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用这种炮在淮海战役轰敌 又炸得越军抱头鼠窜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解放军用这种炮在淮海战役轰敌 又炸得越军抱头鼠窜

1979年2月17日拂晓,对越自卫反击战全线发起。在东线复和战场,解放军广州军区第42军125师集中军师团炮兵群,共大小300余门火炮,对边境当面的越军20余个目标进行了火力急袭。一连打了15分钟,将敌人前沿工事、火力点大部摧毁。同时我军工兵出动,按照战前侦察好的线路,迅速在越军设置的障碍物中开辟通路。

值得一说的,我军工兵开辟通路时使用了“320”爆破法,即用炸药来抛射炸药包。具体操作方法是:在地上挖一个直角斜坑,斜面角度根据抛射距离决定。将坑挖好后,在坑底挖一条抛射药槽,安置好抛射炸药,然后再在坑里放上待抛射的炸药包。发射前在安全距离上以起爆器或导火索引爆抛射炸药,直接将威力巨大的炸药包抛射到要攻击的越军阵地上。

这种爆破法在历史上很有名,是解放战争年代我中原野战军(也有说法是华东野战军)创造出来的。当时因为我军的装备落后,重火力薄弱,围歼据守坚固阵地的敌人比较困难。因此,部队在实战中总结经验,创造了这种爆破法来加强攻坚火力。在1948年的淮海战役中,中原野战军围攻据守双堆集的国军黄维兵团时,为弥补攻坚炮火的不足,就大量使用汽油桶抛射炸药包作战。结果炸药包一打出去漫天飞舞,威力巨大,守军阵地往往被炸得惨不忍睹,尸无完肤,有不少士兵甚至是被爆炸活活震死的。国军不知道这是什么武器,以为是苏联提供的原子大炮,遂恐惧地称之为“没良心炮”。

“320”爆破法的威力很大,但也有缺点,主要是抛射距离短,阵地位置暴露,难以隐蔽机动,容易遭到对方反击,因此只能在特定的战场环境下使用。1979年的时候解放军早已不缺威力强大的火炮,这时候“320”爆破法主要用来引爆敌方的各种雷场和障碍区,为部队进攻开辟通路。在使用的时候将大型炸药包分解成众多的小炸药包,可以极大扩展抛射的散布面,提高毁坏敌障碍区的效率。

在进行炮火准备的同时,我军出动一支精锐的夺桥突击队,抢占界河上重要的公路大桥。突击队分成几个小组,从隐蔽地推出准备好的竹排,下水开始渡河,在团营炮兵和轻重机枪火力掩护下,不顾对岸越军的阻击,奋力划水抢渡,仅用7分钟全队30余人即渡过界河登上对岸。

突击队上岸后,为以最快时间夺占大桥,也不用工兵开路,突击队员们边投掷手榴弹边冲锋,一一引爆桥头附近的雷场,以负伤2人的代价冲上桥头。这时在桥头工事中的越军一边向突击队射击,一边企图启动爆破装置炸毁公路桥。此时我方岸上的炮兵群以猛烈火力射击越军工事,打得敌人晕头转向,为突击队争取了时间。

突击队员们顶着枪林弹雨无畏冲锋,迅猛冲进桥头工事中,以抵近射击和手榴弹歼灭工事中的越军。没被打死的敌人惊慌万分,钻出工事抱头鼠窜。突击队以一部分兵力占领桥头工事,以机枪火力压制附近高地上的敌人阵地。另一部分人员出去追击逃敌,并掩护工兵剪断了通向大桥的引爆电线,解除了桥梁被炸毁的危机。

就这样,我军步兵、炮兵、工兵协同作战,仅用半小时就强渡界河,夺取公路大桥,毙伤越军一个排,保障主力部队和坦克车辆顺利通过大桥,取得了重要胜利。突击队于战后荣立集体一等功,并获得“英雄排”称号。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