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小国曾重创苏军,士兵十米内肉搏坦克,凭这款手榴弹一击必杀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这个小国曾重创苏军,士兵十米内肉搏坦克,凭这款手榴弹一击必杀

手榴弹作为一种常见的单兵用爆炸类武器,无论是卵型手榴弹,还是木柄手榴弹,通常给人们的印象都是小巧轻盈,重量不大,单手可以握持抛掷,便于携带,即可挂于胸前,也能插在腰间,随时随地都能给十几米乃至几十米外的敌人放一个“死亡炮仗”。然而,在2017年芬兰拍摄的二战影片《无名战士》中出现了一种非常特殊的手榴弹,它拥有木柄手榴弹的长柄,弹体却是立方体金属盒,尺寸也要比普通手榴弹大得多,相当沉重,以至于在投掷时必须双手握持,大力抛出,爆炸时威力奇猛,只需一枚就足以报销一座土木碉堡!这到底是什么武器?本文就为各位解解惑。

■在影片《无名战士》中出现的芬兰超大号手榴弹的特写镜头。

历史溯源

在影片《无名战士》中出镜的这种超大号手榴弹被芬兰人称为“卡萨帕诺斯”,即芬兰语中的“炸药包”(kasapanos),但同时也被冠以“反坦克手榴弹”(hyökkäsvaunukäsikranaatti)的称呼,在芬兰军队表述这种武器时上述两种称呼是通用的,甚至会同时出现在一份官方文件中。在普通人的印象中,炸药包应该是被捆扎成背包状的方形炸药(可以参照董存瑞炸碉堡的光辉形象),或者用油纸包裹的TNT炸药块捆绑而成的集团装药。其实,炸药包作为爆破作业时使用的定装炸药的统称,其形态是多种多样的。

■董存瑞炸碉堡大概是国人最熟悉的使用炸药包的形象。

芬兰军队的“卡萨帕诺斯”实际上也是一个笼统的称呼,既包括由兵工厂批量制造的带有金属外壳的定装炸药,也可以指由前线部队自行制作的炸药包。与其他国家的炸药包相比,“卡萨帕诺斯”的独特之处是采用木柄手榴弹的长柄和发火装置,或是直接以一枚普通木柄手榴弹作为引爆物,因此在外观和使用方式上带有手榴弹的特征。此外,“卡萨帕诺斯”因为装药量远大于普通手榴弹,既可以用于爆破作业,也可以拿来摧毁坦克装甲车辆,是一种兼具爆破和反坦克功能的两用武器。

■芬兰军队在二战中使用的各种投掷类兵器,包括卵形手榴弹、木柄手榴弹、燃烧瓶和炸药包。

就历史渊源而言,“卡萨帕诺斯”与一战时期出现的集束手榴弹有着密切的联系。1915年,德军首次列装了带有长木柄和圆柱形弹体的柄式手榴弹,成为一种代表性的手榴弹样式,获得了“马铃薯捣碎器”的绰号。战争后期,德军为了加强手榴弹的爆炸威力,将6个去掉木柄的手榴弹弹体捆绑在一枚手榴弹弹体周围,制成集束手榴弹,这种武器随即被用于对抗刚刚登上战争舞台的坦克,成为德军早期的反坦克手段之一。德军对集束手榴弹的使用也影响到战后的芬兰军队,早在1918年芬兰内战期间就有使用集束手榴弹的实例,而在芬兰陆军于1925年颁布的训练指南中也明确记录了使用手榴弹进行反坦克作战的内容。

