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就笔者《红军飞夺泸定桥几个问题的再探讨》一文中说到的泸定桥堵截红军的川军装备情况,我认为其装备窳劣,有评论反驳说川军装备并不差,不仅不差,而且还很强,根据是土城战斗红军因川军的火力特猛而失利。
其实早在前几年,一篇署名马民康的文章《川军的装备,真的窳劣吗?》就说到了同样的问题。因为有李宗仁、胡临聪、张宣武等回忆都是说出川参加抗战的邓、田部川军装备十分的窳劣,马的文章对李、胡、张的说法给予了反驳,认为川军的装备并不差,并且用了二十一军大量原始数据做依据来证明之。
那么到底川军的装备是精良还是窳劣呢?
罗列一组川军各部对川陕红军六路围攻时的弹药消耗情况:
第一路邓锡侯部:七九步弹30万粒,七九机枪弹6万粒;
第二路田颂尧部:七九步弹20万粒;
第三路李家钰部:七九步弹21万粒;
第四路杨森部:七九步弹45万粒,七五管退炮弹100粒,八二五迫击炮弹360粒,路易式机枪弹3.2万粒;
第五路王陵基部:七九步弹114万粒,八二五迫击炮弹12080粒,七九机枪弹8.4万粒,路易式机枪弹22.52万粒,四七迫击炮弹19334粒,冲锋枪弹9900粒,手提机枪弹14.4万粒,二十五磅飞机炸弹520粒,六十磅飞机炸弹320粒,120磅飞机炸弹20粒;
第六路刘邦俊部:七九步弹12万粒。
从上面的这组数字能看出什么呢?三个字:不均衡。你看第五路王陵基部队消耗的情况,和其他几路的差距有多大。这是刘湘的部队。徐向前在回忆反六路围攻时,也有说到这个王陵基部队:“敌第三师不愧是刘湘的精锐,武器装备好,战斗力不弱,又有飞机大炮掩护,我们啃不动它。”
打仗吗,这一路和那一路未必一定要均衡用兵。但四川军阀这六路的不均衡并不完全是因作战的需要,而是这一路和那一路根本就不是一支军队。
如今的很多人把川军当成一个整体了。这是大错。川军从来不是一个整体,用一句话是无法概括有着天壤之别的各路川军的,装备也是如此。川军的装备有的精良,有的窳劣,不同的川军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就像今天的中国有的明星一晚能挣好几十万,而有的农民一年也挣不到一万一样。不能用刘湘川军装备的精良来否定邓田刘川军装备的窳劣,就像不能用苏锡常农民的富足来否定川西和陕甘农民的贫穷,一样的道理。
旧中国的军阀,有些省军是一个整体,比如北方的奉军、晋军就是。但南方以省冠名的军阀派系,除了新桂系以外,统统不是。比如粤军,就分张发奎系、陈铭枢系、陈济棠系;比如黔军,又有兴义系、桐梓系;比如湘军,又分唐生智系、贺耀祖系、谭延闿系等等。川军就更复杂,粗略地说,有杨森二十军系、郭汝栋二十军系、刘湘二十一军系、赖心辉二十二军系、刘成勋二十三军系、刘文辉二十四军系、邓锡侯二十八军系、田颂尧二十九军系,另外还有刘存厚系、李家珏系、罗泽洲系、范绍曾系等等。这些个不同的派系,你别看都打着国民革命军的旗帜,都用着国民政府统一的番号,如今又都以川军作史称,实际上都是各自为政,水泼不进的独立王国,就跟东周时期诸侯割据的情形差不多。
要说川军的装备,四川军阀太复杂,就是用十万字也难以说清楚,今天就挑最具代表性的刘湘部队和邓、田、刘部队来说一说。
先说刘湘部队。
土城之役红军吃了亏,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轻敌了,没想到刘湘所部的郭潘二旅战斗力这么强。而郭潘部战力强,其中一个原因是装备特别强。
1987年,《近代史研究》上发了一篇署名元江的文章《中央红军长征途中未能北渡长江原因初探》,其中有这么一段:
“四是武器精良,装备较好。两个机枪团,共36个连,配备英制路易式轻机枪。师旅有机炮营,团有机炮连,营有重机枪连,连配6~9挺轻机枪,参加土城作战的教导师第三旅郭勋祺部,旅部有手枪营(四连)、机炮营(五连),步兵连一、四、七班为狙击班,由优秀射手组成;二、五、八班为冲锋枪班,配仿汤姆逊冲锋枪;三、六、九班为小炮班,配三六迫击炮。全旅官兵约六千人。”
我当时感觉有点玄,不大相信。
好家伙!一个连就有三个迫击炮班,三个冲锋枪班,这可是1935年呀,就是到了1948年,国民党美械的王牌军也没这么牛哇!
