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日本,谁宗主谁番邦?日本历史上竟曾自封宗主!真相其实很可笑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中国与日本,谁宗主谁番邦?日本历史上竟曾自封宗主!真相其实很可笑

所谓阿Q精神,就是一种自我麻痹、自我感动、自我陶醉,在明明比不过外人的情况下,在外人看不见、听不见、不知道的时候,在自己柔弱的内心狠狠的嘲讽一通外人,最终实现自己精神世界自以为是的胜利。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看日本,古代日本究竟是不是中国的朝贡国呢?日本史书上是坚决不承认,反而写的是中国是日本的藩国、朝贡国,日本这阿Q精神可谓炉火纯青了。

阿Q

一、何为奉正朔

古代东亚农业是本业,根据时令进行农事,所以历法就显得特别重要。中国是东亚世界最早发明历法的国家,周边藩国都是根据天朝的恩赐得到历法,一方面是藩国无能力制作历法(日本17世纪才出现第一部倭历法——贞享历),另一方面古代是天人感应的世界,历法是王朝天命正统的体现。

朝贡图

古代东亚世界,藩国对中国除了封、贡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奉正朔,即新王朝建立,为了区别旧王朝、显示自己天命所归,一般会颁布新的历法(同一个朝代为了适应时令也会颁布新的历法)。以此历法分赐朝贡藩国,藩国接受,而且藩国给天朝的国书落款上必须使用天朝年号,此即奉正朔。

二、日本的历法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前,一直认同中国的太阴历。当然因为日本极度落后,到七世纪初才开始使用中国五世纪刘宋时期的《元嘉历》;690年又接受了新传来的《麟德历》(日称《仪凤历》),两历并用;697年抛弃《元嘉历》只用《麟德历》;764年使用新的唐玄宗时期的《大衍历》;858年用《五纪历》;862年用《宣明历》。这五历以下统称“汉五历”。

李淳风做《麟德历》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五个历法都是被日本统治者推广到民间而被普及的历法,日本在多次朝贡中国的时候,皇帝都会赐给倭国历法,比如建文帝赐给足利义满的《大统历》,但没在日本普及,所以本文仅谈“汉五历”。862年以后真正被日本老百姓使用的一直是《宣明历》,直到1685年保井春海制作了日本第一部倭历《贞享历》。

既然用中国的历法,那就是奉中国正朔,所以就产生了今人认为的日本就是中国的藩国。但我们抛开以中华为中心,做到相对客观一些,日本真的在奉正朔吗?

三、“奉正朔”的真实目的

我们先来做一个表格:

上表清楚显示中国历法颁布推行的时间和日本推行历法的时间产生了差距,日本没有接受即时的历法,更有甚者822年就在唐朝产生的历法,日本居然用到了1685年,可见日本对中国历法奉正朔的政治意义好像不是很大。

我们再考察一下“汉五历”传播日本的途径和日本对“汉五历”的态度。

第一,“汉五历”没有一次是日本主动在朝贡时为了显示臣服而求赐,都是中原王朝主动赐给日本的。而日本朝贡使在中原的时候接受“汉五历”,但是回到日本后却将中原的历法冷藏,到“合适”的时间才广而告之。换句话说,日本官方是即时接受历法的,但是没用使用。

李淳风、袁天罡

第二,需要指明,《宣明历》传入日本是858年,只有《宣明历》仅仅传入4年就被推行,别的四部历法和中国实行的时间差太大。日本使用历法的缓慢期间固然有中日之间路途遥远、日本生产力落后、日本朝贡使难以方便到达大陆的原因,但这也说明日本是不慕王化的蛮夷之地,所谓“夷蛮要服,戎翟荒服”(《史记·周本纪》)从而方便了日本游离于中国朝贡体系的边缘。日本并没有把历法的使用与向中国称臣联系起来。

第三,日本对“汉五历”重的是实用而非“汉五历”背后的政治意味。日本古代极度落后,到1685年才有了第一部日本人制作的倭历。自己没有技术只能寄人篱下了。日本恰恰是个极重实际利益的国家,唐代白江之战后可以马上虚心学习中国;近代可以毫不犹豫的学习西方;侵略战争失败后,法西斯制度崩溃,半推半就在他美国爸爸指挥下又搞起了英美民主,这都是日本民族重实际的表现。

所以为了农耕的保证,日本很肯能会“委屈”接受汉历。

白江之战

四、关起门来称孤道寡的阿Q日本

通过日本对奉正朔的不热衷,我们可以看到,日本游走于中国朝贡体系的边缘,但是绝不是日本历史学家宣传的日本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平等关系,这种观点严重不符合史实,这是近代日本人出于轻华、辱华原因编造出来的违背历史的结论。

日本到底是不是中国的朝贡国呢?准确定义来看,六朝的刘宋之后,日本就游走在中国朝贡体系的边缘。从《宋书》上看,刘宋时期日本是“倭五王”时代,“倭五王”都上书,向当时的南朝求封,最著名的就是宋顺帝承认倭王武的“使持节、都督倭、新罗、任那、加罗、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安东大将军、倭王”(《宋书·蛮夷传》),求得封号之后,日本形势上确立了对朝鲜的政治优势,此后的南方齐、梁、陈三朝日本再无朝贡,虽然三朝史书上有倭人的记载,但那是南朝为了营造正统、万邦来朝的假象,三朝史书关于倭人朝贡的记载多沿袭《宋书》。