■一战后期使用集束手榴弹的德军士兵,腰间还挂着3枚普通的长柄手榴弹。

德军的集束手榴弹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临时制作的应急武器,而非工厂生产的制式武器。遵循增加装药量以提升威力的简单思路,芬兰人想到何不把几个捆绑的小型弹体直接整合为一大块定装炸药,从而获得一种能够批量制造的超大威力手榴弹?1936年,来自芬兰工兵部队的卡尔洛·图尔纳上尉研究了定装炸药对装甲目标的毁伤效果,一系列试验表明500克TNT在贴近装甲表面爆炸时可以炸开12毫米钢板,而500克是当时定装军用炸药的标准单位。根据试验结果,图尔纳得出结论,用于攻击装甲目标的炸药包或反坦克手榴弹的装药量不能少于800克,这个数值与一战德军的集束手榴弹的装药量相当:德军M16型手榴弹的装药量为125克,而一枚集束手榴弹的总装药量为125×7=875克。最终,芬兰军工部门为“卡萨帕诺斯”设定的最小装药量是2公斤,于1939年12月开始量产并列装部队。

■表现一战德军使用集束手榴弹攻击英军坦克的绘画。

制式版本

由兵工厂批量生产的制式“卡萨帕诺斯”的结构跟手榴弹一样简单,其弹体是一个用薄金属板冲压焊接而成的立方体盒形结构,内部填充TNT炸药或阿托马炸药,根据装药量的多少弹体尺寸也会有所不同。薄金属外壳在爆炸时不会产生大量的破片,因此“卡萨帕诺斯”在开阔地带对付步兵效果并不好,但破片少对于使用者则相对安全,由于重量大,投掷距离近,使用者在爆炸前很可能来不及寻找掩蔽,只能就地卧倒。此外,薄壳弹体对于攻击工事或装甲目标时也更有利,使爆炸能量充分释放,能在相对密闭的空间内产生爆轰效应,或将能量传递到装甲板上,达成更好的毁伤效果。

■制式“卡萨帕诺斯”的实物照片,为装药量3公斤的型号。

值得一提的是,最初量产的“卡萨帕诺斯”没有采用标志性的手榴弹木柄及其发火装置,而是使用一种简易且可靠的8号雷管加以引爆,这种雷管有一段长4.5厘米的发火索和硫磺擦片,依靠摩擦发火,引信外表裹以石蜡,起到防潮作用。这种雷管引信被戏称为“棒棒糖”,从1939年12月到1940年1月,在两个月间就有250000~300000枚8号雷管被生产出来,除了用于“卡萨帕诺斯”外,也被用于引爆其他爆炸装置。

■某战争游戏中关于芬兰军队武器的截图,其中包括匕首、M32型木柄手榴弹和4公斤炸药包。

1940年1月底,芬兰军方决定使用M 32型手榴弹的木柄及其发火装置取代8号雷管作为制式“卡萨帕诺斯”的标准部件,M 32型手榴弹即德式长柄手榴弹的芬兰国产仿制版本,其引信延迟时间为5.5秒。改用手榴弹木柄的最大好处是使“卡萨帕诺斯”获得了一个稳定的握持点,在战斗状态下更便于携行和投掷,提高了实用性,受到部队的欢迎,也确定了这种武器的典型特征。在二战期间,部分“卡萨帕诺斯”还使用了M 41型手榴弹的木柄,其延迟时间同样为5.5秒。有资料显示,“卡萨帕诺斯”可能使用过德制M 24型手榴弹的木柄及引信,在继战期间芬兰从德国进口了约50万枚M 24型手榴弹,不过考虑到生产补充问题,这种可能性并不大。

■几种型号的制式“卡萨帕诺斯”的合照,包括2公斤型、3公斤型和4公斤型以及训练型,注意2公斤型和3公斤型弹体上的铁钩。

根据装药量的不同,制式“卡萨帕诺斯”主要分为三个型号,装药量分别为2公斤、3公斤和4公斤,均装有21厘米长的手榴弹木柄,但弹体尺寸各不相同,其基本参数如下:

2公斤型:全重2.2公斤,全长42.8厘米,弹体尺度(长宽高):21.8×11.2×6.5厘米;

3公斤型:全重3.3公斤,全长41厘米,弹体尺度(长宽高):20×13.3×8.2厘米;