但后来随着阅读的增多,才越来越感觉,元江文中说的完全有可能。
为什么有可能呢?因为那年头军阀部队的编制装备,根本不按国际通用的标准,想怎么编就怎么编。比如以穷苦著称的西北军,东出潼关时的高树勋旅,就有一个装备了36挺重机枪的机枪团;比如在川军中拥兵最少地盘最小的罗泽洲部,他就一个师的兵力,可这个师竟然编了一个全部装备冲锋枪的手提机枪团;比如中原大战时的阎锡山警卫旅的机枪连,他不是国际惯例的4挺或6挺的配备,而是27挺的配备;比如合水战役时马步芳的一个骑兵连,有四百多兵马,等等,这样的例子很多。所以,刘湘这样的编制也就没什么不可能的。
刘湘部川军的装备精良,利益于两个方面,一方面、也是主要的方面,是他有自己独立的兵工体系。
蒋介石统治下的旧中国,除了中央控制的汉阳、金陵、巩县三大兵工厂外,地方割据的军阀也都建有自己的兵工厂。这其中,排第一的是沈阳兵工厂,排第二的是太原兵工厂,排第三的,就得说是刘湘的二十一军重庆修械所了。也就是说,刘湘的这个修械所比粤军陈济棠、桂军李宗仁的兵工厂还要强。
二十一军修械所之所以不能和沈阳、太原两大兵工厂相比,主要是重兵器火炮不能生产,而要论包括迫击炮在内的轻兵器的生产,在上世纪的三十年代,它完全有资格排老大。
1938年5月,二十一军武器修械所所长蓝田玉给蒋介石中央有一个报告,报告了重庆修械所的总产量:82.5毫米迫击炮750门,掷弹枪1000支,47毫米迫击炮2800门,冲锋枪4700余支,捷克式轻机枪2000余挺,137毫米迫击炮56门,步枪2万余支。
蓝田玉这个报告,对蒋介石的中央,是打了埋伏的。就在这份报告之前的1938年2月27日,顾祝同给蒋介石的密电,其中涉及到刘湘部队的装备情况有这样的内容:
“据报刘湘所存储械弹计步(枪)弹三千万发,分存嘉定、宜宾两处,未发捷克式机枪五千余挺,路易式机枪八百八十挺,已发存刘树成部路易式机枪六百余挺,捷克式机枪百余挺,等语。”
从捷克式机枪这一项上来看,蓝所报为2000余挺,而顾所知,刘部没发下去而库存的即达5000余挺。
兵工署接管重庆兵工厂时,该厂捷克式轻机枪的月产量达300挺。也就是说,以刘湘这个修械所的产能,一年就不止2000挺。
顾祝同所侦知的,也未必是二十一军轻兵器的全部。再看戴笠的密报:
咱退一步说,即使是蓝所报告的这个数字,也是相当的惊人了。比如这82.5毫米迫击炮。如果按照一个炮兵营12门的配置,这750门就是六十多个迫击炮营的编制数了。
当然刘湘的炮兵营不是12门。当时的炮兵营,全世界的标准都是12门或18门,但刘湘的迫击炮营是60门,比一个炮兵团的实力还要大。
没办法,那年头的军阀就是这么任性。
当然像刘湘这么任性的还有阎锡山。北洋时期,炮兵团的编制是54门制,到了国民政府时期,炮兵团最多是36门制,但阎锡山在中原大战时的山炮团是72门制。
刘湘在迫击炮的生产上,那是相当的牛逼。小口径47毫米,中口径82.5毫米,大口径137毫米,成龙配套。
137毫米的迫击炮,不仅国内只有他刘湘一家生产,就是在国际上,也很难找到这个口径的。
47毫米的小迫击炮,在全国也只有他重庆生产,别无二家。这小迫击炮没有编成炮兵营也没有编成炮兵连,而是以班或排的编制配属到了步兵连。把迫击炮配属到步兵连的,在当年的中国,也只有他刘湘的二十一军,奉军没有,晋军没有,中央军也没有,直到抗战后期极少数的美械部队,才有,但数量则又少于当年刘湘的二十一军。