日本何时又回到中华体系中的呢,隋唐,著名的“东天子、西天子”事件(东天皇事件经复旦大学韩升教授考证认为为日伪造的事件)。但是我们发现隋唐时期日本“朝贡”完全不一样。其实所谓“遣唐使”这个名字就很不准确,这是日本的自称,唐朝对这些人的称呼应为“遣唐朝贡使”,日本故意略去了“朝贡”二字,而留下的“遣唐使”,日本就可以解释为中日地位平等、对等的交流。日本史学家坂本太郎就充分利用了这一文字游戏,从而提高日本地位。日本一大批史学家也因此推导出日本不是中国朝贡国的结论。

但不论日本怎么给自己精神胜利,现实中还是得低头。白江一战日本惨败,又怕王师讨伐倭岛,所以日本就积极遣唐朝贡,但我们发现即便是派出遣唐使的日本,日本也没像刘宋时期那样请求册封。

朝贡图

五、中国都成日本的朝贡国了?

关于敢和中国叫板一事,明清鼎革,朝鲜只敢自称小中华,绝不敢把上国大清说成是朝鲜的朝贡国,但是日本却大不相同,在日本的话语体系中,不仅明确称自己是华,反而把中国改成了夷、藩,是日本的朝贡国。

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衰弱。至唐末,日本断绝遣唐使后,其野心终于膨胀,日本关起门来,开始称孤道寡了 。日本平安朝颁布的史书中终于把天朝称为“藩部”,从此中国就是日本人认为的“朝贡国”了。但是因日本实力严重不足,不敢公然和中国开战,所以此时只敢在日本朝廷内部宣传一下这种中国是藩国的精神。

1610年本多正纯在给明朝督抚的信中称朝鲜、琉球向日本称臣纳贡,安南、占城等南洋、西洋的蛮夷也都“上书称臣纳贡”。本多的信主要目的是通商,瞄准明朝内忧外患之际,趁机揩油。但这只是表明自己和中国平起平坐的一次尝试,而明朝督抚自然不会接纳蛮夷书信的无礼,所以日本哪个目的也没达到。

当时的东亚世界没一个国家认日本天皇这个称号的,也没人认同日本是东亚世界中心的地位。此时的日本仍是心理自我陶醉上的优越、关起门来(日本朝廷内部)称孤道寡的酸爽,而军事、经济、制度、文化上都不敢公开和中国叫板。

清军入关

至明清鼎革日本终于等来了天赐良机,日本敢公开叫板了。日本将明清鼎革称为“华夷变态”,认为中国由夏变夷了,而华夏文明东流,保存在日本,日本本为东夷,接受华夏文化,所以由夷变夏,所以日本是东亚世界的中心。但日本实际上没有脱离中国的影响,中国的制度、思想、文化日本无不效仿。到了明治维新,日本找到能彻底解构中国影响的东西——西方文化,然后就是大谈脱亚入欧,最终发展成了二战结束前日本史学家宣传的“皇国”不曾朝贡外夷。这些为日本侵略者摇旗呐喊的专家无视历史事实,可笑!

文史君说:

文章中,笔者反复强调的是日本游离于中国朝贡体系的边缘。什么意思呢,朝贡对日本有利,日本会义无反顾的朝贡,比如足利义满,足利没办法了,只能朝贡明朝获利维持统治,他给明朝的国书不乏哭穷求天朝大皇帝赐铜钱“永乐钱”的事。但是一旦日本能自给自足,他就会完全抛弃中原王朝,如南朝萧齐取代刘宋之际,日本就瞄准了大陆混乱无暇东顾,不仅不朝贡反而侵略朝鲜,但这背后是三岛倭奴统治相对平稳、可以维持基本生存、不需要朝贡获利。当然日本能成功做到在朝贡边界左右横跳的原因就是古代交通不发达,日本的岛国优势。

明清鼎革

而日本所谓的华夷变态,日本是华,中国是夷的思想下,江户时期日本闭关锁国,对外实行新牌贸易,即明代对日勘合朝贡制度的日本版。日本幕府发给来日商人信牌,上面刻着日本年号,当时的中国商人不知道上面刻的字是什么意思,以为只是符号所以也就用了。中国商人出于贿赂日本“海关”的目的也会带去中原特产,什么带头羊、带只鸡,这都被日本视为“朝贡”!用了日本的年号就是奉日本为正朔,还给日本官员“朝贡”,而来日商人=清朝人=中国人,所以中国就是奉了日本为正朔、是日本的藩国,这就是日本人对江户时期中国奉日本正朔的理解。

清朝入关

对朝鲜,日本想的更简单了。本来日本的对马岛是明确给朝鲜称臣纳贡的,后来幕府把对马外交权收回,由江户包办对朝交往,朝日是平等的交往,但是日本人的理解:朝鲜王交往的对象是将军,而将军是天皇的臣下,所以日本官员就在所有朝鲜人、日本人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将朝鲜王也变成了天皇的臣下,即朝鲜王=将军=天皇臣下,然后朝鲜就是日本的藩国。

可见日本这阿Q精神运用的炉火纯青啊。

参考文献:

1. 乔柯《试析日本大东亚共荣圈的思想源流》中国外交学院2018年硕士论文

2. 姜秀玉《略论唐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朝鲜、日本的传播》《朝鲜·韩国历史研究》2011年6月

3. 李卓《日本古代“奉正朔”的虚与实》,《外国问题研究》2018年第1期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