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踞东北229年的渤海国,为何被弱小契丹灭国?背后或有隐情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雄踞东北229年的渤海国,为何被弱小契丹灭国?背后或有隐情

契丹灭亡渤海之时,渤海国的整体实力依然强大,那么弱小的契丹又是如何迅速的绊倒矗立于东北亚229年渤海国的呢?下面笔者结合当时契丹灭亡渤海的实际情况来分析渤海国被灭亡背后的种种原因。

自渤海大彝震继位之后,渤海国的国力达到了鼎盛,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整个渤海国体制的迅速崩溃。公元895年,大玄锡去世,渤海国又经历了大玮瑎、大諲撰两代国王,国立的衰退,政治的腐败与王位频繁更迭,成为契丹迅速灭亡渤海直接的原因。

但即使契丹灭亡渤海之时,渤海国的整体实力依然强大,那么弱小的契丹又是如何迅速的绊倒矗立于东北亚229年渤海国的呢?下面笔者结合当时契丹灭亡渤海的实际情况来分析渤海国被灭亡背后的种种原因。

一、垂涎欲滴的契丹

靺鞨人最早与契丹接触是在圣历元年(698),在唐营州(今辽宁省朝阳市)爆发了李尽忠和孙万荣的反唐事件,当时靺鞨人与契丹人一起参加了反唐的斗争。

两国在过去200年时间里虽有摩擦,但整体关系良好,并且上文也提及,在渤海建国初期甚至还和契丹与突厥组成了反唐联盟。732年,渤海国曾与契丹联攻唐,渤海“遣其将张文休率海贼攻登州”,与契丹遥相呼应。至918年辽方还有“晋、吴越、高丽、渤海、回鹘、阻卜、党项及幽、镇、定、魏、潞等州,各遣使来贡”的记载。可见当时两国的关系较为稳定。

阿保机像

渤海与契丹关系的恶化应是在渤海后期,首先是渤海末期渤海与契丹已经展开了十几年的辽东争夺战,而后,阿保机的叔父耶律辖底逃往渤海。至924年,又出现了渤海国杀害契丹刺史张文秀等事件。

925年阿保机便颁布诏书,准备出征讨伐渤海,其诏书记载:“所谓两事,一事已毕,惟渤海世仇未雪,岂宜安驻。”这时的契丹已经先后征服了突厥、沙陀、党项、阻卜、回鹘等西北诸部,而南部的唐已覆灭,能对其构成威胁的只有东部的渤海。

契丹攻灭渤海时的场景(笔者摄)

契丹一直垂涎于中原优越的自然条件与丰富的物资。907年唐朝灭亡,中原进入五代十国的战乱局面,这给了契丹南下中原的契机。阿保机当政后加紧了对周边领土的扩张,向西征服了党项等部,并且不断南下中原进行掠夺。《新五代史·契丹传》载:“契丹虽无所得而归,然自此颇有窥中国之志,患女真、渤海等在其后。”《资治通鉴》也说:“这都说明,渤海在当时已成为了扩张的主要障碍。

(笔者摄)

926年正月阿保机联合党项、奚、室韦等全力进攻渤海国,后契丹“次商岭,夜围扶余府。”后扶余府被攻占,惊慌失措的大諲撰派老相率兵抵挡,而契丹将领阿古只用了很少的兵力就击溃了渤海三万士兵。六天后契丹围攻渤海上京龙泉府,大諲撰投降,至此渤海国宣告灭亡。

二、抗契丹的重镇扶余府

契丹只用了几十天时间,就将屹立于东北亚229年的“海东盛国”灭亡,着实不可思议。从扶余府至上京龙泉府的距离来看,扶余府的位置应在今农安至长春一线,上京龙泉府在今黑龙江宁安市渤海镇。从地图上实测,两地之间大概近290公里。依照当时的行军技术与条件,过扶余府不久便进入了山地。契丹在七天内便到达上京龙泉府,并在途中打败了渤海三万人,进军顺利程度可见一斑,即《辽史》所载的:“庚申(正月三日)拔扶余城……丙寅(正月十日)夜围忽汗城。”

从当时的情况看,渤海国上层的王族虽较为腐败,但渤海民族的凝聚力并未溃散。这一点从辽灭渤海之后,渤海遗民的反辽斗争就可看出,这种反抗至辽亡以前一直未曾停止,而且一次比一次激烈。

扶余府自大彝震时期便成为抵抗契丹最重要的防区。渤海国前期,扶余府主要起到了沟通后突厥汗国的作用,后来后突厥汗国灭亡,扶余府则成了渤海与契丹交流的重镇。在渤海中前期,渤海与契丹的关系应该还是处于较为良好的情况,故有“契丹道”之开辟。

西拉木伦河流域(笔者摄)

道路以部族名字来命名,可见渤海中前期时对与契丹关系的重视。建国初期的渤海经济与政治实力还相对弱小,急需与周边的邻邦搞好关系。契丹道的开辟之初,最大的作用应是保证了与契丹进行经济与文化的往来,而“常屯劲兵扞契丹”尚在其次。后来,随着契丹的崛起,渤海国上层开始意识到曾经弱小的契丹,未来可能会对其政权构成威胁。此时扶余府的作用发生了根本变化,它从之前与契丹交往的中介逐渐转变为驻守重兵的军事重镇。

扶余府处于松嫩平原腹地,往东则迫近渤海都城上京龙泉府,往西可进入科尔沁草原与西拉木伦河流域。西拉木伦河从西向东一路流向科尔沁草原,大致路线经今天的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开鲁县-通辽市,西拉木伦河两边是被河流侵蚀的河谷(图4),其北靠大兴安岭,南邻黄土高原边缘,今天的公路与铁路也皆沿西拉木伦河所侵蚀的河谷一路向西。至科尔沁-松嫩平原一线时已是一马平川(见图5、6),几乎无险可守。

摄于吉林省松原市

穿过西拉木伦河谷地,契丹军队便可长驱直入,轻而易举的抵达扶余府附近,在没有地形优势的情况下,渤海只能靠投入大量兵力来弥补地形所造成的劣势,而“常”字出现可以看出,渤海长期以来对扶余府军事地位的重视。

摄于通辽科尔沁草原(笔者摄)

文史君说

渤海国后期,扶余府不但是渤海的军事重镇,对于渤海国上层统治者而言,扶余府的安危更是他们维护自己统治的心理防线。契丹越商岭攻下扶余府后,渤海的“缓冲区”被契丹人所占,渤海国上层的心理防线也随之迅速崩溃。或者说扶余府沦陷,是导致渤海国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 刘昫等:《旧唐书》[M],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

[2] 欧阳修:《新唐书》[M],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

[3] 脱脱:《辽史》[M],中华书局点校本,2016年。

[4] 孙进己:《东北历史地理》[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

(作者:浩然文史·禹贡行者)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