除了迫击炮的产量牛逼,刘湘川军第二牛的,是轻机枪的生产。当年重庆生产的轻机枪有两型,一个是仿捷克ZB26式,一个是仿瑞士启拉利KE7式。
到抗战全面爆发时,甭管是哪一型号的轻机枪,全中国只有二十一军的重庆武器修械所可以生产。就这么牛!
真的吗?真的。捷克式轻机枪最先是天津的大沽造船所于1927年仿制成功,但大沽厂很快便随着北洋军阀的覆灭而不复存在。粤军陈济棠的广东兵工厂也是在1935年仿制成功了捷克ZB26轻机枪的,但直到抗战爆发广州沦陷,尚没有批量出品。其他兵工厂,包括蒋介石中央控制的汉阳、金陵、巩县等大厂,都没有轻机枪的生产。
东三省兵工厂是早在1928年便成功仿制了日本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歪把子)的,当时命名为民十七年式轻机枪,但九一八后,没了。
1938年,国民政府兵工署的署长俞大维考察刘湘的二十一军重庆修械所时,大为惊讶,因为中央军也想仿制,但花了很多银子,直到这时却还没能仿制成功,没想到刘湘已经如此大规模的生产了。
启拉利KE7轻机枪,这也是没有出现在蓝田玉报告中的暗器,因为生产启拉利轻机枪的不是二十一军的修械所,而是民营的华兴机器厂,所以蓝田玉的报告中根本就没提。实际上这民营的华兴机器厂就在重庆的合川,也就是说,它就在二十一军的地盘上,实际上也就等于是二十一军的编外兵工厂。启拉利轻机枪的产量也相当惊人,光是1934年至1936年,就出品了6000余挺装备给了二十一军。
以一个连9挺,一个团100挺来大致估算,6000挺得装备多少个团?
迫击炮轻机枪外,刘湘二十一军第三个比较牛的就是仿汤姆逊冲锋枪的生产与装备。汤姆逊冲锋枪不是刘湘独家生产,但生产此枪的,全国也只有两家,一个太原,一个重庆。
二十一军修械所出品的汤姆逊冲锋枪与美国的原型并不相同。不同有三:一是枪管加长到365毫米,比原枪的267毫米长出近100毫米,为的是满足步兵火力的需要;二是加装了可以折叠的两脚架(类似美原型的M1923),为的是提高射击的稳定性;三是改原枪的口径11.43毫米为7.63毫米,为的是与当时最为流行的毛瑟手枪子弹通用。
蓝田玉给中央打的报告中,说仿汤姆逊冲锋枪总共生产了4700支,谁知道这里面又打了多少埋伏。而就算他没打埋伏,4700支也不是一个小数目了。
刘湘的装备精良,占第二位的是他有外购的渠道。
因为占据了出海的长江航道和已经开埠的重庆码头,刘湘还可以从水路向洋人购买兵器。据负责给刘购买军火的范崇实回忆,光是经他的手,就至少买了英制刘易斯机枪3000挺,伯格曼手提机枪1200支和伯格曼手提机枪枪管2400根。而范所经手的这些,绝对不是刘湘外购军火的全部。
说到这里,应该可以理解土城之战川军装备强是因为什么了吧。
说完了刘湘川军,再说一说邓(锡侯)、田(颂尧)、刘(文辉)川军。
对川陕红军六路围攻时,邓锡侯为第一路,田颂尧为第二路,当时的子弹消耗情况已如上述,可以从一个侧面窥知其装备情况。到了抗战全面爆发后,邓、田所部川军,曾合编组成第二十二集团军出川抗战。这时的装备情况怎样呢?请看时任122师364旅727团团长的张宣武的记述:
“军直属和各师、旅,都没有骑兵和炮兵,除步兵团各有一个迫击炮连外,全军没有一门野炮或山炮,更没有任何防空武器和反坦克武器。轻重机枪和步枪都是四川土造,射击距离很近,准确性极差,极易发生故障,而且轻重机枪的数量非常之少。以122师364旅来说,全旅只有八挺重机枪和两挺轻机枪。”
张宣武说全旅只有两挺轻机枪,可能会让人不解,怎么轻机枪比重机枪还要少?没错,除了有钱向外国购买和像刘湘这样能够自产轻机枪的少数军队外,一直到全面抗战开始甚至更晚时候,全国军队中的绝大多数,轻机枪的数量都要少于重机枪(因本人写有专文,这里不赘述)。
刘湘的幺爸刘文辉和邓、田所部差不多。如果非要对比,那么他的装备比邓、田两部更差。
刘文辉二十四军的参谋长张伯言等在回忆大渡河战役时,有一段是这样说的:
“红军在对山以火力掩护,部队由山下向野猪岗山顶仰攻。唐灼元团机枪连有一机枪手,用机枪附射山下红军,但被对山红军一枪击倒。这时第五旅部队因枪支射程有限,无法对付对山红军火力,只有向山下仰攻的红军射击。”
看到没有,红军可以从对山打他们,而他们却无法打对山的红军。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有人问一个曾在泸定桥打过仗的原国民党军官,为什么红军在夺取泸定桥的时候伤亡那样少?他说,因为国民党的枪支太陈旧,子弹都潮湿发霉了,大部分打不到河对岸。……"
大渡河不过百多米宽,按说再差劲的步枪,也不至于打不到对岸呀?
这要具体分析。
川造步枪的射程差,主要还不是子弹发霉的问题,而是:第一,它射程本来就差。
当时国内各兵工厂,尤其是军阀控制的兵工厂,其生产的步枪往往各有品牌,比如沈阳厂的辽十三年式、太原厂的仿三八式,汉阳厂的汉八八式、巩县厂的仿九八式、四川厂和广东厂的元年式等等。
元年式是中国第一支制式步枪,是德国毛瑟九八的中国定制型,在德国,称作M1907步枪。最初的口径是6.8毫米,到了1919年,中国的仿制品又统一改为7.9毫米。该枪与毛瑟九八相比,各项性能指标完全一样。但到了四川这里,实际上的出品就不一样了。因为造枪用的钢质差,耐压值低,四川造的元年式实际上不能通用毛瑟尖弹,它必须用减装药的子弹。减多少呢?有说按毛瑟尖弹的七成装药的,也有说按五成装药的。因为四川要向汉阳厂买子弹,汉阳厂还专门为四川生产了减装药的子弹。
既然是减装药,那射程自然不比一般的尖弹。
第二,是枪膛的磨损造成的弹道改变而士兵不能正确调整使用的问题。
张伯言等说泸定桥守军步枪打不到对岸,他们都没有细说,实际上不是说子弹不能飞行到一百米外的对岸,这有一个枪的弹道改变的问题。
这又要说说邓、田、刘等控制和瓜分的四川兵工厂的历史了。
四川兵工厂是国内兵工老厂,早在清末就已经有不错的生产纪录,在全国来说也算是比较著名的兵工厂,不幸的是四川自1916年后,各路军阀连年在省内混战,而整个四川就这么一个兵工厂,都想吃这个唐僧肉,于是你争我抢,抢到手的便竭泽而渔,不遗余力地加班生产,抢不到手的就尽着法的破坏,我得不到也不能让你得到,这个兵工厂也就迭遭战火。比较大的损失,一是1916年的省军混战,周骏炮轰兵工厂,给炸了个稀巴烂。二是1919年的省军混战,熊克武拆走了大部分机器,本想运到潼川建厂,但途中全部损失。三是1925年的省军混战,杨森失败时一把大火,几乎把兵工厂烧了个精光。四是1930年的省军大混战,刘文辉兵败时又是一把大火,这个厂也就基本上废了。
