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文物学和考古学研究的对象及其来源是有异同的。文物学只研究文物,而且文物的来源是多元的,有考古发掘出土,有传世,有流散在民间,有的则是从废品收购站拣选的。而考古学则不仅研究文物而且是通过整理、分析,结合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研究,以探讨人类自身、文化和社会发展规律。冷兵器研究所这个专题就是通过综合文物学与考古学的基本方法,结合实物形制变化研究事物发展规律。
剑、刀刃与柄之间的护手也称格。需要说明的是剑刀中的格/镡、柄箍与剑刀首存在呼应关系,本应一体研究。但因部分剑、刀饰件保存不完整姑且从略。为了以示区别,剑的护手我们用格来指代,而刀的护手我们用镡来称呼。本文写作目的是抛砖引玉,期待读者积极反馈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青铜时代(两周)的标准的剑格:
▼钢铁时代(战汉)标准的剑格和青铜时代一样呈一字形。
▼汉武帝南越王墓D143钢铁剑身青玉制玉具剑格(左)及大英博物馆藏汉木质髹朱漆櫑具剑格(右),它们的其他配件也同样很宽大,(汉书隽不疑传:不疑冠进贤冠,带櫑具剑,应勋曰:櫑具,木摽首之剑,儡落壮大也。)其原因一是材质问题,二是花纹繁杂,需要较大面积体现。我认为这些装饰性为主的剑格是异化的结果。
▼逐步变窄的一字形汉剑格是实战剑格发展的一般性规律(私人收藏)。
▼剑格的发展:纵向变窄,横向变宽,部分截面转变为菱形。(私人收藏)。
格的形状与剑的形制以及剑法是相匹配的。两周的剑法为击刺,剑身材质为青铜。青铜容易折断,所以青铜剑较多用刺,基本不用劈。击剑时需要极力避免剑接触时被对方武器卡住,自己丧失防守反击的时机。所以格的靠着手的一侧是基本平直一线,而另一侧是可以把对方刀锋崩向侧面的坡面,或者是很短却容易卸开对方长剑力度的一个很短的格。这个风格一直延续到后世的铁剑,因为剑主刺这一基本点没变。而铁剑的格还有一部分走向了变宽的演变方向,究其原因是铁剑比青铜剑更坚韧而产生了更多劈的用法,以至出现了用剑脊拨开对方兵刃,沿着对方兵器回削对方手腕的格斗技法。对此汉代人有着清晰的认识,他们认为:欲知剑利善,故器者。起拔之视之身中无推处者故器也(居延汉简 相利善剑)。这句话我理解的意思是:想知道剑锋利并且能给主人带来好运的是古剑。拔出来鞘观看剑身中间没有明显突出的剑格就是古剑呀。▼下图为我理解汉人看到的故器(上)与当时的新器(下):
所谓“推处”:就是剑格,是当时军中和民间对剑格的俗称。剑在用于击刺时,剑格的阻挡使执剑之手得以毕其全力的作用,所以古人把它又称为“推出”。称为“格”是从对方的角度说的,称为“推出”则是从自己的角度说的,前者言防,后者言攻。▼部分汉剑的格渐变演化出一体化的柄箍。(笔者旧藏):
西汉出现利于劈砍的环首长刀多数不带格,有极少数带有铜或铁质地的剑格。环首刀带剑格的宽度和作用极其有限,用于劈砍格斗场景中,可以完全放弃格。▼图为汉代青铜剑格环首刀,应该是明器:
自汉以降短柄环首刀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战场上,成为军队中大量装备的短柄兵器,逐渐取代原来剑的位置。日本出土的环首刀,通长119厘米,刃长68.3厘米,卵圆形扁平较小刀镡,属于仪刀类。日本古坟后期,公元五世纪,相当于中国东晋到南北朝时期。
隋代刀: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刀隋代出土地传为为河南洛阳北邙山皇室墓地,一字型刀镡,同时可以看到一字镡向十字镡的发展的端倪。在世界范围内的一字刀镡主要集中在早期的突厥式弯刀(流行于七世纪到十一世纪),而我国最晚在公元前八世纪已经普遍采用了一字形格形式。一旦使用了较完善的刀镡,镡的宽窄就不是随意定的。下限是能保护手指的最小宽窄,上限是不能影响格斗技能施展。
唐代刀:镡延续隋代作法,典型器物如日本奈良正仓院北仓38 金银钿装唐大刀 全长99.9厘米。
五代剑:义武军节度使王处直墓武士造像手持剑,剑格前方有明显的吞口,除作装饰外,其作主要是防止在颠簸中意外出鞘。
南宋刀:军博藏复制品(原物为江苏镇江高资出土,南宋咸淳六年1270年)
不同地区如浙江淳安出土宋代刀考古发掘报告中的线描图和广西邕江出水宋代刀配件基本形制是桃形,证明南宋刀镡的基本形制。
宋代剑:重庆大足北山中的南宋石刻造像手中的剑格,很类似于宋代手刀的圆镡造型。
金代刀:军博藏品黑龙江肇东八里城出土长 88厘米,柿蒂纹椭圆平镡。宽一些的刀镡能够保证在劈斩用法中可以更好的保护手指。
金代剑:北京房山金朝皇陵M4号墓地出土,通长125厘米,其剑格类似于金代刀,也可以看到既有装饰作用也能卡紧鞘口的镂空铜吞。
元代刀:十字镡和一字镡:山东沉船出土元代-明代早期刀。我认为这是接受草原文化的结果。其刀镡正上方的延伸部位可以挤压住刀鞘,以防颠簸中意外脱出。
明代万历刀:定陵出土十字刀镡 上承元代形制。铁质(含鞘)95厘米、宽4.2厘米。
明代剑:天津博物馆曾展出的白雪剑格为椭圆格我认为是变化后的宋代刀剑形制遗留,剑柄与剑首一体为铁制,铁制一体柄身武器在元代以前是没有见到过的。
明清制式刀镡多为椭圆形折沿镡(笔者旧藏),也有部分为滚边装饰工艺,收藏界基于大量实物的过眼分析和判断,一般认为接近于正圆形的制式刀年份可能较好。
明清剑格,因多为私人定制,所以样式多端。其目的除防护手腕外主要是通过剑格上端突出部位增加与剑鞘的摩擦面积,如施以装饰,则美观大方。▼图左河北省博藏剑据称征集自张家口地区。图右为军博藏清代剑现陈列于兵器馆大厅:
▼清代私人收藏剑格举例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接受了朋友秦兄的很多建设性意见,在此一并感谢。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冷艳锯,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