此是大祥瑞也。”

古代皇帝自称天子,如有好事发生便天降祥瑞,而君主失德,就会天降灾异。所以历代皇帝都是非常重视祥瑞灾异等情况。而在唐太宗眼里,他认为只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粮食充足才是最大祥瑞,自然现象中的祥瑞和灾异不能够影响百姓生计这个大目标。所以唐太宗追求的便是如史书记载的那种天下大治,万民欢心,人人安居的局面。

民生是唐太宗施政的首要关心问题,在史书中有关唐太宗重视民生的对话,事迹记录很多,包括发展生产,不扰于民的政策措施也有记载。贞观年间的安宁风气与隋炀帝的征伐剥削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贞观之治”的出现是唐太宗心系民生的直接结果。

唐太宗影视剧照

唐太宗的爱才之心

一个国家的强大除了需要一位贤明有能力的领导外,还需要一大批有谋略、有思想的人才聚集在周围。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唐多能臣,前有汉,后有宋,皆所不逮。”通过此言,便可窥探出唐朝人才质量和数量的独特地位。唐太宗以“知人善任,善于纳谏”树立起一带明君的形象,所以在他的身边涌现出了众多文人武将,为“贞观之治”的出现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我们通过史料来了解唐太宗对人才的爱惜。

唐太宗君臣雕像

《旧唐书·长孙无忌传》中有这样的记载:“朕之授官,必择才行。若才行不至,纵朕至亲,亦不虚授,襄邑王神符是也;若才有所适,虽怨仇而不弃,魏征等是也。朕若以无忌居后兄之爱,当多遗子女金帛,何须委以重官,盖是取其才行耳。无忌聪明鉴悟,雅有武略,公等所知,朕故委之台鼎。”

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兄长,因为他是一个有能力的人,所以唐太宗屡次授予他重要的职位,但是长孙无忌一直碍于外戚的身份推辞,长孙皇后也劝说唐太宗不要授予过高的官位。唐太宗便有了这样的言论,从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提到了襄邑王,也就是唐太宗的叔父,他的叔父在唐太宗继位的时候曾经出过力,所以想要高点的爵位,但是唐太宗并没有忘记这位叔父在窦建德侵犯山东的时候全军覆没,更记得在刘黑闼反叛的时候,叔父丢盔弃甲。所以唐太宗并没有徇私情给予高于功劳的封赏。提到的另外一个人是魏征,魏征起初是太子李建成的谋臣,在玄武门被俘以后得到了唐太宗的赏识,因为他深知魏征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为人心直口快,敢于直言不讳,于是就把谏议大夫的职位授予了魏征,之后便成就了君子纳谏,臣子直言的千古佳话。唐太宗酒醉后说:“魏征、王珪事隐太子、巢刺王时,诚可恶,我能弃怨用才,无羞古人。”唐太宗任人唯贤的用人标准和珍惜人才的博大胸怀,吸引了大批有识之士,形成了坚强的人才统治队伍。

魏征

君臣一心,共开盛世

唐太宗周围的人才济济,不仅有房玄龄,杜如晦、魏征、长孙无忌、马周等这样的谋臣和谏臣;还有李靖、李勣、范兴、侯君集等这样的将帅之才。众位文武良将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以房玄龄为例来了解君臣共治的故事。

房玄龄与杜如晦共称“房谋杜断”,他们两人很早就投奔了唐太宗李世民,那时候李世民还是秦王,房玄龄乃是王府旧人,可以说是一路跟着李世民一路征战的最大功臣。李世民由秦王变成皇帝,他由秦王的记室参军变成了唐朝宰相。在秦王府的十几年间,他在许多紧要关头,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共渡难关。并且帮助李世民发现和搜罗了许多人才。

《旧唐书》载:“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

跟随者李世民从打天下到治天下,房玄龄的贡献卓著。在宰相的位置上,他进行了制度层面的改革,制定完善了唐朝的法令,整顿了地方上无所作为的官员,整顿了财政。在唐太宗对突厥发动战争中也起到了很大的协助作用。同在朝堂为官的王珪评价房玄龄:“孜孜奉国,知无不为”简单的八个字道出了房玄龄对国家建设的鞠躬尽瘁和责任担当。功勋卓著的房玄龄并没有滋生骄傲情绪,功劳越大越谨慎,官位越高越低调。

房玄龄

据《新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记载:“玄龄佐太宗定天下,及终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号为贤相;然无迹可寻,德亦至矣。故太宗定祸乱而房、杜不言功,王、魏善谏诤而房、杜让其贤,英、卫善将兵而房、杜行其道,理致太平,善归人主。为唐宗臣,宜哉!”

房玄龄跟随太宗三十二年,拥有“贤相”称号,但是从不宣扬自己的功劳,而是努力地让各位能臣发挥自己所长,忠心于唐太宗,不辞辛苦地辅助君上。正是由于房玄龄为人低调,对自己要求严格,又孜孜操劳国事,所以他和唐太宗才能互相信任,一同为大唐朝的兴盛贡献力量,共同见证了“贞观之治”的到来。

结论

唐太宗李世民可谓一代英主,知人善任,任人唯贤,心系百姓,励精图治。在英明君主身边又聚集了大量的治世能臣,辅佐皇帝治理朝政。“贞观之治”在这样的环境下得以形成,贞观年间,统治秩序恢复,政局稳定下来,社会经济得到恢复,百姓专心生产,制度也得到了完善。一系列的治理措施不仅收获了“贞观之治”的成效,也为日后的“开元盛世”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一切都离不开唐太宗贤明坐江山,文武能臣在朝堂。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