当然在刘文辉那一把大火之前,刘湘、刘文辉还是将一部分机器运到了二十一军和二十四军。但后来这两个军的经营可就天差地别了,因为有外购的机器和原材料,再加上1928年后的重庆相对稳定,有十年时间没有战事,二十一军的修械所很快成为全国最优秀的兵工厂之一,而因为没有渠道外购机器和原材料,二十四军攫夺的那部分兵工机器几乎成为一堆废物。
因为长江航道被刘湘扼住,刘文辉没了出海口,和渝造枪用的枪管全系进口不同,川造枪的用钢,全是自已炼的,比八路军窑洞兵工厂的用料还不如。八路造枪用的全是经过加工后的铁轨钢,破击战时破坏的铁轨,全用在这了。川厂连铁轨钢也没有,所以他造出来的枪,刚刚出厂时和洋枪没什么不同,但打不了多少发子弹,枪的膛线就磨浅了、磨没了,线膛枪没了膛线,子弹的弹道就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就变成超出出厂时的弹道不知多少倍弧度的抛物线了。
弹道改变了射表就应该相应改变,然后才可以根据射表调整表尺,可问题来了,谁给他测算这个射表呢?
不能修正射表,当兵的只好根据该枪出厂时设定的表尺瞄准,那就只能是瞄头打脚,甚至连脚都打不到了。这就好比把迫击炮放平了打一百米外的对岸,你想想那炮弹会落到哪里。
川造步枪不仅射程差,故障还多。据曾任24军参谋长的王靖宇记述,在围堵红军长征那阵儿,刘文辉部虽然号称8个旅,但实际兵力不足两万,士兵手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枪根本打不响,不过是吓唬老百姓的道具而已。
飞夺泸定桥战斗,泸定守军李全山那个团有一个机枪连。北洋军阀时期机枪连是六挺重机枪的编制,到了国民政府时期,机枪连就是四挺的编制了。而实际上,刘文辉的二十四军各机枪连有没有四挺都够呛。因为自从刘文辉那一把大火后,四川就没有能力再生产机枪,而他又没有通道从国外购买,原来生产的那些机枪就只能是打坏一挺少一挺。胡临聪在回忆出川抗战四十一军的装备时就说,他们四十一军机枪连的编制,也仅仅是个编制,很多根本就没有机枪。这就跟抗战时晋绥军的骑兵师没有战马一样。
轻机枪如何呢?抱歉,四川兵工厂不能生产轻机枪。那不能跟洋人买吗?买过,1933年刘文辉用了大量的银子从上海进口了一批洋枪,伪装成民生器具藏在货船里走水路意图运往西康,但走到重庆为其大侄子截住,花了那么多钱最后连一根撞针都没得到。西康没有出海口,唯一的水路又被刘湘扼控。直到1937年,刘文辉的部队没有轻机枪。
花机关枪有没有呢?这玩艺可是很多军阀都能自产的。没错,川军刘存厚部、罗泽洲部等远比刘文辉规模更小的小军阀都有专门的花机关生产厂,但是,刘文辉没有。
实际上,自从1930年设于成都的四川兵工厂毁于战火后,邓、田、刘部川军使用的基本都是1930年以前四川兵工厂出品的老枪。
所以说,虽然都是川军,土城堵击红军的刘湘二十一军和大渡河堵击红军的刘文辉二十四军,从武器装备上说,那是两个极端,一个是特别的精良,一个是出了奇的窳劣。
行了,篇幅够长了,就此打住。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