4公斤型:全重4.26公斤,全长38厘米,弹体尺度(长宽高):17×16×10.8厘米。

“卡萨帕诺斯”还有更大的5公斤型和6公斤型,不过这两种型号没有配用手榴弹木柄,只作为爆破器材使用,通常不用于反坦克作战。除了实战型号外,“卡萨帕诺斯”还有无装药的训练型,其弹体为木制,并用铁箍加固,连同木柄在内通体涂以绿漆(实战型仅弹体涂漆,木柄保留原木色)。训练型的弹体侧面开有孔洞,可以放置一枚爆竹,用以模拟爆炸声,主要用于训练反坦克人员。

■埋伏在灌木丛中的芬兰士兵,手持一枚“卡萨帕诺斯”,摄于1941年8月的卡累利阿前线。

战时改进

在战争期间,“卡萨帕诺斯”接受了某些改进,比如为了让弹体更牢固地贴在装甲或其他目标的表面,芬兰人尝试在弹体的一面涂上特制的粘合剂,这个创意类似于黏胶炸弹,涂胶的一面用胶合板制作的罩板盖住,在使用前去掉。然而,实战证明这个点子并不成功,在战场环境下胶层很容易受到污染而失去粘合力,同时还会粘上错误的对象,比如士兵的衣服等等,如果不移除罩板又会明显减弱爆炸威力,因此涂胶版“卡萨帕诺斯”只有少量生产,很快被放弃了。

■芬军装备的2公斤型制式“卡萨帕诺斯”,简直就是一块板砖!

相比涂胶水,另一项改进要成功得多。部分“卡萨帕诺斯”在弹体一侧焊接一个扁平铁钩,这个小部件的作用是勾住覆盖在苏军坦克外面的树枝或金属网,或者挂在铁丝网等障碍物上,发挥更好的爆破效果。此外,芬军士兵还可以利用铁钩将“卡萨帕诺斯”挂在腰带或其他皮带上,提高携带的便利性,解放了双手。其实,类似的设计也出现在一战时期的德军手榴弹上。

■4公斤型制式“卡萨帕诺斯”的实物,注意弹体侧面的铁钩。

在战争后期,芬军将模块化概念引入制式“卡萨帕诺斯”的改进中,用标准化小型弹体取代不同重量的大型弹体,每个小型弹体装填1.5公斤TNT,数个弹体可以利用螺栓固定在一起,从而增强威力,与今日拼接串联式手榴弹十分相似,引信依然使用手榴弹木柄及其发火装置。通过新设计,前线士兵可以根据作战需要灵活组合出1.5公斤、3公斤、4.5公斤和6公斤的“卡萨帕诺斯”。然而,这种模块化“卡萨帕诺斯”直到1944年底才完成开发,此时芬兰已经与苏联停战,这种武器没有批量生产,仅制造了50枚样品。

自制版本

除了制式“卡萨帕诺斯”外,芬军部队还会在战地自行制作各式各样的“卡萨帕诺斯”,在工兵部队中尤为普遍,其尺寸和结构都没有统一的标准,重量在1公斤到6公斤之间变化,具体形式由部队能够找到的制作材料决定,最常见的自制版“卡萨帕诺斯”是将多块TNT炸药直接绑在一枚手榴弹上,但其引爆装置并不限于手榴弹,也会使用雷管。为了便于握持,在没有手榴弹可用时也会加装一根木柄。在战争初期,1公斤自制“卡萨帕诺斯”被视为清扫战壕掩体的利器,同时在熟练使用的情况下也能轻松地炸断坦克履带,而6公斤重的“卡萨帕诺斯”足够炸毁最重型的苏军坦克。芬军部队还会利用缴获的苏军400克装TNT药块制作“卡萨帕诺斯”,使用不同数量的药块组合成2.4公斤、3.2公斤或4.8公斤的自制炸弹。

■两枚典型的自制版“卡萨帕诺斯”实物。

■影片《无名战士》中芬军士兵使用自制版“卡萨帕诺斯”攻击苏军坦克的镜头。

作战使用

1939年11月苏芬战争爆发,面对数量庞大的苏军坦克,芬兰陆军严重缺乏反坦克武器,以至于简陋的“莫洛托夫鸡尾酒”成为芬兰部队的标准装备之一,同时首批生产的“卡萨帕诺斯”也被迅速派发到前线,成为芬兰步兵抗击苏俄铁甲洪流的大杀器。从1941年至1944年的继战期间,带有手榴弹木柄的制式“卡萨帕诺斯”更是被大量使用,据统计消耗量达到85000枚之多。

