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山河尽墨,孤军困守孤岛,这个局应该怎么破?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大陆山河尽墨,孤军困守孤岛,这个局应该怎么破?

本文是“燃烧的岛群”第92篇原创文章。全文共3948字,配图24幅,阅读需要12分钟。原文曾于2017年10月6日首发于TTH。

历史上的广东,除了在近代出了几位大神级别的人物之外,一直是遥远的流放地而默默无闻的感觉,然而在800多年前发生在广东海岸线上的这一幕真实的故事却很让人唏嘘。

南宋中兴四将之首的岳飞,在政治上却并不成熟

1127年5月,康王赵构在南京继位为宋高宗,后为躲避北方强敌金国而选择迁都临安(今杭州),偏安一隅,以南半个中国与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对抗长达152年。南宋最著名的人物当属岳飞和他的岳家军,经过奋战,岳家军挫伤了金国南下的锐气,金国北方又崛起了更为彪悍的游牧民族,南宋小朝廷虽丧失了进取心,却也获得了喘息之机。(岳家军是一支重骑兵和重步兵混成部队,是中国冷兵器时代战斗力的巅峰军队,详见重骑兵对阵重骑兵,步人甲对阵十字军,说说鳞甲和链甲的那些事)

岳家军是中国重骑兵和重步兵的巅峰军队,在机动力和防护力上得到平衡

1257年2月,统一后的蒙古部族第三代大汗蒙哥大举侵宋,不料却阴沟里翻船被毙,蒙哥的二弟忽必烈返回草原与其四弟阿里不哥争夺汗位,得到其三弟旭烈兀(也就是蒙古西征的统帅,详见疯狂骑兵席卷世界,坚持最久的还是中国)的支持,经过四年的内战,忽必烈获得了最终胜利。

攻击襄阳城的元军

1260年,忽必烈在稳定内部后派兵占领南宋的四川地区,1268年,蒙古军包围襄阳,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定都大都(今北京),从此蒙古军在中国被称为元军(在欧亚大陆腹地和两河流域的蒙古军保持了相当的独立性)。1273年,樊城被元军攻破,襄阳城在被围困五年后终于开城投降了,南宋在坚持抗击蒙古军16年后即将迎来最后的日子。(关于襄阳水战,可以参考中国为何错过大航海时代之五:我们的海盗我们的海)

仅存的南宋君臣像,可见两个小皇帝,杨太后和左右丞相张世杰陆秀夫

1274年,临安城里的宋度宗死于酒色过度导致的暴亡,权臣贾似道立度宗之子四岁的赵显为宋恭宗。两年后的1276年,临安城被元军攻破投降,恭宗小皇帝被送往西藏为僧。此时贾似道已死,度宗的杨淑妃带着两个儿子赵罡、赵昺从临安出逃,在金华与南宋最后的重臣陆秀夫、张世杰、陈宜中、文天祥等人会合,大臣们在福州拥立赵罡继位为宋端宗。

后人所作蒲寿庚蜡像

后人所作的南宋泉州港,可见大型海船

元军一路追击南宋的流亡小朝廷,1277年,福州沦陷,流亡小朝廷逃至泉州,向大宋泉州市舶司、阿拉伯裔商人蒲寿庚借船出海遭到拒绝,张世杰等抢夺海船2000余只,率领军民出海南下,前往广东继续抗元。

南宋小朝廷的逃亡路线

一行人逃至雷州的东海岛(详见想去海岛浪,1亿人的广东有哪些选择(2)—湛江东海岛),宰相陈宜中借口联络南方的占城国共同抗元,一去不返,抛弃了流亡小朝廷。由于在海上遭遇台风,端宗受了惊吓,不久于4月15日病亡驾崩。重臣们拥立其7岁的弟弟赵昺继位为最后的小皇帝。

东海岛及硵洲岛地图,这里是南宋小朝廷最后的据点之一,岛上至今仍有宋朝建筑的遗迹

由于赵昺登基时所在的硇洲岛实在太小,不利于南宋残军建立基地,重臣们又带着小皇帝前往300多公里以东的广东新会崖山镇,并在崖山迎来了宋王朝惨烈的最后一幕。

崖山是珠江八大出海口门之一,也是最西侧的出海口,这里水道纵横,属于错综复杂的珠江三角洲水系的一部分,从广州出发的船只可以从内水直达。由于崖山和崖门位于海陆交界处,靠山连海,比孤军困守孤岛的态势要好得多,因此被南宋重臣们选择为抗元的最后基地。(关于珠江的出海口门,详见1亿人居住的广东有几条大江,答不上来的速进)

被俘后坚决不降最终被杀的文天祥

宋军到达崖山时尚有军民约20万人,海船千余艘,南宋群臣仍希望在残余地区支撑起抗元的大旗,然而重臣的抛弃,小皇帝接二连三的死去,给抗元大业蒙上了层层阴影。此时,从粤东海丰县又传来坏消息,三杰之一的文天祥兵败被俘,元军将文天祥押到崖山海面劝降宋军,文天祥不从,诵出千古名句:“皇恐滩头说皇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三年后,文天祥仍然不降被杀。

崖山海山,宋军龟缩于崖山西南结阵迎敌,被元军围歼

元将张弘范追至抵达崖山,封堵住南方通往大海的出海口,因宋军人船俱众,张弘范并未急着进攻而是等待援军。16日,元将李恒率领的援军从广州赶到,将崖山水道北侧的水道也封堵住,元军完成合围。作为宋军最主要的将领和指挥官,张世杰为避免宋军士气崩溃而逃散,下令将海船用大绳索捆绑结阵,船上涂抹泥土并配备长木头以防备元军的火攻。四周又建起栅栏结成水寨方阵,赵昺的龙舟御船位于方阵之中。如此战术放弃了海上机动力,成了南宋版的连营,唯一的机会只能是大量杀伤来犯的元军。

