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宁陈氏家族有多牛?自古诗书之家,民国期间出了陈寅恪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义宁陈氏家族有多牛?自古诗书之家,民国期间出了陈寅恪

文/徐永超

提起陈寅恪,想必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陈寅恪的出现,与其所在家族成员数代人的努力密不可分。二百年间,陈氏家族由棚户而乡绅,由乡绅而登仕途,由仕途而入学林,书写了一个家族的传奇。

陈寅恪是江西义宁人,义宁即今日江西修水县。此地峰峦叠嶂,地形崎岖,加上与湖南、湖北相邻,自古有"吴头楚尾"之称。

清康熙初,此地兵祸连年,加上水旱灾害不断,导致死者众多。到了康熙十七年,时局渐稳,当地知州开始招引外地民众来垦荒。福建、广东、赣南等无地贫民闻讯,纷至沓来。他们搭建棚屋,筚路蓝缕,艰辛创业。

雍正八年(1730),福建上杭人陈公元迁入此地,成为义宁陈氏始祖。他没有想到,自己的这个决定为子孙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此时,移民大潮早已过去,但当地人对这些移民一直非常排斥。不少虽然移民依靠自己的双手挣得了田产房屋,每年也是如数缴纳粮食税赋,却始终没有取得和当地土著一样的社会地位,不能参加科举,不能当差。于是,移民中有实力的家族通过不断上奏请愿,到雍正三年,终于如愿以偿,他们的子弟终于获得了参加科考的资格。

在这个背景下,陈公元决心走耕读传家的道路,一边种地,一边参加科举考试。虽然一直屡试不第,但经过他十多年的努力,陈家已是一片兴旺发达的景象。到了晚年,他在兴修宗祠,奉祀先祖的同时,还选择在泰乡七都竹塅营建新居。竣工后,他欣喜地为新宅取名"凤竹堂"——" 盖凤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凤有仁德之征,竹有君子之节,后之子孙,必有仁居义由昌大乎门闾者。"后来,他的期望果然成为现实。

陈公元之后,陈克绳接续了父亲的事业。一方面,他遵守父亲制定的家法管理家政,维持了良好家风。一方面,他热心参与地方公益,进一步扩大了陈氏家族的影响力。道光二十一年(1842),陈克绳以八十三岁高龄终老于乡。

陈克绳之后,其子陈伟琳继承父祖之志业,为了家族崛起付出了终生心血。

陈伟琳,原名规宏,字琢如,号子润。少聪颖,六七岁时,"已能通晓圣贤大旨",年轻时醉心于阳明心学,又通医术,曾漫游江苏、山东、河南、北京等地,"考据山川,校其户口,扼塞、险易,以推知古今因革之宜与其战守得失之数。"回到家乡后,他参与创办了梯云书院,延览名儒来此授课,当地学风士风由此焕然一新。

咸丰元年,恩科乡试,江西录取一百二十四人举人,义宁出了五个,其子陈宝箴名列第一百一十三。名次虽然靠后,但对此前从没有出过举人的陈家来说,意义却是非比寻常。不过,陈伟琳依旧保持了难得的清醒。他做出了让儿子暂缓入京会试,用三年时间钻研学问。他告诫儿子:"学须豫也。脱仕宦,虚疏无以应,学又弗及,悔何追矣。"

与此同时,太平军起。一时间,人心惶惶。年过半百的陈伟琳果断在江西省内首倡团练,不顾老弱的身体,组织义勇的训练。1854年春,太平军进攻义宁。乡里人人自危,拖家带口而避者数不胜数。陈伟琳率领团练兵丁拼死抵抗,终因积劳成疾,不治身死。葬之日,会者数百人。

陈伟琳之后,陈宝箴投入到保卫家园的战斗,带兵收复了州城。战后,朝廷论功行赏,陈宝箴以功授候补知县。俗话说,三代培养一个贵族。经过陈公元、陈克绳、陈伟琳祖孙三代努力,到了陈宝箴这一辈,陈氏家族终于步入仕途。时势造英雄,面对风起云涌的时代大潮,陈宝箴又将书写怎样的人生传奇呢?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