■芬军士兵装备的自制炸药包和燃烧瓶,在冬季战争中它们是芬军最主要的反坦克武器。

■在冬季战争中被芬兰军队摧毁的苏军坦克部队,它们很多是燃烧瓶和炸药包的战果。

“卡萨帕诺斯”始终被芬军视为重要的反坦克手段,在1940年2月芬兰陆军总司令下发的作战指导纲要中,对不同型号的制式“卡萨帕诺斯”针对的装甲目标做出明确规定:2公斤型可以有效摧毁6吨以下的装甲车辆,包括苏军所有型号的装甲车和两栖坦克;3公斤型用于攻击12吨以下的装甲车辆,比如T-26中型坦克和BT系列快速坦克;4公斤型能够对抗30吨以下的装甲车辆,比如T-28中型坦克等。

■一幅表现芬兰士兵使用“卡萨帕诺斯”攻击苏军坦克的绘画。

在具体攻击方式上,最佳的投弹位置是坦克车体后部发动机舱盖上方,爆炸可以将坦克引擎炸毁,使其丧失机动能力,将炸药包置于履带上方或下方同样可以达到瘫痪目标的目的,但需要精准地把握投掷时机,此外也可丢向坦克底盘下方,以爆炸将车组成员震晕。然而,无论选择哪种攻击方式,对于使用者而言都是一个生死考验。由于重量较大,“卡萨帕诺斯”的投掷距离非常近,这意味着必须靠近到距离目标数米范围内才能做到一击必杀,这需要芬军步兵有足够的勇气和丰富的经验,还要非常善于利用地形。

■影片《无名战士》中芬军士兵使用“卡萨帕诺斯”攻击碉堡的连续镜头,可见投掷时要用双手握持,大力抛出。

需要注意的是,相当一部分“卡萨帕诺斯”是作为爆破器材用于攻击苏军野战工事或破坏障碍物,而作为反坦克武器应用的数量会依据战争情况而有所变化。在冬季战争期间,由于芬军缺少反坦克枪和反坦克炮,步兵手中的“卡萨帕诺斯”和“莫洛托夫鸡尾酒”在反坦克作战中扮演了主要角色。在1941年6月继战初期,苏军在西北战线上投入的坦克主要是战前装备的旧式坦克,当时芬军的反坦克装备已经有明显改善,从德国获得的Pak 35/36型37毫米反坦克能够有效对付苏军坦克,因此这一时期“卡萨帕诺斯”更多地充当“碉堡毁灭者”和“破障者”。

■1941年8月,一支芬兰工兵突击队穿过森林向苏军阵地靠近,他们每人背后都背着一枚“卡萨帕诺斯”。

从1942年开始,T-34和KV-1坦克出现在苏芬前线,德制37毫米反坦克炮在苏军新型坦克面前失去了威力,迫使芬军步兵再次将“卡萨帕诺斯”当作反坦克武器的首选。当时芬军常用的战术是以火力切断苏军坦克和步兵的联系,用反坦克地雷将坦克炸瘫,再以“卡萨帕诺斯”在近距离彻底结果目标,最后一击通常选择在夜间实施。到1943年,芬兰军队从德国盟友那里获得了更强有力的武器,包括III号突击炮、75毫米Pak 40型反坦克炮和“铁拳”火箭弹等,丰富了芬兰人抗击苏军坦克的选项,此时作战风险较高的“卡萨帕诺斯”就逐渐退居次要地位,但依然被使用到二战结束,并作为芬兰军队的特色装备被载入史册。

■1944年夏季使用德制“铁拳”火箭弹的芬兰士兵。

■今日在芬兰博物馆内陈列的二战芬军的武器装备,其中包括著名的“索米”冲锋枪和一枚自制的“卡萨帕诺斯”。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