元军使用火攻船攻击宋军结成联营的大海船

张弘范下令封锁海湾,断绝宋军的粮道和水道。宋军虽然在之前积累了大量的粮草可供两年食用,却无法获得足够的饮水,十多天后,宋军渴到要饮用海水,造成大量非战斗减员,士气也大受打击。2月6日,元军发起总攻。元将李恒指挥的北侧元军利用早晨退潮,海水南流的时机,渡过平时难以逾越的浅水区,从北面发动了对宋军的突袭,到中午时,北面宋军已被元军击溃。

崖山海战复原场景,与实际有偏差

如图所示,这是较为符合事实的一幅图,只是丞相在战时仍着官服而不是盔甲有点搞笑

南面的元军又在张弘范的指挥下,利用中午涨潮,海水北流的机会,从南向北发送了另一次突袭。元军在进攻中使用了火攻,载满茅草等易燃物品的小船接着风势冲向宋船,宋船极力推开火攻船,用箭矢射开元军。然而宋军南北受敌,身心疲惫,战斗从黎明进行到黄昏,宋军终于被击破而陷入混乱。

背负小皇帝跳海殉国的陆秀夫君臣

左丞相张世杰下令砍断绳索,率领10余艘战船护卫杨太后突围。当他杀到外围时,发现小皇帝乘坐的帝舟太大而无法突围,又派人乘小船去接应。此时天色已晚,海面上风雨大作,右丞相陆秀夫判断无法突围,失去了战斗意志,对小皇帝说:“事已至此,陛下应该为国捐躯,不要自取其辱。”话毕,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赵昺跳入大海,帝舟及周围的南宋君臣见状,纷纷跟随跳海,第二天,海面上漂浮着十多万军民的尸体。

海陵岛上复原的南宋海船仿制品

杨太后见小皇帝未能生还,伤心之下也跳海自尽,张世杰率残部突围而出,西行到今阳江海陵岛西南海域遭遇暴风雨,海船在大浪中剧烈颠簸,最后全军覆没。至今在海陵岛上,还有后人为张世杰所立的陵墓以资纪念。由于张世杰死于海难尸骨难寻,此亦仅为衣冠冢。(关于海陵岛的故事,详见中国十大最美海岛之广东阳江海陵岛)

后人建立的宋少帝陵

次日,得意洋洋的张弘范在海边岩石上命人刻下大字:“张弘范灭宋于此”。后几经折腾,最后在1962年,田汉在此留下的字是:“宋少帝与丞相陆秀夫殉国于此”,从而为这场海战留下千古功过的最终结论。

关于崖山海战的崖门石刻

从军事意义上来说,崖山海战打得一点都不精彩,宋军象一只龟缩的豪猪,鼓起了全身的刺,元军则像两只饿狼从南北两侧疯狂撕咬,直到豪猪失血过多而死。在崖山这个狭窄的水道进行的这场一边倒的战斗也不能被称为一场完全意义上的海战。虽然战斗发生在海面上,但是狭窄水域并无太多的机动作战可言,而中国的文献记载又只是寥寥数语一带而过,以至于许多人至今还以为崖山海战发生在一座叫“崖山”的山上。

这幅动画版的画风唯美,但是错漏很多,战场是在海上船上,而不是崖山这座山上

从战略意义上来说,崖山海战灭亡了传统意义上的单一民族的中国。自古以来,华夷之争就在汉人心目中根深蒂固,几乎成为了东方世界里文明人和野蛮人不可逾越的一道鸿沟,东南西北的外族在我中原文化的感悟下最终归流入宗,宋之前虽然有历次的外族入侵,但是汉人总是坚守着一块阵地,以及心中的文化阵地。

南北朝时期也是乱世,汉人退至长江以南,一直坚守着汉文化的阵地

然而,这样一种单一民族的国家真的好么?不愿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文明真的好么?保持哑铃状领土的中国真的好么?(关于中国古代的传统疆域,详见古中国地图为什么是哑铃状,此事大有原因)

这张也是体现崖山海战,风格奇异

崖山海战打破了汉文化的堡垒和阵地,让汉民族被动接受了近百年的强制性文化交流。元朝给中国带来的变化无论是疆域还是文化都是无比深刻的,明清时期,中国再度因闭关锁国而落后,最终被枪炮逼迫再次开放(这个故事详见中国为何错过大航海时代之六:船不坚炮不利之殇)。直至当代,中国之强大得益于她的包容性(虽然还有待进一步的扩大包容),同样伟大且最具有包容性的国家还有大洋彼岸的米国。与此对应,单一种族国家的典范是日本和朝鲜,外族难以在这样的社会里落地生根,日韩也无法借用外族的力量发展自己,久而久之将沦落为死水一潭!目前这个趋势正在日本国加速呈现出来。

袁世凯提出五族共和,并以五色旗代表汉藏回满蒙五族共建中国

清末,当袁世凯提出“五族共和”取代孙大炮的“驱逐鞑虏”口号时,袁大头是真正悟到了这一点,时至今日,又有多少人领悟和认同这一点呢?顺便说一句,五族共和的理念,至今仍在人民币上以五种民族文字的方式残存着!

崖山海战旅游区,其实驴唇不对马嘴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崖山海战,打垮的是一个旧的中国,站起来的是一个全新的中华!经历崖山海战后的中国已如同凤凰涅槃,将以更强大的力量迎接大航海时代的更猛烈的冲击!

今天的崖山海战纪念馆,是利用清代崖山炮台遗址改建,并非古崖山海战战场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